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西抗战对融合边疆民族关系之探析

2015-07-27陈德寿

今日民族 2015年8期
关键词:机工芒市滇西

文·图 / 陈德寿

滇西抗战对融合边疆民族关系之探析

文·图 / 陈德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直保持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大好局面,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有根,水有源,从历史的角度看,滇西抗战对融合德宏民族关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寇入侵滇西,给德宏带来难以诉说的灾难。然而,滇西抗战也为融合德宏民族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有大批的军人、南侨机工、商人与当地的各族人民亲密接触、交流、往来,甚至有一大批人从此留在了德宏。正是有了这样的交流和融合,彻底地改变了德宏的历史,对融合民族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滇西抗战的最大成果,不仅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率先赶出了国门,而且实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一是当地的傣、景颇、傈僳、阿昌、德昂等民族和外来的汉、回、白、壮等民族和舟共济,共同抗日;二是中国远征军、南侨机工、土司及山官、芒允抗日自卫大队、龙潞游击队等不同的抗日队伍,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把不同民族的炎黄子孙凝聚在了一起,并就此改变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观念。为之后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基础。

畹町南洋机工纪念碑及陈嘉庚雕塑

抗战爆发后,南洋各地华侨掀起了大规模的抵制日货、为国内抗战捐款捐物的活动,特别是以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联合会,更是做了大量工

南侨机工化解民族隔阂的破冰之旅

作。1939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沿海所有港口被日军封锁,大量的外援军需物资无法运进来,所以当时迫不得已才艰难地开通了滇缅路。由于缺乏驾驶员,大批援华物资在缅甸港口堆积如山,蒋介石、宋美龄特请陈嘉庚在南洋招募会驾驶、会修车的机工。在南侨总会的号召下,南洋各地青壮年纷纷报名参加,先后有9批,3200多名南洋机工奔赴昆明,经过3个月的军事化训练,被分配到缅甸腊戍,中国芒市、保山、下关、楚雄、昆明、贵阳等地。华侨先锋一大队、二大队分别驻扎在边地城镇芒市和遮放。南洋机工驾驶的1300多辆大卡车日夜奔忙在滇缅线上,在抢运军需物资的过程中,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建立起互信、互爱、互帮的良好关系,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克服瘟疫、路险、敌机轰炸等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抢运军需物资的重任,有力地支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

在滇缅路抢运物资的3年中,南侨机工与沿途的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德宏境内,虽然历朝历代有过天朝派兵布阵,驻守边地,可留下的印记更多的依然是隔膜与对抗——外地人视当地少数民族为“夷人、蛮子”,非常野蛮;当地人则把外地的汉族视为恐怖的魔鬼。而在抗战过程中,通过亲密接触,在南侨机工的心里,少数民族纯朴而善良,姑娘温柔而美丽;在少数民族的心里,南侨机工有知识、懂技术,温文尔雅,乐于助人,小伙子豪爽而帅气。

1939年夏天,德宏连绵不绝下了1个多月的雨,滇缅公路德宏段浸泡在泥水之中,松软的地段更是分不清是公路还是水塘。南侨机工杨保华与他的战友驾驶的17辆卡车千难万险翻过三台山,正想松一口气,不料到了户育,整个车队却陷在平坝的路上进退不得。在雨中,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依然寸步难行。因为只带了3天的粮食,到了第7天,大家又累又饿,只能靠野菜充饥,半数人病倒了。到了第8天,他们碰到了一群出来玩耍的傣家孩子。杨保华懂几句泰国语,与这群孩子勉强地作了沟通,不一会儿就来了一大群傣族村民。傣族群众带来了锄头、砍刀、木板和绳索,有的做饭,有的救护病人,有的铺路、填坑、推车……用了几个小时才把17辆车从泥坑里弄出来,所有机工感激不已,他们把几个重病人留在了傣家寨子治疗,其他的人员上了车继续北上……

三台山是滇缅路的必经之地,道路险峻,山上主要居住着“山头”和“崩龙”(即今天的景颇族和德昂族),三台山被传说成最为野蛮恐怖的地段。周开定,印尼华侨,华侨先锋一大队司机。他驾车翻越三台山时突遇狂风暴雨,路边一棵大树倒下正好砸在驾驶室上,周开定身负重伤,等当地的景颇族群众赶到救援时,周开定已为国殉职。面对车上装载着的满满一车军用物资,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景颇族村民不为所动,他们悉心看守,将所有物资完整地归还给运输大队。

