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界定的若干关键问题*

2015-07-27魏书祥WEIShuxiang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城市设计关键问题城市轨道交通

魏书祥 WEI Shuxiang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界定的若干关键问题*

魏书祥 WEI Shuxiang

摘 要轨道交通作为以轨道运输为主要技术特征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立体系统,成为近年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典型代表和重大变化。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快速地植入城市空间,会产生一系列的新空间、新现象、新规律。站点影响域作为轨道交通植入城市空间后产生的重要节点区域,对其加以界定并进行深入专项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出交通导向、环境导向、空间导向等三种概念类型;进而,在分析轨道交通站点、行人、城市空间等关键要素相互影响的基础上,站点影响域的概念自然生成;提出了多学科融合、城市设计精细化、大数据探索等时代趋势下站点影响域界定的创新机制——以“行为规律”为纽带,建立“交通方式—行为规律—城市空间”这一组科学联系,基于此提出未来精确划定站点影响域的“边界”这一重要课题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界定;关键问题;城市设计

魏书祥.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界定的若干关键问题[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6): 75-79.

0 引 言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在轨道交通运营的城市中,人们的微观日常生活及城市宏观空间格局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站点周边一定范围的城市空间区域作为轨道交通植入城市空间后产生的重要节点,对其加以界定并进行深入专项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该研究课题一直是交通、城市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已经呈现出一系列诸如吸引范围、客流辐射区域等概念与界定方式等系列研究。为了适应发展与研究需要,传统的界定思路、方法与技术亟需在计算机技术进步与城市研究理论发展的背景下得到更新。本文在前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字模拟技术的发展,提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一定范围内城市空间研究的新视角,并明确了界定的关键问题。

1 现象与问题

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是近年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典型代表和重大变化。以重庆为例,自2004年开通第一条轨道交通以来,目前(截至2015年8月)已投入运营的线路有4条,里程202km,站点122个(换乘站不重复计算)。同时,重庆的轨道交通也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至2050年,将建成总里程数达820km的18条轨道交通线路,届时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为45%,占公交出行比例为60%。

自1969年北京开通第一条线路以来,我国内地轨道交通有了飞速发展,已经获批准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有38个,开通运营的22个,站点数量超过100的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图1)。通过对这些城市近10年来年度存量与年度增量的统计,发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年平均增长60余个(图2)。

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快速地植入城市空间,会产生一系列的新空间、新现象、新规律。作为新现象、新规律的物质载体,新空间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等级。从宏观城市空间格局来看,站点及周边城市空间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点;从片区用地来看,这是一个功能复合的面;从具体城市空间形态来看,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为轨道交通介入城市空间的关键节点,这一城市空间系统是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整合研究的基础环节,而对其进行界定自然成为展开更深入研究的基础。

新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文化现象。轨道交通植入城市空间后,与原有的城市形态、景观形态、建筑形态等发生融合,以新的姿态呈现,以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为典型代表,杨家坪站、佛图关站、李子坝站等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城市景观、自然景观、建筑形态等一系列的物质现象(图3-4);文化现象主要是指不同人群在轨道交通沿线及站点出入口附近产生的一系列活动集合,以商业活动、文化活动、休闲活动等典型代表(图5-6)。空间规律包括以城市使用状态、区域空间演变等为典型代表的宏观规律,也包括以站点及周边城市空间使用状态为典型代表的微观规律;行为规律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宏观规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发生的微观规律,其中微观规律包括交通行为规律、非交通行为规律及其组合规律等。

图1 我国内地已开通轨道交通城市的顺序及站点数量Fig.1 the sequence and number of mainland city operating the urban rail transit

图2 近10年来我国内地轨道交通站点数量的年度存量与增量统计Fig.2 annual stock and increment of the domestic rail transit stations in recent 10 years

图3 重庆2号线佛图关站Fig.3 Fotuguan Station in line2

图4 重庆2号线李子坝站Fig.4 Liziba Station in line2

2 探索与更新

2.1 站点周边城市空间相关概念梳理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站点的影响力进行过探讨,以对站点周边一定范围城市空间进行界定与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的概念,主要包括站点环内吸引区域[1]、吸引范围[2-3]、客流辐射区域[4]、轨道交通枢纽区域[5]、“最后一公里”[6]、站点影响区[7]、步行接驳范围[8]、地铁站域[9]、城市轨道交通站域[10]、轨道交通站区[11]等(表1)。

