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力球运动的历史溯源与目标定位研究

2015-08-02李恩荆张现成杨建英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柔力球太极套路

李恩荆,张现成,杨建英

柔力球运动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自1991年问世以来,已经传到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有500万人从事该运动。随着其普及面的不断拓展,其发展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1],各种形式的柔力球技术风格层出不穷,特别是套路,近几年更是出现了太极化风格、武术化风格、舞蹈化风格、体操化风格等多种表现形式,为柔力球运动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逐渐由当初只有竞技练习形式到现在竞技与套路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一个只有短短20多年历史的运动项目,能够让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万爱好者参与其中,其运动魅力不言而喻。本文试图对这20多年来柔力球运动的发展进行重新梳理,找出其中的发展规律,为将来该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1 柔力球运动发展阶段回顾

柔力球运动从1991年底发明至今,但其发展也经历了4个不同历史阶段。

1.1 创作发明阶段(-1991年)

20世纪90年代初柔力球运动的发明者白榕在拳击教学训练后清洗注水的拳击套内胆时,运动员以游戏的形式用脸盆把拳套内胆抛来抛去,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发明了顺势化力接球的这一新型球类运动。

1.2 初期发展阶段(1992-1996年)

柔力球运动发明之后,1992年成立了以白榕先生为首的创编组,在全国总工会宣传部、体育部的统一领导下,编写出了《竞赛规则》和《太极柔力球教材》。

1996年9月,由国家体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主办的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第三届全国工人运动会成功的将柔力球运动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在这次运动会上共有来自全国18个产业部委和19个省市区的37支代表队共计281名运动员参加了角逐[2],比赛设置了单打、双打和团体等七个项目。

1.3 停滞不前阶段(1997-1999年)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职工体育活动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这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1996年第三届全国工人运动会之后,随着国有企业的转制,包括职工体育在内的单位办社会等福利事业被剥离出体制外,这一变化冲击了中国特有的单位制职工体育固有的模式,使原有的职工体育管理在体制、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群体利益等方面都发生了转变,工会系统也就再没有举办过类似的培训或比赛。这使得此前由全国总工会牵头组织的红红火火的太极柔力球培训活动就此停止,不仅培训班没有了,就连技术展示和竞赛活动都消失了。

1.4 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3月,在由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办的全国老年体协体育工作会议上,隆重做出了向全国推广和普及柔力球运动的决定。重新编写完善了《柔力球教与学》教材,创编出了适合中老年人练习的柔力球规定套路1和套路2。

经过23年的不断研究完善,套路层出不穷,竞技花样百出,柔力球运动已经成为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并蕴含浓郁中华文化的体育运动。在奥运会对外宣传片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在各级各类社区文化表演中,处处显露独特的身影。柔力球运动逐渐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仅境外、国外的柔力球爱好者就达30万。

柔力球运动在社会各界如火如荼的开展之际,教育主管部门也积极参与进来。截止到目前,全国已有50余所学校开展此项运动。

柔力球运动发展形势喜人,其发展形态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2 柔力球运动概念名称的变化

柔力球在最初发明之际被命名为“太极娱乐球”,后正式推广时定名“太极柔力球”[4]。这个名称对柔力球运动在初创期的推广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很多柔力球爱好者因为熟知太极拳而对柔力球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

随着柔力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该运动项目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为区别于太极运动,2004年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正式下文去掉“太极”二字[5],将该项目正式命名为“柔力球”。这一作法得到了当时大多数专家的认可,是柔力球运动发展史上的一次突破。

由于柔力球运动没有成为国家一个正式体育项目,因此,在各个文件中都没有指出柔力球归属于什么项目。对于柔力球运动的概念问题的研究涉及到该运动的项目归属,因此,李恩荆通过属加种差定义法指出:柔力球运动是指练习者手持柔力球拍,以球在球拍上做缓冲退让性的弧线或圆的运动为主要特征的一项新型民族体育项目[5]。这样的定义可以更好更全面的描述柔力球运动的本质和内涵。

柔力球运动这个名称先后经历了3次更改,应该说每一次的更名都体现出了项目发展的需要,大家也从每次更名中渐渐认识到项目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需求。

3 竞赛规则的演变

1992年柔力球运动面向社会推广的同时,也伴随着推出了当时最早的柔力球竞赛规则,并在以后的20年间里不断地补充和修订(见表 1)[6]。

表1 柔力球竞赛规则历次修订表

最初1992年版《柔力球竞赛规则》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发表时,只有8条竞赛规则。在1996年第三届全国工人运动会的召开前夕,创编组在全国总工会宣教文体部的领导和组织下,多次组织研讨会和座谈会,并参照羽毛球、排球等相关运动项目竞赛规则制定和修改的经验,于1995年4月推出了新的柔力球竞赛规则。

1995年版竞赛规则在1993年版竞赛规则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增补修订,也从当初的8条增至3大块50余条,并新增了裁判手势。但略感遗憾的是,1995年版竞赛规则中遗漏了对竞赛的组织、编排和记录等相关内容的撰写与补充,使得1995年版竞赛规则还是有所欠缺。

2000年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正式引入柔力球运动,本着柔力球运动为全国广大老年人服务的目的,老体协工作重点首先放到了制定了中老年柔力球比赛规则上,这其中包括修订原有的竞技比赛规则(试行本)。在随机多年的比赛实践中,2005年5月1日由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正式颁布发行了第一部《中老年太极柔力球竞赛规则》。该规则中正式出现了套路规则和竞赛规则的划分,并缩小了竞技比赛场地,控制了比赛时间,同时对部分高难技术动作进行了限制。这些都较好的契合了当时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技术水平。因此,2005版竞赛规则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此次规则的出台,应该说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随着柔力球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参与人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一部《中老年太极柔力球竞赛规则》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2011年底,中国老年人体协专委会组织部分专家修订出版了2011版 《柔力球竞赛规则》。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针对不同的人群特征,也第一次推出了《柔力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总之,柔力球竞赛规则的修改方向,总体上体现出统一规则、简化裁判手势、细化规则细节等趋势。