在芒市、遮放、畹町这些集镇,五天赶一次集,机工们常到集市上买菜,认识了不少少数民族群众。沿途赶集的少数民族群众,路上一见机工们的车,人们就挥手打车,只要有位置,机工们都会停下来,有时收点小钱,有时也不收。

芒市街离三棵树先锋一大队驻地不到200米,陈团圆是先锋一大队准少尉服务员,即驾驶员兼司务长,他因为经常外出采购而认识了不少傣族比朗(小媳妇)和卜哨(姑娘),其中也有傣族姑娘朗玉宝。也正是有此关系,陈团圆还经常到朗玉宝家所在的寨子——法帕芒蚌村买大米、红糖等农副产品。惠通桥炸断后,陈团圆被堵在了沦陷的芒市,不久陈团圆与朗玉宝结为夫妇。然而两年后因汉奸的出卖,陈团圆与另外3名机工被日军抓捕活埋。为了逃避日军的追杀,朗玉宝带着1岁多的女儿和几个月大的儿子东躲西藏,历尽磨难,终把一双儿女抚养成人。

南侨机工在最困难的时候,傣族人民接纳了他们,甚至用生命掩护了他们;在年轻机工的追求下,不少温柔美丽的傣家卜哨与他们结为夫妻。王亚文、沈治平、蔡文兴、刘南昌等机工为了妻儿永远留在了德宏,再没有回到南洋,并且和他们的后代一起真正融入了傣家生活。

当地各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在德宏,土司山官、当地各族人民与远征军、龙潞游击队紧密配合,相互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一致对外,保家卫国,为德宏的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下为几个典型的例子:

1.大反攻。1944年5月,远征军在当地各少数民族的配合下,开始向德宏的芒市、遮放、畹町进军。沿途的村寨组织起来,扑灭日军撤离前点燃的谷堆大火,并将抢救下来的谷子舂成米,支援追击日寇的远征军。沿途村寨的傣族、景颇族还主动站出来为远征军带路、组织村民漫山遍野地搜索溃散的鬼子。各土司也纷纷组织人力、物力支援远征军追击日军。

据统战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抗战胜利后,留在德宏的远征军官兵多达1万余人,还有大量留在山区的,由于历史等原因,至今未统计在册。留下来的官兵中,有很大一批与当地的各少数民族结为姻亲,根本改变了德昂族古俗语中“好园子不种竹,好姑娘不嫁汉族”的历史偏见。所以今天,德宏各民族的相互通婚成了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这也是从滇西抗战开始的。

中印公路通车典礼

2. 土司山官的抗日活动极大地支持了正面作战的远征军。如在《滇西抗战文献选辑》中记述:“腾越、龙陵归属土司,有干崖宣抚司刀保图、南甸宣抚司龚绶、陇川宣抚司多永安、潞江安抚司线光天、已革盏达副宣抚司刀思鸿升、户撒长官司赖奉先、腊撒长官司盖炳铨,均表示忠诚,服从抗战。芒市安抚司代办方克光、遮放副宣抚司多英培、猛卯安抚司代办方克胜、猛板土千总蒋广发,深陷敌中。据猛板蒋广发亲戚来言:广发守义不屈,曾与敌人数次作战,歼敌不少,至今敌人尚不敢入其境界……”日军占领时期,尽管强迫各土司山官为维持会长,但是,他们虽然表面上允诺,暗地里一直与远征军和抗日游击队保持密切联系,坚持敌后抗战。这方面的例子在该书中有大量的记载。

3. 滇西龙潞游击队、芒允抗日自卫大队由傣族、景颇族等各民族组成,他们打游击、破坏交道干线、刺探情报、运送武器等,有力地支援了大反功的远征军。在潞西,涌现出一批像杨思敬这样的抗日英雄。杨思敬,为了组织抗日游击队,自己卖田筹钱购买枪支弹药,组织抗日救亡团,长期活动在芒市、龙陵一带,成为驻芒市的日军56师团指挥部的心头之患。日军多次偷袭,才将杨思敬抓获,并逼迫他寻找自己的部下,杨思敬将日军带到悬崖边纵身跳下英勇就义。

回顾历史,不难看出:面对入侵,边疆人民从不妥协,从不退让,他们在同仇敌忾的斗争中,狭隘的民族主义被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包容、和谐所化解,这就是抗战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王菁)

猜你喜欢

机工芒市滇西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大滇西旅游环线亮相厦洽会 云南推介多项旅游优惠措施
帕布巴升座庆典在芒市举行
道阻且长:二战后“南侨机工”的复员与南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