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探析

2015-08-05王兴莲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

王兴莲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开展,广大教师开拓创新,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呈现丰富而生动的教学情景。新课程改革首要的和核心的任务应该是课程内容建设。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实现生本对话;注重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引领学生深入感悟;要守住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提高学生语文价值;要认真审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开展,广大教师开拓创新,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使语文课堂呈现丰富而生动的教学情景。便回过头来,我们看语文教学改革走过的路,教师都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课堂形式的展现上,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方式丰富,特别是对多媒体的应用已娴熟于心。但是,这种五花八门的外表和耍花架子的形式,掩饰不了对于语文最本真内容的缺陷,新课程改革首要的和核心的任务应该是课程内容建设。这种只注重外在形式的花样美,而忽视了语文课程内容的本真美,只能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一、学生为主体,实现生本对话

其实,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从小学语文起步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效果。在示范课、公开课,甚至是级别很高的观摩课,教师都能运用课程理念来进行课堂教学追求教学技巧的运用。专家和听课老师关注最多的也是课堂的呈现方式,学生积极参与,主体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我认为不论是采用哪种方式方法,都无法逃避一个语文教学的本质问题:即语文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很显然,要思考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注重教材内容,留给学生时间,使学生能够深入文本,认真阅读课文,实现生本的不断对话。如果连语文学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却整天忙着对什么方法或者那个模式去争论,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徒劳,因为任何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也受内容的决定,就如同一个人,连媳妇都没有,却整天想着如何教育孩子,岂不可笑。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应该研究的重点是教学内容,学生的阅读水平,通过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学到知识,发现问题,并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注重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引领学生深入感悟

課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新课标2011》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应该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但同时强调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明确指出,语法和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既然明确不考,教师教它何用?将语文的功用降格为应付考试,这样的学科和课程追求怎么能将语文建设好呢?所谓实践性,一是指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生活中无处不可以学习语文。二是指学习语文的目的是用于实践,为生活服务。其实,语文生活化,为生活服务,是教育前辈们孜孜以求的。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语文教育“应付生活”的真知灼见,夏丐尊先生说得更直白:日常写作笔记、日记、通告书信之类,全不算在国文的账上,真所谓骑驴寻驴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从生活中撷取教学素材。如一则关于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依然不忘记儿子喜欢吃饺子的公益广告,既贴近生活,又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更具有语文学科的物质。这样的内容完全可以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运用,强调了语文实践性的特点。当然,强调语文实践性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使得语文中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三、守住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提高学生语文价值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略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相当程度上把阅读教学课上成了故事内容或人物思想性格分析课。其基本流程是“划分段落——讲解内容——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导致语文教学中那种肢解课文、繁琐分析、刻板操练的教法,把理解课文内容当成终结目标,把“阅读教学”等同于简单的“内容阅读”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教学高耗低效。我们对语文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既是生活学习的工具,更是实现人文性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它决定着语文学科生死存亡的命运,失掉了工具性,语文课程就任人摆弄,失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曾交出了昂贵的学费,守住了语文工具性,不仅守住了语文学科阵地,而且能使语文学科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高速公路上奔跑。任何学科都是一个道理,学生没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何谈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呈现知识与能力逐渐整合的趋势。美国中学语文教育界认为,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仅仅强调培养语文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长远需求,重视系统知识的教学,否则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审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重在阅读中抓朗读,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小学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比如在《小珊迪》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猜你喜欢

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