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精神性的创造
——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中庭广场说起

2015-07-27ZHAOJua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仪式感中心对称

赵 娟 ZHAO Juan

空间精神性的创造
——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中庭广场说起

赵 娟 ZHAO Juan

摘 要有些建筑总会在记忆中定格成为某种特定的场景,就像路易斯·康设计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整个建筑群如同雅典卫城一样踞于西向临海的悬崖之上,其中最为感人至深的空间是位于两组对称的研究塔楼之间的中庭广场。这个空间因其宁静旷远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某种可以称之为“永恒”的东西蕴含其中,使得一处空间场景具有了超越物质的精神性。这处没有任何装饰的广场如何创造出空间的精神性,成为本文分析的缘起。本文从一处空间的深入解读,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探索创造空间精神性的方法。中心对称的空间仪式感、空间引导的指向性、对生活现实的屏蔽以及朝向天空的立面成为具有相似构成的空间赋予精神性的方法。

关键词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中庭广场;空间精神性;仪式感;中心对称;空间指向性;朝向天空的立面

赵娟. 空间精神性的创造——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中庭广场说起[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4): 59-63.

有些建筑总会在记忆中定格成为某种特定的场景,就像路易斯·康①设计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②。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位于美国加州圣迭戈市拉霍亚(La Jolla,California)北郊悬崖上,西向大海(图1)。整个建筑群如同雅典卫城一样踞于悬崖之上,其中最为感人至深的空间是位于两组对称的研究塔楼之间的中庭广场(the central court)[1](图2)。

这个中庭广场或许可以称为康最伟大的“入口门厅”③。由东侧台阶拾级而上,一幅场景突然展现在面前:研究塔楼扭转角度的混凝土墙体在两侧延展,和脚下的石灰华广场一起,共同限定出坚实的空间;天空、大地,在远方归结为海平面;在中轴水渠强烈的指引下,时间、空间静止于前方一望无垠的虚空。日落时分,西方天空金色的光线起初在海水中闪耀,然后像点燃引线一般,经由中轴的水渠到达方形泉水的源头[2]。

这幅图景因其宁静旷远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某种可以称之为“永恒”的东西蕴含其中,使得一处空间场景具有了超越物质的精神性。这处没有任何装饰的广场如何创造出空间的精神性,成为本文分析的缘起。

图1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总平面Fig.1 the site plan of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1 仪式感的空间原型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最初的灵感来源于意大利阿西西的修道院(Monastery of San Francesco,Assisi,1253)(图3)。修士的房间环绕着朴素的矩形内院,中央是一口泉水④。

中庭广场的空间横向由三部分组成:两侧的两层研究塔楼和中央限定出的广场空间,比例约为1:2:1;广场比例近1:3(图4)。

这样的三段式空间划分比例接近于古罗马巴西利卡(Basilica)的空间原型,一种综合用作为法庭、交易所与会场的大厅性建筑。平面一般为长方形,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当中部分宽且高,成为中厅(Nave),两侧部分狭且低,成为侧廊(Aisle),常有夹层⑤(图5)。君士坦丁巴西利卡⑥是古罗马巴西利卡的典型案例(图4)[4]。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中庭广场和君士坦丁的巴西利卡具有相似的三段式空间构成,相近的空间比例和尺度。柱廊限定出中央的大厅空间,区分出空间的主次,同时形成空间纵向的方向性(图5)。

基督教沿用了罗马巴西利卡的建筑布局来建造教堂。为强调空间的仪式感并完成礼拜仪式的心理铺垫,教堂的中厅空间拉长了纵向的空间比例,如图6所示为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⑦与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比较。从入口到尽端的圣坛具有明确的空间指向,进入的过程具有强烈的仪式感[5]。

