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节俗里的小科学

2015-07-27小妖

奥秘 2015年7期
关键词:节俗菖蒲艾叶

小妖

相传在古时,有个叫万年的人,为了规范节令制作了日晷和漏壶来测定时间。经过长时间的测算,他发现:“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一天,国君祖乙去找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日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这就是关于春节由来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汉代时,春节、元宵节、上巳、寒食等节日都已经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射、蹴鞠等节日习俗就已经出现。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众多具有特色的节日及习俗。传统的节日习俗代代相传,民俗专家们称中国节俗表现出了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节俗是传承和变异的统一,节俗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然而在众多的节俗中,有的具有科学内涵,有的却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今天,就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体味一些节日习俗吧。

五月五:吃粽子、插艾叶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地域和民族的区别,节日名称也有所不同,其表现形式有:吃粽子、插艾叶、赛龙舟、荡秋千等。而有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也是多种多样,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等等,但无论纪念谁,都与粽子撇不开关系。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这种食物被称为‘角黍’。而用竹筒装米后,密封烤熟,被称为‘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了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必备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即掺在米中的附料品种增多,出现了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有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就是将果品与米一起包煮。诗人苏东坡曾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也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粽子“最终形态”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实践过程,而如今,每年农历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在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必备的粽子外,部分地区的人们还要在自家门上或屋内插上艾叶或者菖蒲,这些习俗有哪些科学依据呢?

五月在俗信中被认定为恶月,也称“毒月”,从科学的观点来解释,是指此时气温迅速升高,天气暑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滋生,人极易生病。为了应付恶月,安度暑日,民间便在端午这天,选吃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并采集一些草药悬挂、佩戴或服用,以此防病。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而最传统的当属红豆糯米粽了。红豆不仅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等功效,是夏日清利湿热不可多得的佳品。

古时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从田野采回的艾蒿、菖蒲悬挂在门户上,有的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洗澡并喷洒房前屋后,或用艾叶或菖蒲浸制药酒饮服。一些地方的人还喜欢将艾叶、菖蒲研成末,包上布,制成香包(又称香袋、香囊)佩饰,以其香气避免虫菌侵扰。

现代研究证明,艾叶中含有多种挥发油,能抑制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驱虫杀菌的功效,是生产蚊香、消毒香的必需原料。菖蒲也含有挥发油,古医籍中记载它能“杀诸虫,治恶疮疥瘙”,现代研究亦证明其有抑菌作用。可见民间以此来驱邪辟毒是有一定科学依据和医学道理的。

九月九:喝菊酒

重阳节饮菊花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俗。关于菊花酒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较为神奇的故事在《续齐谐记》中有所记载:“东汉桓景随费长房学道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家中会有大灾难,你快速赶回家里,让全家人各做一个装茱萸的绰袋系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难。桓景依其言,全家得以免于疫病。”这个近乎神话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希望远离瘟疫、求得健康的愿望,同时也说明了菊花酒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据《西京杂记》中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所饮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而酿造的。九月初九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并将一点青翠的枝叶一同掺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放至第二年的九月初九才能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治疗疾病,延年益寿。

相传,宋代诗人陆游生病卧床不起,饮了几杯菊花酒后,立刻“酒到病除”,于是陆游作诗一首:“菊得霜乃荣,惟与凡草殊。我病得霜健,每却童子服。岂与菊同性,故能老不枯。”

为什么选用菊花作原料呢?这恐怕与其药用价值有莫大关系。

药王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这样夸赞菊花:“菊春生夏冬实,饱经霜露,备受四时之气,叶枯不落,花槁不谢。其苗可蔬,叶可嚼,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简单来说,李时珍认为菊花全身都是宝。

而秋季气候由热转寒,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之由外向活动转为内敛收藏,虽然秋高气爽,但气候以干燥为主。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肺与秋天同属于金,而肝则属木,肺金当秋而旺,将制约肝气,导致秋天肝气多虚,所以秋季是“伤肝”的季节。此时用菊花作为原料,无论是酿酒还是泡茶都有降燥祛热的功效。

猜你喜欢

节俗菖蒲艾叶
端午佳节话艾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以夏至节俗为中心的考察
端午节令,明辨菖蒲
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
室雅菖蒲清
HPLC法同时测定艾叶中7种成分
西班牙节俗及语言文化
伪满时期东北文学的节俗书写
养菖蒲
艾叶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