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
——基于武汉某高校的调查

2015-08-10郑晓如李鵾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政治立场卡方价值观

郑晓如,李鵾(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当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
——基于武汉某高校的调查

郑晓如,李鵾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伴随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认知上,总体理性、略有偏差;政治情感上,政治立场稳定、政治信仰波动、政治宽容度较高、政治信任感相对降低、政治偏向于民主协商;政治参与上,参与渠道增多、政治效能感明显不足;政治预期上,呈总体稳定态势,对我国未来发展保持信心。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不同的专业、年级和政治面貌造成政治价值观的差异,另一方面,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大众传媒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增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大学生 政治价值观 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总书记深入浅出地强调了价值观的养成对于青年的重要性。所谓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明辨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政治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对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做出的价值判断,它是政治行为的动机,判断和评价政治现象的标准,是构成人们政治行为的基本要素。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指在校大学生这一政治群体对当前所处社会政治生活的政治制度、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总体认识以及大学生自身对政治行为和方式的动机、选择与倾向。它的形成受自身内在成长因素和外在特定环境的双重影响,反映了大学生对一定时期内政治现实的总体观点和看法。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体现在四个维度上,即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和政治预期。其中,政治情感包括政治立场、政治偏向、政治信仰、政治信任感及政治宽容度五个方面。政治参与包括政治参与实践和政治效能感两个方面。

作为青年群体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思想激进,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非常突出。加之目前社会转型期增加的社会问题和凸显的社会矛盾,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产生了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认知和政治立场出现偏差,这不仅会阻碍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全面了解大学生思想动向和政治价值观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引导对策,不仅对丰富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理论,合理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政治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创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此,笔者在武汉某高校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

本次调查以武汉某高校本科大学生为对象,立足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先划定学院,再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问卷调查。选取样本涉及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覆盖文史哲经管类、理工农医类及艺体类三大类专业。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当前大学生对当前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民主发展、相关政治现象与政治行为的基本看法,了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和政治预期状况,从而详细把握其政治价值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基本走向。其次,通过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性检验分析,探究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变化的因素,为提出对策提供实证依据。

调查样本的构成情况如下:男生69名,占总数的31.4%,女生151名,占68.6%。其中汉族学生占85.5%,少数民族学生占14.5%。在调查样本中,大一的学生占总数的31.8%,大二的学生占34.5%,大三的学生占28.6%,大四的学生占总数的5%。在专业类别方面,文史哲经管类学生95名,占总数的43.2%,理工农医类学生94名,占总数的42.7%,艺体类学生31名,占总数的14.1%。在政治面貌方面,192名学生属于共青团员,占样本总数的87.3%,18名学生属于共产党员,占总数的8.2%,8名学生属于群众,占总数的3.6%。此外还有民主党派人士2名,占比例为0.9%。

二、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现状及特点

(一)政治认知:总体理性,略有偏差

政治认知是指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组织、政治生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的认识与理解。政治认知是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并在大学生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政治认知上,大学生一方面保持较为理性的判断,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其相对偏差性。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是否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调查时,除4名已经入党的同学外,70%的学生表示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在对“你加入(或想加入)共产党的原因”的调查中,有34.1%的学生认为“党有感召力,入党能提高自身的觉悟”,有35.5%的学生表示是“就业等形势需要”,27.7%的学生表示自己“说不清”。这表明很多学生在入党的动机方面存在相对功利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很多学生将入党看作是就业、考公务员等谋求未来出路的一个筹码,这显示了部分大学生在政治认知上的偏差。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政治认知方面也存在较为理性的一面,在看待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例如,关于“对我国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有何看法”时,75.5%的学生认为“基本健全,但也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在对于“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调查时,34.5%同学认为“符合中国国情,是我国民主建设的一大探索”,25.9%同学认为“是否合乎国情有待实践检验”。这表明,大学生在看待问题时比较客观、理性,既予以肯定,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期望性建论。

当代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能够积极运用所学政治理论知识对当前社会中错综复杂的政治热点问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但不可否认,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忽视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的现象[2]。在对“您知道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吗?如何看待?”的调查中,有26.8%的同学表示“不知道”。10.5%的学生明确表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很感兴趣,积极学习研究”,还有51.8%和37.2%的学生表示“一般”和“不感兴趣”。

