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文帝亡滇不再是传说
——《梨花村志》与建文帝亡滇新证

2015-07-27中国回族学会会长高发元

今日民族 2015年9期
关键词:建文帝马氏梨花

文 / 中国回族学会会长 高发元

建文帝亡滇不再是传说
——《梨花村志》与建文帝亡滇新证

文 / 中国回族学会会长高发元

《梨花村志》是一部非同凡响,可载入史册的村志。它记载了建文帝亡滇的重要史实。

众所周知,建文帝出亡之谜是我国明代乃至整个古代影响广泛的谜团之一。公元1402年,南京城被攻破,建文帝下落成为难解之谜。虽然多认为已出亡,但出亡何地,众说纷纭。证据最多的“亡滇说”也未形成共识。显然,要破解建文帝出亡之谜只有寄希望于新的证据的出现。值得庆幸的是,人们所希望的证据终于在神奇的云南神奇地出现了。

缘起

2013年3月,我正为云南回族研究会和云南省史学会主办的“沐英与云南边疆开发研讨会”做准备 。云南民族大学李清升研究员打来电话,说宜良县梨花村有两个人想来拜访,他们是沐英后裔,村里有沐四的遗迹。听说有沐四的遗迹,我一下子兴奋起来。沐四是明代云南总兵官、西平侯、黔宁王沐英四子沐昶的昵称。沐英有五子,长子沐春,次子沐晟,三子沐昂,三人先后任过云南总兵官,《明史》均有记载,五子沐昕为明成祖朱棣女常宁公主驸马都尉,《明史》亦有记载,惟有四子沐昶无记载,不知所终。没想到现在有了音信。

站在我面前的是两位梨花村的读书人,一位叫马克勤,年逾六十,供职于宜良县委党校。一位叫马克春,年近五十,供职于昆明学院。给我递上一叠资料,其中“本族始祖马公讳沐驷生马普台马普华暨合族灵位碑”影印件十分显目。马克勤介绍,这是梨花村马氏祠堂祖先“灵位碑”。马氏始祖叫马沐驷,儿时听村里老人讲,马氏始祖马沐驷是沐国公的四儿子,但不知道沐国公是谁。这件事,他一直记在心上,工作后时常留意查找也没有找到。前几天偶然从《明黔宁王沐英传》得知,原来沐国公就是大名鼎鼎的明代云南首任总兵官、西平侯、黔宁王沐英。他找到作者李清升请教,确信沐国公就是沐英。我问道:“马沐驷是沐英四子?这从何说起?”他说:“村里老人说,当年马沐驷跟随建文皇帝逃难到云南,为了避祸才来到梨花村。”他的回答出人意料,我将信将疑。在建文帝出亡的各种传说中,“亡滇说”是最靠谱的,如果梨花村马氏始祖马沐驷的传说是真实的,那么建文帝“亡滇说”就找到了关键证据,建文帝出亡之谜就会彻底揭开。于是我萌生了作一番考证的念头。

2013年5月,“沐英与云南边疆开发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如期召开,研讨会对沐英及其家族镇守云南开发云南所作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沐英,回族,安徽定远人,朱元璋养子,早年随朱元璋征战,屡立战功,为朱明王朝开国功臣,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30万大军征云南,之后,奉旨以总兵官之职镇守云南,主滇11年,期间实行移民屯田新政,大力开发云南,数以百万计的内地移民的到来,增加了云南的劳动力,改善了云南的人口结构,极大地推动云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历史性地缩短了云南与中原的差距,在元代赛典赤建行省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云南边疆与国家的统一。沐氏镇守云南近300年,与明王朝相始终,封2王、1侯、1伯、9国公、4都督。

来自安徽、云南等省区的沐英后裔代表和梨花村马克勤、马克春、马建晶应邀出席研讨会,并在会上交流研究成果。有沐英后裔代表出席,成为这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

滇中粮仓

梨花村马氏“祖灵”碑

梨花村在昆明市宜良县汤池境内。西距昆明城约40公里,东距宜良县城约15公里,三面青山环抱,西有阳宗海,北有汤池。阳宗海在云南9大高原湖泊之列。汤池即温泉,水质极佳,久负盛名。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沐英长子、时任云南总兵官的沐春修汤池渠,引当时人们“不知所用”的阳宗海水入宜良坝子,宜良遂成滇中粮仓。汤池渠修通阳宗海水降落,坝子南边露出的土地被开垦成田庄,为沐氏勋庄之一,即后来的梨花村。