中庭广场通过空间构成和比例尺度隐含着仪式感的空间原型,近乎一座无顶的教堂。天空为顶,永恒的虚空是尽端的圣坛。天空和大海在尽端可望而不可及,纵向的距离可以完成教堂仪式感的心理铺垫,一场对于时空的朝拜,引至对于生命的思索。这样一个不加装饰、没有种植的广场,为这样一种注视的目光提供了一个庄重的场所。

图2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中庭广场西向Fig.2 the west of Central Court of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图3 意大利阿西西的修道院Fig.3 Monastery of San Francesco, Assisi, 1253

2 中心对称的空间指向性

中庭广场采用了完全中心对称的空间构成,一道水渠居于轴线的中央,强调了轴线对称和空间指向性。水流始于矩形的源头并指向尽端的太平洋(图1),源头和归处的含蓄隐喻,带来对于生命起始的潜意识联想。

中心形式是创造永恒感受的便捷方式⑧。精神中心的存在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用中心概念解释生存环境的习惯,并将其作为身心归宿附加在对空间或事物的理解中。伊甸园之于基督教徒、克尔白之于伊斯兰教徒以及“家园”之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急欲奔赴的心灵驿站[3]。

中心对精神母体的暗示决定了它在人们心目中高于它物的崇高地位,从而形成中心构图的空间等级感。中心形式对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通常会使人们对那个“力场中心”充满敬畏。

伴随中心感出现的是心理感受的稳定感。“中心位置是唯一静止的位置,而其他所有位置都得在一些特定的方向上尽力伸展。”⑨视觉上的稳定感带来的联想是永恒的时间。由此,中心对称的形式与永恒的感受之间形成了心理上的关联。

朴素的空间呼唤出原初的心理反映,在宁静中延伸至远方无尽的永恒。永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超出人类本体可以感知的时间维度的存在感,以其时空的旷远呼唤出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渺小和短暂。场所的精神力量来自于时空永恒感的征服,背后是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和感叹。

3 对生活现实的屏蔽

中庭广场两侧的塔楼类似于教堂空间中的侧廊,围合出中厅空间,同时保持着中央与两侧空间的联通。塔楼扭转角度的实墙形成了广场空间的两面性:一面是科学家的日常生活(图8);一面是坚实的屏蔽,面向天空和大海。角度的扭转暗示着视线的方向,同时形成空间的尺度感和节奏。

坚实的空间限定屏蔽了生命短暂、生存于其中的现实,忽然在一瞬间,郑重地将你的目光从生存的现实中抽离开来,牵引至远方海天相接的水平面。

图9所示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⑩面向大海的景象。两侧的建筑限定出了广场空间,尽端的两根立柱提示着面向大海的方向,形成了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市民广场。相似的空间构成带来的感受却有很大差异。一部分原因在于两侧建筑的不对称造成中心感的削弱,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繁华欢乐的生活气息从广场的四面八方渗透进来,这里不是清教徒式的肃穆空间,而是属于市民日常生活的广场。

图4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中庭广场与君士坦丁巴西利卡的空间对比Fig.4 the Central Court of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v.s. Basilica of Constantine

图5 城外圣保罗巴西利卡式教堂内景,罗马Fig.5 S. Paolo Church

图6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中庭广场与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的空间对比Fig.6 a comparison of the Central Court of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and S.Maria del Fiore

图7 中庭广场中心对称的空间指向性Fig.7 the space directivity of centralsymmetry of Central Court

图8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的中庭广场东向Fig.8 the east of Central Court

图9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Fig.9 Piazza and Piazzeta San Marco

图10 路易斯·康最初的中庭广场设计方案Fig.10 the first plan of sketch

图11 路易斯·康最初的中庭广场设计方案Fig.11 the perspective sketch

4 朝向天空的立面

现在的中庭广场和康最初的方案设计有很大差别。在最初的设计中,庭院被一个狭窄的水渠平分,沿着水渠种植了两排意大利柏树(图10-11)。直到康邀请路易斯·巴拉干为当时还未完成的中庭广场提些建议,设计方案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是后来路易斯·康经常提及的一段经历:“当他进入这个空间的时候,他走到混凝土墙的旁边,抚摸着它们,并表达了对他们的喜爱。当他的视线穿过这个空间望向大海的时候,他说,‘我不会在这里种一棵树或一片草。这里应当是一个石头的广场而不应是个花园。’我和萨尔克四目相对,都觉得这个想法非常正确。他感觉到我们的赞赏,又高兴地补充说,‘如果你把它建成一个广场,将会获得一个立面—— 一个朝向天空的立面。’”⑪

