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老彝村展新容昆明市东川区阿旺镇拖潭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纪实

2015-07-27东川区民宗局洪涛

今日民族 2015年9期
关键词:示范村区委民族团结

文·图 / 东川区民宗局 洪涛

古老彝村展新容昆明市东川区阿旺镇拖潭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纪实

文·图 / 东川区民宗局洪涛

谁也说不清拖潭建村的确切年代,但从村后山坡上那些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密枝林,以及村内经久不绝的毕摩文化、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庄重典雅的基督教堂,就可断定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又相对封闭的小村庄。

昔日拖潭村

昔日贫困彝家村

位于昆明市东川区阿旺镇石门村委会的拖潭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38户830人,彝族人口占80%,全村有耕地720亩,均为旱地。由于地处山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广种薄收现象突出。从2005年起,市民委、区民宗局、区交通局等部门就相继对拖潭村进行了扶持,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至2012年,拖潭村依然信息闭塞、生产落后、生活贫困,人均纯收入仅2180元,31%的人口年收入低于1196元,群众一年到头种植的包谷,只够温饱;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彝族民房,大部分属危房,村内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甚至还有人畜混居的情况;基础设施薄弱,遇阴雨天气,到处泥泞不堪、道路湿滑,连马车都难以通行,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是一个远看云雾缭绕、绿树环抱,近看破败不堪、垃圾遍地的贫困村。

如今踏上致富路

区委统战部、民宗局一直关注着该村的问题,认为彝族群众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罢选,干群关系紧张,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究其原因,皆为一个“穷”字。为此积极向区委、区政府汇报。2012年4月11日,东川区委主要领导率住建、农业、林业、水务、扶贫、民宗、民政、电力等10多个区级部门到拖潭村调研并召开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解决拖潭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接着,区委、区政府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的协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筹协调,以民族团结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力求规划先行,整合部门资金,抓好落实和督查工作并要求:区扶贫办争取把拖潭列为省、市重点扶贫村;区住建局把抗震安居房项目向拖潭倾斜;区民宗局把拖潭申报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并先行安排10万元资金抢救和保护拖潭民族文化;水务局抓紧申报水利项目,帮助解决供水不足问题;民政局加强对特困户的关心帮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农业、林业、畜牧要帮助研究产业发展问题。至此,拖潭迎来了大发展,拖潭彝族民族团结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拉开序幕。

孩子们在新建成的文化活动广场玩耍

今日民族杂志社社长、主编马贤龙(左前一)一行在拖潭村调研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区民宗局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系列决定的高度,迅速行动,由局领导带队,多次深入拖潭村调查研究,与阿旺镇党委、政府紧密配合,积极向省民族宗教委申报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及时研究制定了《拖潭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可行性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突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因地制宜调结构,保护生态打基础,依靠科技促发展,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合理规划,区分轻重缓急,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突出建设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在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方面起到模范作用”的发展思路。确定了“通过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促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群众文体活动健康丰富,责任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得到普及,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不良生产生活习惯得到改变。同时,建立并完成民族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不断开展民族团结活动,促使民族团结深入人心,民族关系和谐稳定,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农村标准化文化活动室建设得到完善,发挥效益,充实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目标。

省民族宗教委、市民委高度重视,2013年把拖潭村列为省、市、区三级联创的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投入资金68万元,夯实了拖潭村筑巢引凤的基础。三年多来,东川区整合各相关部门资金2538.77万元,全面开展民族团结示范村、“幸福乡村”宜居农房建设、扶贫安居、整村推进、财政一事一议等项目建设,使拖潭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成功实施了一大批建设项目,极大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建设共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四类共24个项目,安居房建设218户(异地新建35户、原址重建127户、修缮美化56户);新建村内主路及串户路4591米;新建村委会办公楼、民族文化展馆、文化活动室、村落接待中心、卫生室各一栋;商店5个,民族文化广场3个,停车场2处,公共厕所、垃圾房各4个;人饮工程、电网改造工程各1项、蓄水池3个,污水氧化池2个,公共场所绿化2800平方米,寨门2道。大大改善了基础设施、生态、居住环境,提升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实现了“通公路、有房住、有产业、有水喝、有学上、有病能就医、有活动场所”的“一通六有”目标,2014年,拖潭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930元。二是按“山、水、林、田”整体推进,“点、线、面、片”立体布局的思路,对项目区进行生态、工程治理,使拖潭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三是群众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变,以前,拖潭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群众科技意识不强,甚至还有部分群众宁信迷信,也不信科学常识,年轻人中不时有酗酒滋事的情况,信教与非信教群众中也常有一些误会和互不尊重的情况,通过建设文化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科技培训等,这些现象都得到了彻底改变。由于新房子是政府补助一部分,自己筹措一部分盖起来的,好些人家都欠了些钱,为此,过去羞于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也成群结队外出打工,都想早日还清欠款,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回顾参与拖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创建历程,亲眼目睹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们感慨颇多:

一是上级关心是关键。拖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得到了省、市相关部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省民族宗教委、市民委的相关领导多次深入调研,检查指导;区委区政府要求阿旺镇、各大局要高度重视彝族地区的发展,整合资金,做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一个个细化的安排,确保了拖潭民族团结示范村的顺利推进。

二是镇村团结是核心。“人心不齐,虽小不成,人心同向,泰山则移”。阿旺镇充分调动了镇相关部门精兵强将,用好村组干部、老村干部、老党员、外出务工能人等不同群体的力量,分头做好彝族群众工作。通过整合、团结了方方面面的力量,为拖潭民族团结示范村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百姓勤劳是根本。拖潭虽然很穷,但拖潭老百姓充分发扬人穷志不穷的传统,再苦再累也要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有的群众拿不出钱来,亲戚朋友齐帮助;五保户无力建盖,镇村联动,帮助统规统建。

四是资金保障是关键。资金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能否顺利实施,资金管理设立专户,按工程进度拨款,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资金管理程序办事,以资金管理为龙头督促抓好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问题,从资金上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是规划先行是基础。在项目建设上,领导小组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突出规划先行。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由区住建局和阿旺镇在1个月内联系相关规划部门做好拖潭4个彝族小组的规划方案,并使规划贯穿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当中。

我们坚信,拖潭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王菁)

猜你喜欢

示范村区委民族团结
干部带头 乡村e站助力 共同打造高品质示范村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民族团结之歌
无障“爱”——全国无障碍示范村祁巷村研学活动汇报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上海完成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任务
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数学教学的思考
白云区委离退局深入调研“311”工程
碧江区委老干部党校挂牌成立
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