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5-07-27范凌云FANLingyu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教学改革

范凌云 FAN Lingyun

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范凌云 FAN Lingyun

摘 要培养面向职业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分析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等三个方面剖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提出了通过模块化教学构建针对性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创新多样化教学方法等课程教学改革设想,以期提高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范凌云. 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6): 43-47.

0 引 言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2009年教育部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纳入研究生培养的主渠道,大力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但截止目前,城市规划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国内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趋同[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职业性、应用性不明[3]。如何对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积极推进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目前规划教育研究面临的热点问题。

1 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求

1.1 强化职业性

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在国际上,专业学位被称为职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4],它是应对职业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5]。

加强职业性首先要树立城市规划职业背景意识,应紧密结合社会对城市规划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来设置和调整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结构,确定其培养方式。如目前我国已进入“新型城镇化”、“新常态”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与职业要求也因此面临新的背景和严峻挑战:城市经济转向中高速发展,外延式城市化发展模式转变,今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将成为趋势,单纯靠传统的空间规划技能无法解决存量规划中隐含在技术背后的社会经济问题,因而现阶段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根据当下的职业背景需求,以解决城乡综合问题为导向,强化规划创新能力训练,应对新背景下的新问题。

1.2 弱化学术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学位培养,虽然有一定的学术要求,但其学术性是体现职业性的学术研究性,有别于作为教学科研或博士生生源储备人才的学术型硕士培养。因此,应改变效仿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按照学科内在逻辑设置课程体系,追求知识的精深性、系统性、完整性的观念与做法,而以培养研究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为本位,围绕城市规划职业发展来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形成职业要求所需的知识系统与能力框架。在科研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开展应用研究的能力,而非基础理论研究;规划设计研究成果应突出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而非理论贡献价值。

1.3 深化实践性

城市规划归根到底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是以培养应用型和实践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的,因而实践教学理应在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应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线,贯穿理论、设计课程的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选择既有学术造诣、又有注册规划师职业资质的双元知识结构人才,另一方面要从社会中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基础理论和一定指导能力的设计部门与管理部门的高层次人才,形成“校内—校外双师型”导师队伍[6],从而有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城市规划实践教学。

2 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现存问题解析

对照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求,现实中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教学特色不明显,在很多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存在较大趋同性,不利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2.1 课程设置学术化

目前,国内城市规划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对成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则缺乏统一标准,通常是学术型硕士学位课程的“山寨版”,在学术型培养方案上做简单的加减法,课程设置趋同,应用型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相对薄弱。从表1中某地方院校城市规划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对比中可见,其一,专业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本类似,培养的侧重点差别不大,忽视了二者培养目标的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学术型研究生学制为3年。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在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中减少了几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增加了1个实践环节,24门课中有22门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相同,重复率高达91.7%。其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偏重理论和研究,专业实践课程则较为欠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两部分,但涉及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仅有“专业实践”、“规划设计(一)”、“规划设计(二)”3门,其余21门均为理论和研究的相关课程。

实际上,学术型硕士培养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专业型硕士侧重实际工作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的培养,二者在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体系上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培养模式最后必然体现为课程设置的差别,课程作为教学的载体,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重要渠道。因而依托学科建设,构建强化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是促进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与核心。

2.2 教学模式本科化

作为高等教育层次的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应坚持培养创新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但随着研究生招生的大规模扩招,教学模式“本科化”现象明显。首先,考虑到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往往部分课程与本科课程设置较为雷同,如表1中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等,很多本校生源的研究生缺乏学习兴趣。而研究方法类、学术前沿类、规划实践类的课程设置明显不足,作为专业学位学生主要就业渠道之一的规划管理类课程设置较少,仅有1门。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理论课更多沿袭本科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着重知识传授而非能力培养;规划设计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由于研究生生源背景较为多样,设计能力参差不齐,设计课往往是本科设计的补课,而非根据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要求加强研究性、实践性的针对性辅导。

2.3 教学组织单一化

长期以来,一般由一名教师负责一门或者若干门研究生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这种教学组织模式在研究生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是简便有效的[7]。但是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日趋庞大,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一方面加重了老师的负担,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无法实现面向职业需求的实践性、个性化、差异化培养。因此,应进行多种教学组织模式的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使想去规划设计单位工作的学生可以跟随工程实践能力强的老师或去校外企业实习,想从事规划管理工作的学生也有机会接受相关能力的训练。当然这也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教师与导师均应具备执业资格。

3 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根据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发展的需求,针对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学改革应以现阶段对城市规划设计人才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实践的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城市规划专业学位“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把趋同于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向职业型、应用型、实践型培养。具体教学改革设想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表1 某地方院校城市规划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课程设置对比Tab.1 the curriculum comparison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academic degree” in an urban planning college

3.1 构建针对性课程教学体系

重点强化职业导向、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有针对性地构建具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涵盖基本素质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职业教育特色模块、跨学科课程整合模块、综合实践教学模块等五个方面。

(1)基本素质教育模块。由基础英语、自然法辩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育等组成,旨在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建议增加“规划师执业道德与素养”课程,在基础模块教学阶段就强调本专业的职业性导向。

(2)专业基础教育模块。结合本领域的研究方向,该模块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涵盖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城市交通学、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等理论课以及部分基础设计课程,建议增设介绍规划实践前沿、规划研究方法的相关课程。

(3)职业教育特色模块。这是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设置的教学模块,根据今后的就业选择意向,学生可选修“规划管理模块”课程或“规划设计模块”课程。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增加规划管理类细化课程,规划设计课程应强化在当前“新常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规划设计的应用研究能力培养,以区别于常规本科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此外,还可与企业、设计院所等单位合作,开设一些提高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关的课程[3]。