最终建成的中庭广场印证了这一建议的正确性。和最初种树的广场设计相对照,可以揭示出部分空间力量的来源。正如巴拉干所说,这是“朝向天空的立面”。顶部的天空广阔无垠,一直绵延到视线的远方,与浩瀚的太平洋交汇于海平面。这个空间舍弃了花园繁茂的景象,而将空间的主角让位于广袤的自然。因此,混凝土朴素的立面,石灰华的地面,没有装饰的空寂景象无损于空间的魅力,却为自然提供了最契合的舞台。被空间打动,最终的本质是被令人敬畏的自然打动。建筑空间将此处西向临海悬崖的地景进行了精确的解读,恰如其分地和场地宁静旷远的气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创造出令人久久难忘的动人空间。

图12 水之教堂,安藤忠雄Fig.12 Chapel on the water, Tado Ando

5 空间精神性的创造

“无论建工厂还是住宅,砌四面墙,上面盖屋顶,可以说没有做任何事,这是大大不够的,建筑应加上更多东西,使它更好些,更有效地适应人的要求,更有价值。……我们需要建筑物,因为我们需要有用的空间;我们需要建筑,因为我们需要激动人心的空间。”⑫基于自己的实践经验,康在空间创造中不懈地寻求这种精神力量的体现,把生命、精神引入空间。[6]

我们再取一例有着相似空间构成的建筑空间。水之教堂是安藤忠雄早年的代表作,因其对于教堂空间的现代诠释为人称道(图12)。教堂的正面由一面长15m、高5m的巨大玻璃组成,5月到11月间,巨大的玻璃完全打开,教堂与自然融为一体,巨大的十字架远在水中央。教堂具有中心对称的空间仪式感,尽端十字架引导着空间指向,封闭的混凝土墙体屏蔽了生活的现实,而将视线导向前方宁静的水面。对于场地的精确解读和相似的空间处理方式,使得朴素的空间同样被赋予了精神性。[7]

6 结 语

由以上的比较分析得出一些赋予空间精神性的方法:中心对称的空间仪式感、空间引导的指向性、对生活现实的屏蔽以及朝向天空的立面。

没有被赋予精神性的建筑只是建筑物。而伟大的建筑是永恒的。它可以超越时间和风格,感动进入空间的人们。

本文的分析仅是对一处空间精神性的解读,并由此总结出部分创造空间精神性的原因和方法。虽然无法涵盖所有空间精神性的创造方法,但希望以此文为引子,将注视的目光从日常使用的建筑物中暂时抽离开来,向那些可以超越时间走向永恒的伟大建筑致敬。

注释:

① 路易斯·康(Louis I Kahn,1901-1974),1901年生于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1905年随全家迁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康被认为是美国自赖特以来最杰出的建筑家之一,被称为这个时代的“建筑诗哲”。

②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La Jolla, California, 1959-65。

③ 摘自《Louis I Kahn》,Robert McCarter, PHAIDON第209页,笔者译。

④ 参见《Louis I Kahn》,Robert McCarter, PHAIDON第210页,“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Concept development”, “In this design, Kahn was inspired by a number of precedents, including the monastic courtyard of San Francesco at Assisi, which was transformed into the central court between the laboratory buildings, ……”

⑤ 摘自《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婉英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第55页

⑥ 君士坦丁巴西利卡,Basilica of Constantine, 310-313年,位于罗马罗曼努姆广场旁。

⑦ 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S. Maria del Fiore, 1420-1434年,始建于1296年。