表1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城市空间相关概念比较Tab.1 a comparison of related concept of space around urban rail transit station

2.2 站点周边城市空间相关概念分类与比较

通过分析相关概念提出的背景、关注点、研究内容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不同概念的特征,可以将这些概念分为3大类:

第一,交通导向类。该类包括以交通专业学者提出的站点环内吸引区域、吸引范围、合理吸引范围、客流辐射区域等概念为典型代表,以交通功能为核心关注点,主要从客流吸引与疏解、系统服务、效益最大化、公交方式衔接与效率等方面对站点影响力进行探讨。其主要共同特点是,在一次接驳的基础上,考虑二次接驳或者间接吸引①,其建立影响力范围的核心标准是“出行者到达站点的方便程度”,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关注相对较弱。

第二,环境导向类。该类包括以交通专业学者提出的站点影响区、接驳范围等为代表,也有城市与建筑相关专业进行此类研究,其共同特点是关注步行环境(例如导向标识、人行道宽度及路面材质、路网特征及坡度、行人过街次数、景观及小品设计、声光环境等)对人们的出行方式、出行习惯、可接受的步行时间、出行距离等的影响,但对人们的这些行为或需求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涉及相对较少。

第三,空间导向类。该类包括以城市或者建筑专业学者提出的地铁站域、城市轨道交通站域公共空间、轨道交通站区等为代表,研究视角相对全面,由点到面。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精细化,城市空间也萌生了精细化发展需求,但从行人行为与需求的角度来看,尚未展开较为深入研究。

图5 重庆3号线红旗河沟站入口Fig.5 the entrance of Hongqihegou Station in line3

图6 重庆3号线重庆北站站Fig.6 the Chongqingbei Station in line3

2.3 站点影响域概念的提出

结合实地调研,通过对不同类型概念的梳理与归纳,可以发现站点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城市空间主要存在交通、空间、综合等几大类问题(图7)。交通方面,包括客流吸引与疏解、方式衔接与效率、系统服务与效益等;空间方面,包括外部空间组织、步行环境质量、建筑功能布局等;综合方面,包括交通行为规律、道路系统结构、基础设施质量、组织管理一体化等。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问题,不同学者从各自学科的基础研究视角对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剖析及策略探索,为满足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及人们对空间日益精细化等的需求,当前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亟需重新思考与整合。

在众学者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城市宏观空间格局与微观生活状态产生显著影响的现状,通过分析归纳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提取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两个关键要素,这两个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便是“影响”。与“范围”相比,“域”更加强调将站点周边一定范围内的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因此提出“站点影响域”的概念。站点影响域是指围绕某站点一定范围,且该站点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城市空间。该区域城市空间内,人的行为会受到城市空间的明显影响,同时人的行为会反作用于城市空间的更新与发展。

从根本上讲,城市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为人服务”这一“微观需求”。在经历快速城市化进程后,城市空间的更精细发展和优化成为当下众多中国城市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站点影响域概念的提出是对当下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问题的针对性回应,是对以“行为规律”为纽带的“城市空间—行为规律—交通方式”这一组科学联系的深入认识。作为研究的重要载体,在新视角下对其界定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同时多学科融合、城市设计精细化、大数据探索等研究趋势的发展在研究内容整合、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融合等方面为该空间区域界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图7 从空间的问题到界定的关键Fig.7 from the problems of space to the key of definition

图8 以行为规律为核心的科学联系Fig.8 the scientific relationship taking the behavior rule as the core

3 界定的关键问题

站点影响域作为城市与交通整合的关键节点,具有功能复合性、结构向心性、技术复杂性、行为多样性等特征。在时代趋势下[12-15],站点影响域界定的关键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界定思路

