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5-08-04邓晓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管理体制人才培养

邓晓梅

摘要: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创新能力的基地。根据全国各高校实验室在管理体制、教学队伍、管理安全、开放程度、实验经费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关于加强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管理体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7-0013-02

实验室是高校的实践基地,建设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平台是办好高校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也是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实验室是激发创新能力和培养实践与探索能力的源泉,它不仅可以授予人知识与技术,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1]。教育部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实验室对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实验室教学队伍建设、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实验室开放系统建设、实验室与校外企业建设等。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改善性建议。

1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现状

1.1实验室管理与建设体制不健全

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对教师和学生行为活动的规定,它界定了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或者怎么做[2]。只有健全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才能确保管理制度的实施。但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各高校都存在重视科学研究而轻教学、重视理论教学而轻实验教学、重视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探索的现象。因此,在实验室升级过程中,实验室管理体制还是照搬照抄原来的旧体制,没有根据时代进步、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旧体制进行改进。这些旧体制不能切合实际地指导实验室管理运作,导致实验室工作效率低,不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1.2实验室教学与管理队伍建设不合理

随着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两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各高校把人才战略放在第一位,为这些尖端人才提供最优等的平台,然而,对实验室教学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引进却始终不够重视。目前,实验室教学管理队伍中大部分学历偏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他们的工作条件、待遇得不到改善。处在这样的境遇,很难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投身实验队伍中[3],导致实验室教学与管理队伍不合理。大部分实验室缺乏高精尖的实验人员,这导致一些精密仪器利用率低,以至于很难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培养功能和科研功能。

1.3实验室安全管理欠缺

实验室是学校安全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地方,由于没有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存在易燃易爆、剧毒的化学药品乱拿乱放,实验室用水、用电、防盗、消防等安全措施不健全,缺乏安全教育和消防安全演练的现象。这些危险因素都会给广大师生和学校的生命财产留下安全隐患。

1.4实验室封闭,不能充分利用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和学科差别的影响,目前各高校实验室只对本院学生服务,实验室不够开放,学生没有自主开展实验的平台,缺乏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并不能真正发挥实验室的真实作用和价值。

1.5实验室经费不足

充足的实验经费是高校进行正常实验教学的经济基础,但是许多高校对实验室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影响,学校对实验室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实验室设备老化,更新慢;实验室环境差,消防设施落后;实验室利用率低。以至于实验室的发展停滞不前,实验室不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

2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1健全实验室管理与建设体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实验室各项工作顺利、安全、有效进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随着高校先进设备的不断引进,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分工不明确、责任人模糊,造成实验室仪器设备胡乱操作、无人维护管理、随处放置的现象。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使每个实验人员负好责、把好关。由于很多高校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相对陈旧,有些甚至流于形式、照搬照抄其他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不能真正地保证实验室安全正常运行。要想打破这个僵局,只有大刀阔斧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践,最后在各高校推广实施。这样才能提高实验室的使用价值和利用率,更好地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

2.2加强实验室教学与管理队伍建设

一个合理、稳定、竞争力强的实验室教学与管理队伍应该在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上构成一个合理的“金字塔”形梯队。在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仪器设备是基础,管理是方法,人才是实验室的灵魂。实验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由于实验人员在学校的待遇、地位、平台相比其他教师低,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很少有高精尖人才愿意到实验室工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改变对实验人员是“教辅人员”“配角”的传统看法,充分肯定实验技术人员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和地位,给予实验人员更多自由发挥的权力,改善实验人员生活待遇、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国内外学习和培训的机会,鼓励他们自身提高和实验创新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同时,把这些方案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2.3实验室安全管理警钟长鸣

建立健全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实验室作为危险事故的高发区,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警钟必须长鸣不止。

目前我国高校安全管理环节繁琐,部门职能相互交叉,经常出现“谁都管、谁都不管;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的现象。为了避免安全事故发生,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逐级责任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位实验人员。例如,在学校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专门监督管理全校的实验室安全,各学院以院长为首要责任人,由实验室推选相应的实验教学人员担任实验室主任,并对学生安全负责。为了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学院应出台系统、规范、科学、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该制度应明确界定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或者怎么做。同时,明确安全责任,保障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2.4增加实验室开放程度

实验室作为激发创新能力和培养实践与探索能力的“发动机”,它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各高校的实验室开放程度低,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不能实现资源共享,造成实验设备利用率低,教学投资铺张浪费。而封闭的实验室阻碍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同时也切断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平台。实验室开放,不仅有助于改变传统只注重理论验证、只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情况,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敢于创新、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为了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建立实验室预约系统,增加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预约实验,并在实验室指导教师陪同下开展兴趣实验。同时,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为学生开展独立实验提供条件。

2.5实验室经费来源多渠道化

由于实验室开放程度加大,实验室需要更多的经费,如果只依靠学校的支持那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我们的实验室开放方案也是不切实际的。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使实验室有权力利用实验室开放的平台,增加自给自足的能力。首先,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科学研究,把“产、学、研”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实验室带来科研经费。其次,支持校企合作,企业出钱,学校出技术的方式为实验室“输血”,从而让实验室有充足的经费进行科学研究,同时提升实验室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另外,充分利用实验室空余时间,对外进行社会服务,获取经费资助。除此之外,争取学校、学院更多的经费支持,促进实验室发展,使实验室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和社会。

3结语

从多年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经验来看,实验教学在辅助理论教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动手、敢于创新的能力。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实验室工作人员不断提升创新的能力,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工作过程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推进实验室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红霞.高等农林院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33—34.

[2]郭欣,刘元芳.制度建设是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J].江苏高教,2012,(6):95—97.

[3]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94—95,106.

(责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管理体制人才培养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