梨花村现有人口629户1850人(2013年统计),汉族人口1675人,其中马姓约占三分之一。村里的马姓祠堂位于村西南头,坐西向东,土木结构,明清建筑风格。主体建筑由大门和均为三间一楼一底的前后殿、南北两厢房和中间天井两花坛组成。前后殿内四角各有楼梯一把将前后殿和南北两厢房连成“走马转角楼”。祠堂格子门、花窗、围栏、石柱、石墩、檐口,均有雕镂,雕镂多为民俗吉祥图案。后殿石阶前有一对石狮子。双狮左右脚各踏一绣球,侧面相视。

后殿朴实无华,嵌在正面墙壁中间的马氏“祖灵碑”显得格外突出。碑正中赫然刻写着:“本族始祖马公讳沐驷生马普台马普华暨合族灵位”一行楷书大字,大字周边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为始祖以下十六世男丁名讳。碑长不足1米,宽约1.5米,砂石质,立于民国九年(1920年),保存完好,字迹清晰。这就是我急于想看到的神秘的梨花村马氏“祖灵碑”。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祖灵碑”幸得某人用泥灰抹平,在上面贴上毛主席像,才躲过一劫。族人对这位“祖灵碑”的保护者心存敬意,可迄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还不知道他是谁。他为什么不显山露水?难道已离开人世,还是另有隐衷?梨花村为什么玄机不断,一次次引人关注?回城的路上,车窗外仍愁云密布,我思绪万千,那些烂熟于心的建文帝出亡的史迹和传说又涌入脑海。冥冥中我看见建文帝一行沿着弯弯的山道走来。明知是幻觉,可我不得不相信是真的。回城之后,我放下手中的事,加快了考证的步伐。

考证

考证根据“祖灵碑”透露的信息分五个问题展开。

1.沐国公是谁?

弄清“沐国公”是谁,是考证传说的前提。“公”系君主制贵族封号。在明代,云南沐姓只有沐英家族享有这一封号。在沐英家族中谁是“传说”中的“沐国公”呢?答案是沐英。

根据之一:沐英亦称“沐国公”。沐英治滇有方,勤政爱民,政绩卓著,深受朝廷信任和百姓爱戴,生前封西平侯,死后追封黔宁王,后人常以“沐黔宁”“沐国公”和“黔国公”尊称。清光绪十六年《重建东寺文笔塔暨忠爱碧鸡三坊碑记》载:“(昆明)南城门外,有雄坊高耸,与谯楼并极云霄,颜之曰‘忠爱’,则当年沐黔宁之遗制。”民国十三年《昆明市志•人情风俗和方言》载:“沐国公镇守昆明,建有忠爱坊,交趾王发祥坟墓……”清代咸丰《南宁县志》卷二《监制•津梁》载:(曲靖)澄清桥,“明洪武十五年,黔国公沐英改建……”以上关于昆明忠爱坊和曲靖澄清桥的记载说明其为沐英所建,“沐国公”“沐黔宁”“黔国公”均指沐英,均是对沐英的尊称。

根据之二:沐英后辈子孙曾有9人受封国公,但他们都不可能有子嗣在建文帝出亡不久落籍梨花村。沐英次子沐晟1399年袭任云南总兵官,后封爵黔国公,为沐氏第一位国公。沐晟去世,子沐斌封黔国公,为第二位国公。沐斌去世,子沐琮封黔国公,为第三位国公。这三位国公,前二位(沐晟、沐斌)均只生一子,为单传,后一位(沐琮)则无子。由此可知从1399年沐氏第一位国公沐晟到1496年第三位国公沐琮去世的近百年间,沐氏前三位国公均不可能有子嗣落籍梨花村。而马沐驷落籍梨花村的时间在建文帝1402年出亡后不久,毫无疑问梨花村马氏始祖马沐驷之父沐国公只会是沐英。

2.马沐驷是否沐国公四子?

沐国公是沐英,马沐驷是沐英之子,那么马沐驷是否沐英四子呢?《明史》有记载,沐英有五子,他们是长子沐春、次子沐晟、三子沐昂、四子沐昶和五子沐昕。长子沐春,继父亲沐英任云南总兵官,封西平惠襄侯,1398年卒,享龄36岁,无嗣。次子沐晟,继沐春任云南总兵官,封西平侯、黔国公、定远王,1439年卒,享龄72岁,仅生一子沐斌。三子沐昂代云南总兵官,封定边伯,1445年卒,享龄67岁。五子沐昕,明成祖朱棣女常宁公主驸马都尉。唯有四子沐昶无记载而“不知所终”。沐春、沐晟、沐昂和沐昕或为高官或为驸马,都居住在城池,显然梨花村马氏始祖马沐驷只会是“不知所终”的沐英四子沐昶。