城市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商业、居住、办公等多种功能按照不定比例聚集,站点植入城市空间以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原有功能复合的基础上,许多商业、居住、办公等新功能会嵌入其中,形成更具复合性的城市空间。无论城市空间如何更新变化,其核心永远是其使用者——人。研究视角方面,城市设计更加关注人的活动与空间组织的关系,这也是尊重城市成长内在规律性的需要,当下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显著趋势之一是更加关注空间形态与生活状态、公共空间与人等关系的处理,这与解决这一区域问题的出发点极为吻合,因此,从城市设计的视角更新界定思想,是建筑学学科背景的重要视角创新;影响机理方面,从站点影响域的概念及特性出发,站点对城市空间、行人行为的影响具有模糊性,而界定在技术层面又需要一定的科学性、准确性,因此,平衡模糊性与科学性成为信息化背景下站点影响域界定的关键。

3.2 界定方法

站点影响域内的行为种类多样,根据行为与交通目的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交通行为和非交通行为[16]。区域内行为多样主要由非交通行为的多样性与个体行为的差异性决定的,而非交通行为的多样性是由行为个体的主观因素与区域自身特性共同决定。前文提到,人是该区域的核心,从行为的角度进行对该区域进行界定是自然之举。自去年11月,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等城市被增设为“超大城市”,城市的尺度在不断膨胀。而几千年来,人们的平均身高、体重等身体尺度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即使行为尺度会因地域、城市的不同会有微妙的差异,出行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以人为媒介研究站点影响域层面城市与交通的整合成为新的切入点[17]。因此在界定方法上,以“行为规律”为纽带,建立“交通方式—行为规律—城市空间”这一组科学联系,基于此对站点影响域进行界定并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成为新的切入点(图8)。

3.3 界定技术

在技术理论层面,基于组合模型,首先运用理性的数学模型整合建构逻辑,建立交通信息、行人信息、城市空间信息内部及之间的关联逻辑,发挥计算机软件的优势进行数学建模,然后本着满足规划师、建筑师使用方便的原则,对数学模型进行转译,建构信息可视化模型[18]。技术操作层面,界定技术已经从传统的算法界定发展到计算机模拟界定,通过对诸多模拟软件的分析,对站点影响域内行人流动性、影响模糊性这两个关键特征的模拟较为欠缺,因此在信息化、大数据背景下,发挥新工具的优势,将研究交通、行为、城市的技术进行整合,切实将城市空间与交通方式的协同发展紧密关联起来,在技术哲学层面以整体视角面对城市空间本身必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Anylogic作为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典型行人微观仿真技术工具,能建立动态的行人与城市关联模型,除了对站点影响域的界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还可协助规划师、城市管理者研究动态的城市运行机制,并辅助做出相应决策。

4 结论:模糊影响与科学界定

城市是一个动态的有机体,具有一定的自组织能力。轨道交通站点植入之后,最明显的就是人的方向性流动,“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的产生是因为行人需求的存在,选乘轨道交通的个体为了能够快速、安全地从出发点到达轨道交通站点会不断寻找最佳路径,或者穿过原有的城市街道,或者穿过如果不购物根本不会经过的商场,或者穿过只有在晚饭后散步才会去的公园绿地等,在轨道交通之间换乘过程中,行人也会综合考虑效率、安全等多重因素[19-20]。站点影响域改变着人们行为的同时,人的行为也影响着站点影响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站点影响域概念中,“影响”是该概念的重要内容,包括站点对周边城市空间的影响以及城市空间对站点的影响。影响的范围多大?影响的程度如何?影响的机制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都是影响域界定的重要议题,这直接关乎站点影响域的健康发展。界定思路方面,在城市设计视角下,对站点影响域中行人流动性和影响模糊性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模糊建构理论模型;界定方法方面,建立以行为规律为纽带的“城市空间-行为规律-交通方式”科学联系,以变化微妙的行为研究轨道交通介入下突变的城市空间;界定技术方面,发挥行人微观仿真技术的优势,对行人流动性与影响模糊性这两个关键要素进行科学模拟,建立新的站点影响域界定技术工具体系。以上关键问题的解决,将对站点影响域相关的更深入研究,以及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真正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致谢:感谢褚冬竹教授对本文的悉心指导)

注释:

① 在交通学科,诸多学者将选乘轨道交通的乘客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步行直接进入轨道交通系统,另一种是通过步行以外的交通方式换乘进入轨道交通系统,把第二种方式称为二次接驳或间接吸引等。

参考文献:

[1] 刘惠敏, 刘伟华. 轨道交通站点吸引区域模型构建及算法[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3(04): 482-485.