(二)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强调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等方面的内心体验和感受[3]。本文从政治立场、政治偏向、政治信仰、政治信任感和及政治宽容度五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政治情感的状况。

1.政治立场稳定,政治信仰存在波动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保持头脑清醒,在各种政治风波面前能明辨是非。85.9%的学生能正确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表达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看法时,有81.4%的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是最先进的党,必须坚持它的领导地位”。72.8%的同学认同“我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搞三权分立、多党竞争”。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对共产党的领导和人大制度等总体上持肯定态度,政治立场比较稳定。

政治信仰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赋予政治行为以一定的意义。在“爱国是无条件的,是不需要理由的”的调查中,75.5%的学生表示“完全赞同”或“比较赞同”,24.5%的同学表示“不赞同”或“说不清”。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信仰还不够坚定。在对于“您的政治信仰是什么”的调查中,37.7%同学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29.1%的同学表示信仰“实用主义”,27.3%的同学表示“没有信仰”。此外,在对于“我们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调查时,72.3%的同学表示认同,27.7%的同学表示“不认同”。这表明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2.政治宽容度较高,政治信任感相对降低

政治宽容度是指大学生主体在对我国政治生活出现失误、遇到问题时的理解和宽容程度。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能充分认识我国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并能充分理解我国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失误,政治宽容度较之以往有所提升。在“改革是探索和创新,失误在所难免”的调查中,90%的学生选择了“完全认同”或者“比较认同”,73.2%的同学对“共产党存在很多不足,但可以原谅”持“完全认同”或“比较认同”的态度,这表明大学生在政治宽容度方面总体持较高水平。

政治信任感主要指对上层建筑的信赖程度,包括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主流媒体报道等的信赖程度。调查显示,大学生政治信任感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各类新闻大众媒体的发达,各级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加之社会各种矛盾的增加、问题的凸显,都导致了大学生对政府和主流媒体的不信任。在调查中,有53.2%的学生认同“我国各级政府机关总体上廉洁高效,国家政策基本科学可靠”,高达46.8%的学生认为政府机关效率低下,52.7%的同学表示不太认同或者完全不认同“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解释和通报真实可信,对事件处理客观有效”。这表明政府在大学生心中的权威性降低,认同度下降。此外,在对于主流媒体的看法中,仅47%的同学认同“主流媒体的报道真实可信”,53%的同学持怀疑态度。

3.政治偏向于民主协商的方式

政治偏向是大学生在对于政治生活中的民主与自由、西方的价值观和我国传统主义价值观等方面的偏向。从调查反映的结果来看,两种说法“个人自由主义价值观优于集体主义价值观,更能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我国可以采取一人一票的民主模式”的赞同比分别是39.1%、58.2%。这表明多数大学生对于自由主义价值观并非持非常赞同的态度,而对于一人一票的民主模式也呈现半边倒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政治偏向方面分歧较大。但在“解决公共事务最好的办法是广泛的民主协商,而不是权威人士的独断”的问题上,85%的同学表示认同。这表明如今大多数大学生期望能进一步扩大民主,多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听取更多人的意见。

(三)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即大学生通过各种合法渠道参加政治生活、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影响国家政治决策,从而达到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理想的目标。

1.政治参与渠道增多

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生活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大学生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较之以往有所增多。在“您平常获取政治、政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的调查中,72.3%的同学选择“网络以及相关自媒体(如微博、微信)”。在“您会采取以下哪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调查中,68.2%的学生表示通过“在网络、论坛发表意见”或“向大众媒体反映”。因此,网络逐渐成为部分大学生参政议政的主要方式。

2.政治效能感明显不足

政治效能感是指公民对自己的政治参与行为能否成功地影响政治体系、政府决策等的主观判断。政治效能感的强弱对个人的政治参与有很大的影响,政治效能感强的人往往会比政治效能感弱的人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政治[4]。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政治效能感普遍偏低。在“您觉得大学生政治参与选举或者参与政策制定有没有作用”的调查中,只有10.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政治参与行为对政策的制定影响“很大”,63.7%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或“一般”,25.5%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小”甚至“没影响”。在问及“你是否愿意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如参加选举活动”时,39.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选举只是流于形式”、“无所谓,谁当选都与自己无关”。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政治效能感下降且对参与政治活动积极性不足。