⑧ 参考博士论文《建筑纪念性解读——纪念本体及纪念性审美研究》,任军,2004 年8月,第128-134页。

⑨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张维波、周彦译,《中心的力量——视觉艺术构图研究》,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⑩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Piazza and Piazzeta San Marco, 14-16世纪,威尼斯的中心广场,南濒亚德里亚海,是一个由三个梯形平面的空间组成的复合广场。次广场开向亚德里亚海,南端的两根柱子划出了广场与海面的界限。

⑪ 摘自《Louis I Kahn》,Robert McCarter, PHAIDON第204页,笔者译。

⑫ 《从“圆轮”开始建构——解读路易·康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孙曦,《南方建筑》,2002年04期,第69页。

参考文献:

[1] Robert M. Louis I Kahn [M]. London: PHAIDON, 2005.

[2] Ronner H, Jhaveri S. Louis I. Kahn: Complete Work 1935-74[M]. Boston: Birkhäuser, 1987.

[3] 罗小未, 蔡婉英.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7.

[4] 沈理源. 西洋建筑史[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3.

[5] 任军. 建筑纪念性解读——纪念本体及纪念性审美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04: 8

[6] 孙曦. 从“圆轮”开始建构——解读路易·康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J]. 南方建筑,2002(04): 68-71.

[7] 何云姝. 神圣空间的创造——对安藤忠雄“水之教堂”的解析[J]. 建筑与文化, 2009(01): 84-85.

图片来源:

图1, 10:Ronner H, Jhaveri S. Louis I. Kahn: Complete Work 1935-74[M]. Boston: Birkhäuser, 1987: 141.

图2:Robert M. Louis I Kahn[M]. London: PHAIDON, 2005: 208.

图3:Robert M. Louis I Kahn [M]. London: PHAIDON, 2005: 215.

图4:作者整理绘制自Robert M. Louis I Kahn [M]. London: PHAIDON, 2005: 192;罗小未, 蔡婉英.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7: 55.

图5:沈理源. 西洋建筑史[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380.

图6:作者整理绘制自Robert M. Louis I Kahn [M]. London: PHAIDON, 2005: 192;罗小未, 蔡婉英.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7: 121.

图7:作者整理绘制自Robert M. Louis I Kahn[M]. London: PHAIDON, 2005: 208. 图8:Robert M. Louis I Kahn [M]. London: PHAIDON, 2005: 206-207.

图9:http://destguides.big5.ctrip.com

图11:Ronner H, Jhaveri S. Louis I. Kahn: Complete Work 1935-74[M]. Boston: Birkhäuser, 1987: 140.

图12:www.jzwhys.comphoto/list/87315/1. html

(编辑:申钰文)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613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6-0059-04

收稿日期:2015-07-01

作者简介

赵 娟: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副主任,建筑师,zhaojuan@isaarchitecture.com

Creation of Space Spirituality
—Beginning From the Central Court of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Abstract:Some building frames in the memory, just like the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by Louis I Kahn. Like Acropolis, the buildings stand on the edge of cliff near the sea. The most impressive space is the central court because of its peace and emptiness. The space got spirituality beyond the limit of material, something called permanent emergence out of it. How the court got spirituality without any decoration is the start of the paper, which tries to find the way in comparison with cases. Ceremonial sense, central symmetry, space directivity, masking reality and a façade to the sky is the answer.

Keywords: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the Central Court; Space Spirituality; Ceremonial Sense; Central Symmetry; Space Directivity; A Facade to the Sky

猜你喜欢

仪式感中心对称
“点线式”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
——以“中心对称”的教学为例
解答三次函数中心对称问题的两种路径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小王子》的光芒照亮整个荒原
论互联网时代广告实践教学中的仪式感营造
安托南·阿尔托对后现代戏剧的影响探微
少年成长的仪式
中心对称 贯穿始终
《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测试卷
中心对称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