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眉来眼去”的秘密

2015-07-27南木周周

奥秘 2015年7期
关键词:演讲者眼神参与者

南木 周周

眼睛是人们认识大千世界的重要通道,同时也能映射出人的内心世界。也许我们很难想象,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沟通,有90%以上都是使用非语言的方式实现的,其中眼神沟通又是重中之重。那么,对于一些简单的眼神沟通你又了解多少呢?什么样的眼神能让人觉得有信任感,什么样的眼神又能让人觉得比较舒服呢?

了解一些简单的眼神沟通的原则,有助于沟通和交流。比如,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如果是在一个群体中,盯住一个人看的时间在3~5秒比较合适;如果是一对一的沟通,一次注视的时间在7~10秒比较合适,不会给对方造成不适的感觉。

眼神传递信任

法国研究者席琳雅各布的一项研究关注的是在街上做问卷调查时的眼神接触问题。结果发现,如果发放问卷者在接触的过程中较多地注视对方,有66%的个体同意完成问卷调查;如果在邀请时眼神接触少,总是躲避眼神交流,仅有34%的个体愿意参加问卷调查。研究者认为,直接的眼神接触可以避免旁观者产生跟自己无关或者是自己的参与与否得不到重视的感觉。通常我们仅和自己熟识和信任的人有较多的眼神接触,因此如果发放问卷者和潜在的实验参与者有较多的眼神接触,对方无法拒绝这种眼神接触所伴随的一贯的信任感,对发放问卷者的印象较好,就更愿意参加问卷调查。

另一方面,眼神交流也能够传递交流双方的一些人格特点。比如:主动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多被认为是自信的表现,更有领导能力,更有权力。因此,一方面注视的特点可能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可能与文化背景也有关系。在东方文化里,特别是在日本,人们认为避免和对方进行直接的对视是表达尊重,而西方人则会认为这样的人鬼鬼祟祟、不值得托付,因为西方文化中鼓励眼神接触,并认为这样是自信的表现。

眼神改变对方的态度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当事件与个体的态度和立场密切相关时,眼神接触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态度。

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实验参与者观看一些观点有争议的演讲视频,比如核能的开发、安乐死、高等教育收费等。在实验参与者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研究者使用眼动仪追踪他们的眼球活动,观看结束后对眼动轨迹的分析则发现:当实验参与者的意见和演讲者的态度基本一致时,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注视演讲者的眼睛,并且更容易接受演讲者的意见;如果他们对该议题的态度与演讲者不一致时,注视时间长度和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度不存在相关性。实验也发现,如果演讲者更多地注视前方而不是眼神躲避,实验参与者更倾向于接受他们的观点。

研究者受此启发,又开展了第二项研究,同样是观看一些有争议的视频议题,但一部分参与者被要求关注演讲者的嘴巴,而另外一部分被要求关注演讲者的眼睛。在观看视频前后,让实验参与者就视频中的议题表明他们的态度。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事先就与演讲者观点不同,关注演讲者眼睛的参与者更难被说服,更难去接受演讲者所传递的信息。究其原因,可能和实验参与者对事件的态度有关。因此这部分研究传递的信息是,如果你想改变对方比较模糊的观点或者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观点,不如更多地注视对方;但也要注意,如果对方已经确认和你的观点不一致,那么和你产生的眼神接触越多,反而抵触越深。

虽然我们发现了一些眼神的小秘密,但现实中眼神能够传递的信息太多,目前的研究还不足以彻底解读关于眼神的一切。人类的爱、恨、悲伤、惊恐都可以通过眼神传递,同时信任、怀疑和讽刺也可以完美地用眼神表达,而更重要的是眼神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也使得它更为复杂、难解和捉摸不定。

猜你喜欢

演讲者眼神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生命的顽强
确认过眼神
确认下眼神,你是不是靠谱的人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搞笑秀
会计时的话筒
会计时的话筒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常数轮理性秘密分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