(四)政治预期:总体稳定,信心较大

政治预期是大学生对我国未来政治发展走向的基本判断和预估,包括民主的发展方向、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廉政建设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69.5%的同学表示“对我国未来政府廉政建设充满信心”,5.9%的同学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在提到“会走上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化道路”时,有85.5%的同学表示“完全认同”或“比较认同”;在问及“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我国走向现代化”,有83.6%的同学表示“完全认同”或“比较认同”。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我国未来政治发展的整体预期相对稳定,对未来发展保持较大的信心。

三、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

(一)内部自身因素

1.专业类别

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是否会因为不同的专业类别和知识背景而表现出差异?本文将大学生按照“专业类别”分为文史哲经管类、理工农医类和艺术体育类,分别与政治价值观中几个维度进行卡方检验,统计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

例如,在政治认知方面,提及“您知道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吗?如何看待?”时存在显著差异,卡方检验值X2=28.000,df=6,p=0.0001﹤0.05。如下表1所示,不同专业的学生回答“不知道”这一选项时存在显著的差距。文史哲经管类、理工农医类和艺术体育类的学生分别占11.57%、41.05% 和29.03%,由此可以看出,理工类和艺体类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较文史类学生低。

表1 专业类别与政治认知的交互分析

在政治信仰方面,提及“您的政治信仰是什么”时存在明显差异,卡方检验值:X2=17.847,df=8,p =0.022﹤0.05。如下表2所示,在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中,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占总数的50.53%,理工类和艺体类专业各占总数的26.59%、32.26%;在信仰实用主义的学生中,文史类专业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8.94%,理工类和艺体类学生则占35.1%和41.94%。因此可以看出,理工科和艺体类学生信仰实用主义多于文科学生,而文科学生信奉较为抽象马克思主义多于理工科和艺体类学生。

表2 专业类别与政治信仰的交互分析

2.年级

为了探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本文将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及大四)与政治价值观的四大维度进行卡方检验验证其显著相关程度,在政治认知、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宽容、政治预期等方面,都有选项的卡方检验值P﹤0.05。因此可以认为,年级与政治价值观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下面以政治立场和政治预期为例加以分析。

在政治立场方面,在提到“我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搞三权分立、多党竞争”这两个问题时,卡方检验值是:X2=22.085,df=8,p =0.037﹤0.05,说明专业类别与之存在显著相关性。如下表3所示,按照选择“不太认同”、“完全不认同”或“说不清”的比例来看,大一学生选择的频率占到其总人数的24.28%,大二学生占21.05%,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占33.33%和72%,远高于大一、大二学生。总体来说,高年级学生政治立场的稳定性要低于低年级学生,年级对大学生政治立场具有显著差异。

表3 年级与政治立场的交互分析

在政治预期方面,在提到“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我国走向现代化”时,卡方检验值是X2=24.748,df=12,p=0.016﹤0.05,表明专业类别与之存在显著相关性。如下表4可以看出,按照选择“不太认同”、“完全不认同”或“说不清”的比例来看,大一年级选择的比例占10%,大二年级学生占14.47%,大三和大四学生分别占20.63% 和45.45%,远高于大一和大二年级。这表明高年级的学生对未来政治生活的良好预期总体要低于低年级学生。

从政治立场和政治预期两个方面来看,高年级的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出现了相对的偏差倾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期,学校的“两课”为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正面的政治价值观。升入高年级之后,学生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又面临找工作、继续深造等现实问题遇到的各种压力甚至挫折,难免会对国家的上层建筑和现有体制的不足之处产生抱怨情绪,原有的政治价值观念受到政治现实的冲击,导致对当前和未来的政治生活的认识与预期都有一定的改变。

3.政治面貌

本研究将政治面貌与政治价值观四大维度进行卡方检验。例如,在“对我国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有何看法”中,P值为0.034,在“我国可以采取一人一票的民主模式”中,P值为0.003,在“您的政治信仰是什么”题目中,P值为0.009,在“会走上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化道路”中,P值为0.025,均小于0.05,这表明政治面貌这个变量与政治价值观呈相关关系。

以政治立场为例,提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时,通过卡方检验,卡方检验值X2=37.251,df= 12,p﹤0.001,表明有显著差异。如下表5可以看出,共产党员表示“完全认同”和“比较认同”的比例占其总数的83.33%,共青团员占87.5%,群众和民主党派则占其总数的60%,低于党员和共青团员的相应比重。究其原因,相对群众来说,大学生中的党员和预备党员和共青团员由于经常受到党团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深入理解现阶段我党制定的方针政策,政治认知水平较高,政治立场较坚定。

