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治疗肺源性心脏病临床效果探讨

2015-07-31马立川韩启定

当代医学 2015年24期
关键词:肺源动脉血肝素

马立川 韩启定

急诊治疗肺源性心脏病临床效果探讨

马立川 韩启定

目的 探讨急诊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共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15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临床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时,可以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急诊;肺源性心脏病;临床效果

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严重的呼吸内科疾病,病情较为复杂且治疗困难,如果没有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会导致患者死亡[1],目前还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方式[2]。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添加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通过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在云南省大理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肺源性心脏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肺源性心脏病,排除原发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性等。随机均分为2组(n=40),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2±3.5)岁;对照组男22例,女

18例,平均年龄(58.5±2.0)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持续的低流量湿化给氧,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平喘、镇咳,且保证患者的酸碱平衡。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使用抗生素防治患者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如果在治疗中发生药敏反应即采用抗生素,无药敏反应采用

3.0 g的头孢曲松,静脉输注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0.3g/次,1次/d[3]。

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在给予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入低分子肝素钙5000U/次,采用腹壁皮下注射方法,1次/12h,1个疗程15d,在1个疗程结束后,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肺部啰音、浮肿、发绀、呼吸困难及咳嗽等症状,此外,还需要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主要包括:动脉血二氧化碳及动脉血氧分压,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量、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内经、右心室内经及右室流出道内经。同时,还要对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尿常规、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等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痊愈:临床症状有明显的好转;血压偏低、心肌酶等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发绀、浮肿、呼吸困难、咳痰、咳嗽等症状有明显的好转,并且肺部湿啰音等症状有明显的好转或完全消失,动脉血氧分压上升不小于20mmHg(1mmHg=0.133kPa),心功能有显著的改善。好转:治疗后,患者病症有所缓解,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改善较为明显,动脉血氧分压上升,但是低于20mmHg。无效:经过上述治疗后,患者各种病症均无明显变化,心功能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6.5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n(%)]

3 讨论

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由肺动脉血管病变或者支气管-肺组织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而形成的心脏病,从发病时间上看,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常见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从年龄上看,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从地区上看,常见于高原地区、寒冷地区以及农村。从季节上看,常见于春季和冬季。

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探究的重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引起肺源性心脏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患者心肺功能受损导致长期缺氧,致使身体免疫力下降,血红细胞继发性增多,体内血流的速度降低,血粘度增高,血液出现高凝状态。肺源性心脏病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合理氧疗、控制感染、改善通气为主,严重时还要采取镇静剂、强心剂以及利尿剂等[4]。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能够对病情进行一定的控制,主要的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持续的低流量湿化给氧;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平喘、镇咳及患者酸碱平衡。采用常规治疗,通过利用抗生素控制患者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如果有药敏反应即采用抗生素,无药敏反应即采用头孢曲松,静脉输注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通过以上常规的治疗方式能够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对患者病情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5]。但是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如果只采用常规治疗,不仅治疗时间长,而且患者的病情不容易控制,总有效治疗率偏低[6]。

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的方式对肺源性心脏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具有不需要监测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半衰期长、生物利用率高等特点,能够有效缓解支气管痉挛,降低肺动脉压,有利于改善肺通气功能预防性抗血栓治疗。但是,在用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过敏者禁用此药[7]。

综上所述,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通常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通常情况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使用常规性的治疗方法,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耗费的时间长,病情容易反复。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可以逐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1] 杨光虎.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D].山东大学,2012,8(2):56-57.

[2] 苏承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6例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11(2):203-205.

[3] 李云学.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治疗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9(1):1068-1069.

[4] 蔚泓.依那普利联合川芎嗪治疗肺源性心脏病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6(6):44-45.

[5] 吴佳宏.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 17(34):67-68.

[6] 杨娇妹.老年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22):46-4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4.015

云南 671000 云南省大理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马立川 韩启定)

猜你喜欢

肺源动脉血肝素
勘误声明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特点分析
蒙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作期66例临床观察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不同通气模式在重症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
超声测定胎儿脐动脉血流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研究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