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守仁《训蒙大意》的儿童教育思想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015-08-04蔡云改

教育界·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

蔡云改

【摘 要】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其童蒙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训蒙大意》及教约中,篇中集中阐述了儿童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本文着重分析了《训蒙大意》的儿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以及历史局限性三个方面,使更多人认识到该篇对现代教育的价值,并可以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促进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王守仁 《训蒙大意》 教约 儿童教育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传习录》为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是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儒家的哲学著作。《训蒙大意》是《传习录》中卷末《右南大吉录》一篇所述内容。 该篇以及所附教约为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于现代儿童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训蒙大意》及所附教约中的教育思想

从教育目的上来说,王守仁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为明人伦,这一思想也是儒家教育思想关于教育目的的一致阐述。在这一教育目的的主导下,教育的主要内容便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把儿童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养成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从教育的内容上来说,王守仁比较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每日清晨“教读以次,偏询诸生”,即询问每一个学生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通过“考德”来警醒儿童将道德认识转化成为道德行为,达到道德上的“知行合一”;除此之外,便是“歌诗”“习礼”“读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智育体育。

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来说,王守仁认为“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即教育儿童采用“歌诗”“习礼”“读书”的方法。“歌诗”可以让学生抒发志向,宣泄跳跃呼啸和忧郁积滞的情怀;通过“习礼”,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读书”则可以让儿童开启智慧。这三种方法动静结合,适合儿童认知和心理发育的特点。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王守仁认为,“歌诗”和“习礼”均将学生分成四班,每天轮班“歌诗”,其余学生端坐“肃听”,每五天组织一次全校朗诵诗歌大赛,每半个月组织一次全学区朗诵大赛。这是一种分组教学的体现,同时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诵和练习中获得知识、学习礼仪、增强体魄,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从教学原则上来说,王守仁坚持“量力而行”和“因材施教”。在学生学习容量上,他主张“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察,能二百字者一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这也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的原则,使学生学有余力,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方式上,王守仁主张“顺导其志,调理其性情”。他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守仁认为,儿童的本性就是喜欢游戏而不喜欢被拘束,就像草木刚发芽,适应它的特点则发展量化,阻挠和摧残则使之快速衰败。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使学生心中喜悦,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这样学生自然能奋进不已。

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上看,王守仁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顺导其意志”“导之以礼”,即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而不是“句读课仿,责其检束”;应当“养之以善”,让学生喜爱学习,而不是在教师重压和呵责之下“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

二、《训蒙大意》及教约对现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现如今,人们对儿童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种舶来早教机构、技能培训班异军突起。在这种背景下,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有何借鉴意义呢?

首先,从教育方法上来说,现在幼儿园以及家庭往往比较重视学生在学校学到了什么,而不关心孩子怎么学。虽然现在幼儿园中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比例也比较高,但总体上来说,仍然比较偏重应试的内容,而不注重孩子品德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升。例如,兴起于德国的华德福模式,便是崇尚自然、人文、艺术,从幼儿园到小学期间,都不主张认知类的教育,而是引入各个人文学科,注重孩子的兴趣发现和培养,学校所有的教具都是天然的、手工制作的,有一定的课程形式,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及艺术品位等的培养。这种理念和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对于现代儿童教育来说,应该采用“歌诗”等方式,让学生在自然的熏陶中培养美感,涵养气度,发散郁闷之气,保持乐观进取的精神状况。

其次,从教育组织形式上来说,因为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分组表演、集中展示的方式。这种活动教学的方式,孩子感兴趣,所以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孩子在课堂中学到的很多知识都容易忘记,但是通过活动获得的知识和体验的影响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再次,从教学原则上来说,很多教师都知道要量力而行和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两项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尤其是现代的小学教育也被应试教育所牵绊,很多学生晚上作业多,假期补习班多,这两“多”都是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可以接受的能力和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过早透支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后劲不足、创新不足。因此对于现代教育来说,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不断获取成功的同时,增强自我效能感。

最后,从教育内容上来说,中国古代教育因其所处封建时代,决定了普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王守仁的德育培养理念里提出了“知行合一”,即道德教育不是在口头上空谈,而是应该和日常行为相结合。而现代教育在应试的指挥棒之下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道德教育,导致了如今社会上诚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应将道德部分在儿童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增加道德考核和行为检查,以此提升全民的道德素养。

三、《训蒙大意》及教约的历史局限性

王守仁的《训蒙大意》及教育充分体现了他的童蒙教育思想,其中很多方面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由于王守仁所处的时代局限性,使他的教育目的仅仅局限在“明人伦,致良知”这一道德层面,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教育内容上也是德育和歌诗,缺乏科技以及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等等。虽然存在这些局限性,但其中精华部分仍然值得所有儿童教育者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王阳明. 传习录 [M]. 张怀承,译注. 长沙:岳麓书社,2004.

[3]徐静.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 [J]. 现代教育科学,2008(1).

[4]张世萍,牟映雪.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 科教导刊,2010(3).

[5]杨曼. 浅议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4(3).

猜你喜欢

王守仁儿童教育
王守仁的“胆小”
我怕看多了,会产生欲望
浅论文庙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形式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