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道”的底线

2015-08-07葛剑雄

读书文摘 2015年8期
关键词:孝道专制敬老院

上海某街道的敬老院有鉴于每年春节子女不愿接老人回家过年,在节前公布办法,宣布对这些人将课以“不孝罚款”。据说,此举立竿见影,今年春节敬老院中所有老人都由子女接回过年。

姑且不说报道是否完全事实,也不说老人们得以回家过年是否因为有了“不孝罚款”的经济和道德压力,即使此举的确有效,也是不值得提倡和实行的。因为首先,此举并不合法,一个敬老院是无权对其服务对象及其子女罚款的。如果有子女既不领回老人,又不交罚款,院方能将他 (她) 怎么办?其次,不一定合理。老人不回家过年,当然有子女方面的原因,未必不是老人自己的选择。何况世界上的事情很复杂,特殊情况往往出人意料。再说,如果因特殊原因回不了家的老人,子女来看望,或者就在敬老院里陪老人过年,也是“孝道”的表现。

近年来传统的孝道越来越受到重视,相比于以往、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面否定、彻底批判孝道,应该是一种进步。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只是程度不同,孝道也不例外。我们在充分肯定孝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过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正视它本来就存在的弊病。时过境迁,更不能将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做法原封不动地搬到今天,更不能依赖行政或经济手段强制实施。

当然,对如何实施孝道,公民和机构有选择的自由,但必须守住三道底线:

一是不能违法,任何举措都必须依法办事,不得与现行法律法令相抵触,不能制定违法的土政策或乡规民约。有些地方往往通过罚款等强制手段推行某些“孝道”,甚至容许体罚私刑,必须坚决制止。在专制时代,“不孝”可以是“大逆不道”的罪名,父母或宗族甚至可以合法地将“逆子”处死。这样的“孝道”难道也能延续吗?

二是要尊重人权和人性。孝要孝得合情合理,孝和被孝的双方都心情舒畅。孝的形式可以多样,旁人不应干涉。中国传统的孝道也提倡“父慈子孝”,是一种双方互动,相互尊重,是人性的融合。相反,“二十四孝”中一些极端做法完全灭绝人性,即使在当时也是统治者编造出来的故事,而不是行之有效的社会风尚。如果杀了儿子孝敬父母值得倡导,那还有什么人性可言?又譬如拜年的礼节,如果晚辈要跪拜叩头,长辈也愿意接受,这是他们的自由。如果采用鞠躬,或者亲吻,也没有什么不妥。实在无法见面,通过信件、电子邮件、电话、可视电话或其他途径,也不会影响孝心爱意。

三是不要虚伪做作。必要的礼仪是需要的,但过度讲究繁文缛节,甚至弄虚作假,既劳民伤财,又助长不良风气,却是要不得的。传统孝道在专制社会的发展必然越来越虚伪,越来越脱离人性。姑举一例。以往办丧事,“孝子”发出的讣告都是这样的字句:“不孝男某某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孝……”,译成白话就是“我这个不孝的儿子犯下了深重的罪孽,自己不老老实实地死掉,却连累到老子不幸去世”。这里哪一字一句是真话?是真心?收到的人又有谁当一回事?这类表达“孝道”的方式难道不应该清除吗?

(选自《冷眼热言》/葛剑雄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年5月版)

猜你喜欢

孝道专制敬老院
敬老院老人遭虐待:乡镇敬老院出路何在
爱心送到敬老院
“专制”与“民主”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火场救人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
批评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