(4)跨学科课程整合模块。这个模块将课程延伸到相关学科,如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管理学等,结合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就业面。可设置的相关课程包括现代建筑理论、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房地产营销等。

(5)综合实践教学模块。综合实践教学模块是指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独立于理论、设计课程之外的专业创新教学环节,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包括专题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学位论文选题、论文调研撰写等系列内容。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以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或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论文形式以规划设计图纸或城乡规划管理策略为主,切忌生搬硬套学术型研究生的选题与论文形式。

上述五个教学模块各有侧重,不断强化“三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合力构建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图1):第一层次的基本素质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基础理论与知识”教育,课程设置内容注重“应用性”,增加工程实例剖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与本科阶段的单纯知识传授相重复;第二层次的职业教育特色模块与跨学科课程整合模块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与精髓所在,课程内容设置紧密贴合当下城市规划职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第三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注重“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训练,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解决城乡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应用性、职业性、实践性一脉贯穿,具体要求逐层加码,充分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图1 “强化三性”的特色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Fig.1 the characteristic modular courses teaching system of “strengthening three personalities”

图2 “三阶共促”的实践教学环节Fig.2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ree-order-together”

3.2 强化实践性课程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贯穿城市规划专业学位2-3年研究生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与环节,形成“三阶共促”的实践教学体系。除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之外,应强化专业课程内的二级实践教学阶段、补充课外实践教学阶段,由单科到综合、由二级到独立、由课内到课外,形成一条贯穿研一到研三的实践教学主线(图2)。

首先,加强专业课内的二级实践环节教学。其一,理论课程的二级实践操作训练主要通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城市问题来实现,考核形式包括调研报告、汇报交流等。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思路[8],为后期专业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奠定专项基础。其二是设计课程的二级实践环节,如设计调研、课程设计等。这类实践一方面通过课程设计强化对学生规划技能的培训,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可通过设计调研、专题研究等加强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育,促进学生对社会、城市问题的理解。这一部分实践更强调应用研究性培训,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区别于本科生空间规划技能训练的特色所在。

其次,辅以课外实践环节,与二级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成链、成网,“三阶共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实践包括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训练、学术交流、专业竞赛、“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综合竞赛、暑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与综合实践环节共同作用以强化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综合培养,如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可以与论文选题相结合,提供论文的前期研究基础与积累;完成较好的论文调研可整理深化,参加“挑战杯”等课外综合竞赛等。

三个阶段中二级实践教学阶段是前提与基础,为综合实践阶段提供规划技能的专项训练;综合实践教学阶段是关键与核心,融会贯通各种规划实践技能;课外实践教学阶段是延续与补充,弥补课内实践教学时间的不足,并为综合实践阶段提供研究素材。三个阶段相互支撑、循序渐进,共同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

3.3 创新多样化课程教学方法

首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实现开放式教学。改变由一名教师负责一门或者若干门研究生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组织方式[9],由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工作经历的教师、高级工程师组成专业的课程教学队伍,充分发挥学科、工程的多元性、交叉性优势,增强专业共识。如交通规划的老师参与研究生规划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规划方案与道路交通的对接性会得到专业老师的帮助;设计院高工进行指导时,学生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会得到更好的提升,直面甲方的实际要求。

其次,重视区别于本科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更侧重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应改变本科教学“满堂灌”的形式,采用课堂授课、现场观摩、案例解析、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网络交流等多样化的授课方式[10],使得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内容更贴近工程或管理实际,也促使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中的平等参与者,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逻辑思辨、活学活用的实践能力。

最后,创新区别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教学组织模式。除常规的班级授课外,建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用校内校外相结合、课题组研究与导师工作室制相辅正的多种教学组织模式[11]。专业学位研究生可直接参与规划设计部门的生产实践,校内导师与设计部门的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其专业实践环节[12]。课题组研究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与导师工作室的实际工程实践可以相互补充,有利于职业性导向下研究能力的培养。

4 结 语

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其课程体系的健全和教学模式的完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本文从构建针对性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课程教学环节、创新多样化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以期能有助于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宝印.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10): 1-7.

[2] 孙若红, 孙妍玉.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04): 60-63.

[3] 郑湘晋, 王莉. 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04): 15-19.

[4] Dorato P. The First Professional Degree: Master of Engineering Systems & Control: Foundations & Appli-cations[J]. Advances in Statistical Control, 2008(04): 313-318.

[5] 于东红, 杜希民, 周燕来. 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12): 49-51.

[6] 张斌梅, 林荣日.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的问题及对策[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3(03): 37-40, 51.

[7] 朱丽华, 史庆轩, 任瑞, 张维华.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04): 112-115.

[8] 范凌云, 杨新海, 王雨村. 社会调查与城市规划相关课程联动教学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 2008(05): 39-43.

[9] 潘红艳, 吴虹, 夏方毅. 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13(15): 58-61, 66.

[10] Dahlgren M A, Staffan Larsson, Walters S.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on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a Global, Web-based Master's Programme Cooperative Design, Visualization and Engineering[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6(4101): 174-181.

[11] 凌霓, 丁继军. 艺术设计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模式初探[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11): 158-159.

[12] 辛德树, 熊伟, 李敬锁, 牟少岩. 对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思考[J]. 中国农业教育, 2012(06): 33-35.

图片来源:

图1-2:作者绘制

表1:作者根据某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绘

(编辑:郑曦)

*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资助项目(JGLX14_118);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江苏省高校A类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50610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5)06-0043-05

收稿日期:2015-11-02

作者简介

范凌云: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注册规划师,yun1223@163.com

The Research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Course of Urban Planning

Abstract:It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the new era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to meet the occupational deman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need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of Urban Planni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in urban planning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mode and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ideas of building a targeted course teaching system through modular teaching,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and innovat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Urban Plann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教学改革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