表5 政治面貌与政治立场的交互分析

(二)外部环境因素

1.学校教育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通过相关性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四个主要维度的大多数选项问题中,卡方检验值P均小于0.05,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接受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认同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规范的过程。系统而有效的政治理论课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爱国意识、辨别国内外政治事件、帮助理解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培育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陈旧、理论灌输,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抽象认知的层面,难以深入实际进行理解,因此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加以改革创新,方能提高其教育效果。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学校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问卷中设计的校园文化因素包括两种,一是学校讲座和教育活动,二是党团活动。通过运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试图探讨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中几个维度的显著相关程度。为此我们选取政治认知和政治预期两个方面为例,如下表6所示。

表6 校园文化与政治认知、政治预期的交互分析

由此表可以看出,无论是学校讲座与教育活动还是党团活动,与政治价值观的维度相关性的卡方检验值P均小于0.05,甚至有很多值小于0.001这表明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影响很大,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2.大众传媒

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可知,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对于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大众传媒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相关维度的卡方检验中,我们得出,在政治立场和政治偏向两个方面,卡方检验值P小于0.05,相关性较为显著。其中,在政治立场方面,大众传媒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之间的卡方检验值为P=0.009﹤0.05;在政治偏向方面,在“我国可以采取一人一票的民主模式”说法中,两者间的卡方检验值为P=0.001﹤0.05。由此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偏向方面有较大的影响。

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也为大学生的政治诉求提供了一个平台,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交流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众媒体的政治放大功能对大学生政治判断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政治认知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很有可能因为一些负面的政治报道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或过激的政治行为。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大众媒体的法制监管,为大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体进行政治参与提供有力保障。

四、结论与对策思考

首先,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总体呈现的特点是,在政治认知上总体理性略有偏差;在政治情感上表现为政治立场稳定、政治信仰存在波动、政治宽容度较高、政治信任感相对降低、政治偏向于民主协商的方式;政治参与渠道增多,但政治效能感明显不足;政治预期上呈总体稳定态势,多数学生对我国未来发展保持信心。

其次,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在内部自身因素中,专业类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存在着明显相关关系,这三种因素对造成政治价值观的差异性具有重要作用。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

再次,学校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这说明高校除了“两课”这一基本政治理论教育形式之外,还应该重视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隐性教育对学生陶冶情操、提高个人政治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电视等媒体,由于其可视化效果强,具有自主选择和互动的功能,在传播政治信息的同时,能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今后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集合各方力量有针对性地积极加以引导和教育。第一,推进“两课”创新,将社会实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效率,培养大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良好素养。第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党团活动,强化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度,提高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第三,发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发挥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联系作用和传帮带作用。第四,增加对于理工农医类和艺术体育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提高他们的政治认知水平和政治素养。第五,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在帮助大学生拓宽政治视野的同时,防止大学生被网络上的错误信息诱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1]习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2014-05-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8/c_126477806.htm.

[2]北京“青少年价值观测评指标体系模型研究”课题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调查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0,(10).

[3]黄亚利.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4]章秀英.公民意识评价与培育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向欣)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Politic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n University in Wuhan

Zheng Xiaoru,Li Ku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t present,the politic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ppeared new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which mainly displays in:it's rational but a slight deviation in the political cognition;in political emotion,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political beliefs fluctuations.In addition,political tolerance is higher and political trust is relatively lower,political bias towards democracy;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participation channels increased but political efficacy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political expectations showed an overall stable situation and stay confiden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olitic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e from two aspects:on the one hand,different majors,grades and political affiliation caused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values;on the other hand,th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campus culture and mass media also affe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value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llege students targeted and directivity of political values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values;influencing facto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005-5843(2015)04-0038-07

2014-12-18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韩剧对大学生审美观影响及引导研究”(B2014064)。

郑晓如(1993-),女,福建漳州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鵾(1993-),男,安徽六安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与国家治理。

猜你喜欢

政治立场卡方价值观
卡方检验的应用条件
卡方变异的SSA的FSC赛车转向梯形优化方法
我的价值观
卡方检验的应用条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政工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卡方分布的性质与应用探讨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