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朝美女也曾很“骨感”

2015-07-27一博

奥秘 2015年7期
关键词:骨感细腰唐明皇

一博

都说唐朝以胖为美。其实,确切来说,唐朝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综观唐朝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

而唐代现实生活中脱颖而出的绝代佳人——女皇武则天和贵妃杨玉环,可视为“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的样板。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以美貌、智慧和胆识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虽然当时没有照相机和绘画作品记录下她的真切容颜,但从史书中“方额、广颐、凤颈”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断定,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地位,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然而她与女皇武则天有着同样的遗憾,我们只能根据记载和诗歌中的描绘去想象她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国色天香,在“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诗句中去推测她那迷人的风采。“环肥燕瘦”概括了汉、唐两代不同的审美标准,也定格了杨玉环“丰肥浓丽”的美妙外形。

显然,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现实生活都清晰地反映出,唐人的确崇尚“丰肥浓丽、热烈放姿”。这与汉代和古代其它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的审美观不同,并形成了唐代的“另类”审美眼光。不过,唐朝人的美女标准中,也是有苗条这一项的。

初唐时期,美女们还是很“骨感”的。在阎立本创作的《步辇图》中,一个局部细节是九位美女抬着李世民。这九位美女都是修长秀丽,纤纤细腰不盈一握。在《次柳氏旧闻》《唐语林》等文献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唐明皇的儿子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被李林甫构陷,处境危险,愁得他须发皆白,远离一切声色娱乐,日子过得十分凄惶。唐明皇得知后,让高力士派京兆尹“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可见,玄宗时代选美标准,也跟今天一样:身形苗条,身材高挑,皮肤白皙。

说唐朝人不以肥胖为美,还可以从唐诗中“细腰”、“窈窕”等词语的使用情况,得到有力的印证。唐诗中,“细腰”、“窈窕”都是用来形容美女的。如:“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后宫多窈窕,日日学新声”(陆龟蒙《婕妤怨》) 等诗句中均有描写。

当然,唐朝以胖为美这句话,也不能说它是错的。

进入中唐,社会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人民生活水平高了,尤其是贵族,生活普遍奢靡,吃得好,贵妇们的身材自然也就“肉感”起来。在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图中的美女比《步辇图》中的美女要稍稍胖了一点点,这一点点集中体现在美女们的脸上,不过身材依然是婀娜多姿,绝对算不上大胖子。

再往后,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对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的描述,就实在说不上瘦了。只见她体态丰盈,脸蛋肉乎乎,自是一番富贵韵致。虢国夫人如此,想来杨贵妃也瘦不到哪里去。总的来说,唐朝人的这种美是丰腴之美,饱满之美。

不过,到了晚唐,社会开始急剧动荡,贵族们的生活水平逐渐下降,有时还要打仗逃难什么的,大家的审美又重新向清瘦、矫健靠拢。到了五代,女人们又回到了初唐的胖瘦水平。阮郜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阆苑女仙图》里,女仙子们个个都瘦成了一条麻杆。

所以,纵观整个唐朝的审美史,其实就俩字:胖过。

猜你喜欢

骨感细腰唐明皇
”小蛮腰“最早指男性的细腰
如何让作文由「骨感」变「丰满」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家具的“小骨感”
月夜偷曲
楚王爱细腰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楚王好细腰
祭拜戏祖唐明皇之祭文简释
月夜偷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