4 技术发展方向的趋势

柔力球运动创建之初,由于时间短,并且限于当时人们对于项目特征的理解,因此动作简单粗糙,技术单一枯燥,缺乏技战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随着柔力球运动在全国各级各类培训和比赛的展开,体育界人士的陆续参与,尤其是1996年第三届全国工人运动会召开前后,各地为参赛而潜心研究技战术,使柔力球运动战术不断丰富,技术也出现了质的飞跃。各类技巧技术、难度动作的创新大量涌现,使人眼花缭乱,特别是水平腾空旋转高点进攻技术以及正反翻身腾空旋转进攻等高级技术的出现,使其动作难度和欣赏性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套路是柔力球运动的另一个表现形式。从严格意义上说,在发明人发明此项目之初就已经产生了套路运动形式。2002年出现的表现难美性套路的出现,为柔力球的发展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当时,在中国老年人体协的主持下,由太极柔力球推广组编排出了6套规定套路。2011年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柔力球专项委员会成立后,一改过去套路编排以难度为主的局面,而改以熟练掌握基本动作为套路练习的原则,及时推出了第7套规定套路和3套健身套路。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也推出了第1套全民健身套路,为广大柔力球爱好者练习柔力球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近几年,自选套路出现了太极化风格、武术化风格、舞蹈化风格和花样化风格等多种表现形式,很多有难度、有创意的动作更是层出不穷。

但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行套路形式繁杂,而且和奥运现有的项目比起来没任何优势。竞技发展的优势却比较明显,与羽毛球相比同属以技能为主的隔网对抗项目,虽然场地、网高相似,而且战术的运用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以弧形引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柔力球却引进了太极运动特点,柔力球将中国五千年文化内在的含蓄 “以柔克刚”、“刚柔相济”通过柔力球运动“迎、引、抛”这三个技术环节的外显形式加以体现,不但体现出中国人内敛、含蓄的处事风格,更是将中国太极思想在这一运动中的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竞技的发展可能更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5 器材革新发展方向

器材的不断更新也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发展。1991年,白榕先生发明柔力球初期时,是拿着圆底铁锅进行试验,在1992年申请专利时才出现了第一把正式的铁制球拍和橡胶球。之后器材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出现了塑料的、不锈钢的、玻璃钢的、碳纤维的、碳素的等多种多样的材质,球也由原来的空心的硬橡胶皮球转为装一定沙的软橡胶皮球。拍面的材质也是由橡胶转为以硅胶为主。对于器材的生产和制造,也由当初的各自为政转为国家统一制定器材标准,比赛也规定了制定厂家和器材型号。器材的不断更新,既满足了技术发展的需要,也大大提高了技术发展的空间。

2012年7月在中国老体协柔力球专项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联合现有企业成立了柔力球器材联合会,并提出“四个统一”来推动全国老年人柔力球运动,做到组织管理统一,技术规则统一,器材规格统一,发展方向统一[7]。要求所有柔力球生产厂家站在历史的高度,建立中国柔力球集团产品行业标准,并力争成为国际标准,引领世界柔力球器材的创新与发展。

6 柔力球运动的发展对策

目前,柔力球运动的发展还处在管理松散、自由发展阶段,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导致各地方、各部门开展该项目各自为政,认识上也千差万别,各地区技术水平发展也极不均衡。鉴于柔力球运动迅猛发展的态势,作为体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地专家学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1)首先成立全国柔力球协会,同时积极开展推广和普及工作,在全国柔力球协会的管理下定期举办全国柔力球比赛,而不仅仅是老年人参加的老年人柔力球比赛,并不断的完善各省市柔力球协会组织,形成有力的管理机制。2)在大力发展青年人参与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水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培养专业柔力球选手,争取发达省市和地区优先开展。3)对外积极输出教练员到亚州各国宣传和普及柔力球,利用各种比赛、表演展示柔力球运动的独特魅力,争取亚洲富裕国家率先开展柔力球。4)通过政府干预、民间合作、企业运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在世界各地建立柔力球俱乐部、协会等组织推广柔力球。

7 小结

20年柔力球运动发展正在由原来的单一竞技表现形式向包括太极化风格、武术化风格、舞蹈化风格、体操化风格等多种套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竞技与套路起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当然,也应清晰的认识到,柔力球运动自身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加深自身理论的完善,并不断修改竞赛规则、研究技术创新以及新颖实用的器材研制与开发。

同时,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必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8],在世界各地建立柔力球俱乐部、协会等组织推广柔力球,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使这一中国人自己发明的项目早日走上世界体育大舞台。

[1]李恩荆.太极柔力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

[2]李恩荆.太极柔力球与小球运动[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刘绚丽.我国职工体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及社会转型期职工体育的机遇与挑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5).

[4]白 榕.太极柔力球教学与研究[M].太原:山西农业大学期刊社,2004.

[5]李恩荆.对柔力球基本概念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1).

[6]张 路,石 岩.太极柔力球运动及竞赛规则的演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7(2).

[7]李恩荆.柔力球运动理论与实践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

[8]白 榕.太极柔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柔力球太极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柔力球的发展研究
太极柔力球与太极拳在中老年人群教学模式中的对比探究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从江县老干活动中心派员参加省直属机关老年体协柔力球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