[2] 轩宏伟, 王花兰, 颜月霞. 常规公交影响下的轨道交通吸引范围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7, 29(07): 61-63.

[3] 杨京帅, 张殿业.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合理吸引范围研究[J]. 中国铁路, 2008(03): 72-75.

[4] 郭鹏, 陈晓玲. 基于GIS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辐射区域算法[J]. 中国铁道科学, 2007(06): 128-132.

[5] 左忠义.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区域公交客流疏解组织优化与设计方法[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3.

[6] 聂磊. 轨道交通站点“最后一公里”出行模式和保障机制研究[J]. 交通与运输,2013(01): 114-118.

[7] 王洪章. 哈医大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范围的分析[J]. 低温建筑技术, 2009(06): 113-114.

[8] 戴洁, 张宁, 何铁军, 等. 步行环境对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范围的影响[J]. 都市快轨交通, 2009(05): 46-49.

[9] 黄骏. 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D].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08.

[10] 牛韶斐, 沈中伟. 城市轨道交通站域公共空间重塑——以巴黎雷阿勒改造项目为例[J]. 新建筑, 2014(06): 140-144.

[11] 王成芳. 广州轨道交通站区用地优化策略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12] Tian Y H, Jim C Y, Wang H Q. Assessing the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quality of urban green spaces in a compact cit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4, 121(01): 97-108.

[13] Sung H G, Oh J T.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in a high-density city: Identifying its association with transit ridership in Seoul, Korea[J]. Cities, 2011, 28(01): 70-82.

[14] Cervero R.The Transit Metropolis: a Global Inquiry[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7.

[15] Greca P L, Barbarossa L, Ignaccolo M, et al. The density dilemma—A proposal for introducing smart growth principles in a sprawling settlement within Catania Metropolitan Area[J]. Cities, 2011, 28(06): 527-535.

[16] 褚冬竹, 何青铭, 魏书祥.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接驳”概念的建立及其特性[J].新建筑, 2015(02): 132-136.

[17] 褚冬竹. 城市显微:作为一种态度和工具[J]. 新建筑, 2015(04): 4-10.

[18] 褚冬竹, 林雁宇. 特性·模型·方法——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行人微观仿真初探[J]. 建筑学报, 2015(03): 24-29.

[19] 谭希. 重庆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现状问题浅析[J]. 室内设计, 2011, 26(06):20-24.

[20] 朱嘉伊, 汤西子, 吴昊. 土地利用视域下的轨道交通换乘问题解析及策略研究:以杭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3): 86-91.

图表来源:

表1:作者绘制

图1-2,7-8:作者绘制

图3-4:作者拍摄

图5-6:Lab.C[ARCH1TECTURE]. 建筑设计工作室

(编辑:刘志勇)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8055);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资助项目(CSTC2015jcyjA0047);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项目(CYB14016)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616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6-0075-05

收稿日期:2015-06-25

作者简介

魏书祥: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weishuxiang323@163.com

The Key Issues in Defining the Influence Realm of the Urban Rail Transit Station

Abstract:The urban rail transit, as the urban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feature by the railway transportation, has become the represent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il transit lines and stations quickly implanted into urban space, a series of new space, new rules and new phenomenon will come into being.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fine the Influenced urban Realm around station, which is the important nodal zone after the rail transit implanting into the urban space.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related to the urban rail transit and urban spa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hree kinds of concept types including transit guiding, environment guiding and space guiding. And then the concept of influence domain comes into being after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railway transit station, pedestrians, urban space, etc. It proposes the innovative mechanism for defining the Influenced urban Realm around sta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refinement of urban design, and big data, which takes the behavior rule as the link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behavior rule and urban space. Hence, it finds some solutions for the key issue of defining the Influenced urban Realm around station.

Keywords:Urban Rail Transit; Influenced Urban Realm Around Station; Definition; Key Issue; Urban Design

猜你喜欢

城市设计关键问题城市轨道交通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分析及对策
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发展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NFV技术及其引入VoLTE IMS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解决好改革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