3.马沐驷跟随建文帝出亡应具备的条件。

弄清了“沐国公”即沐英,马沐驷系沐英四子沐昶,那么如何证明马沐驷(沐昶)跟随建文帝出亡云南呢?马沐驷(沐昶)跟随建文帝出亡云南应具备如下条件:马沐驷与建文帝存在某种关系;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应是成年人;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应住在京城;马沐驷落籍梨花村的时间应在建文帝出亡不久。为此需要作如下考证:马沐驷与建文帝是否有关系;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的年龄;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身居何地;马沐驷何时落籍梨花村。

武定狮子山山门

马沐驷(沐昶)与建文帝是否存在某种关系?马沐驷是沐英四子,而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义子,身为沐英四子的马沐驷(沐昶)与身为朱元璋长孙的建文帝毫无疑问地属于同辈义弟兄关系。

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的年龄,对于考证“传说”必不可少。如果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尚幼甚至尚未出生,“传说”就不会成立。1402年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年龄有多大呢?查无记载,但可从其弟兄的年龄推算。1402年建文帝出亡时,沐昶三兄沐昂24岁,五弟沐昕不小于16岁,排行第四的沐昶应在16岁至24岁之间。由此可知,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沐昶)已成年,体力充沛,心智成熟,无论体力或智力都具备了跟建文帝出亡的条件。

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身居何地,对于考证“传说”同样重要。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沐昶)身居何地呢?中国古代封疆大吏通常会将自己的部分家小留居京城,这样做既可以为自己留退路,又可以取信于朝廷;同样为防止封疆大吏不轨,朝廷也会要求其以子弟作“人质”留居京城。沐英作为西平侯、云南总兵官,他的五个儿子谁作“人质”留居京城呢?其长子、次子、三子一直跟在沐英身边,并相继袭任或代任云南总兵官,都不可能留居京城。五子沐昕在沐英任总兵官初期尚未出生。显然沐英五子中可作“人质”留居京城的只会是“不知所终”的四子沐昶(马沐驷)。

马沐驷何时落籍梨花村?这对于考证“传说”同样重要。如果马沐驷在建文帝出亡之前或出亡很久才落籍梨花村,“传说”也不会成立。马沐驷何时落籍梨花村呢?查无记载,但可按其族谱推算。以男姓为世系逐代排列的族谱,一般每代30年上下。行辈不乱的孔子世家也如此。如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传71代,每代30年;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传75代,每代31年;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传76代,每代32年。梨花村马氏“祖灵碑”立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如果从1920年,按碑上所载16代,向上推算可推至1408-1440年之间。以上推算虽然不能确定马沐驷(沐昶)落籍梨花村的确切年代,但都在1402年建文帝出亡较近的时段之内。

沐国公即沐英;梨花村始祖马沐驷即沐英四子沐昶;沐昶(马沐驷)与建文帝属义弟兄关系;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已成年;建文帝出亡时,马沐驷身居京城;马沐驷在建文帝出亡不久落籍梨花村。至此,“马沐驷是沐国公四子,当年跟随建文帝逃难到云南,为避祸才来到梨花村”的传说一步步得到证实。然而这还不是“传说”的最终结论,最终的结论还要看建文帝亡滇是否有足够的根据。

4.建文帝亡滇有何根据?

可以说建文帝出亡是有准备的。公元1402年,南京城被攻破,皇宫起火。建文帝一行离开南京城,没有往北、往东、往南走,因为这几个方向都在朱棣重点掌控之下,往这几个方向走无异自投罗网。建文帝也没有往海上走,因为郑和七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未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应是建文帝出亡的必选之地。

建文帝出亡云南的有利条件:有利条件之一,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山高坡陡,江河纵横,交通阻隔,信息不灵,可谓天高皇帝远,历来是充军、流放和逃亡避难的理想之地。如秦朝重臣吕不韦家人,明朝开国元勋傅友德家人,被建文帝削藩的周王朱橚等都曾流放云南。明代充军流放和逃亡云南的内地人不计其数。甚至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最终也流亡到云南,只是不幸死于吴三桂之手。

有利条件之二,马沐驷(沐昶)所属的沐英家族与朱元璋皇族有非同一般的政治和亲情关系。沐英幼孤,被朱元璋收养,视如亲生,长大后随从征战,屡建战功,成为朱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与沐英既是君臣关系,又是义父子关系。朱元璋诛杀功臣,沐英是少有的幸免者。沐氏深得朱氏信任和重用,朱明王朝将向来不好治理的云南放心地交给一个来自内地的异姓家族,使其世代镇守近300年,与明王朝相始终。这种现象在全国不多见,在云南绝无仅有,由此可见,沐英家族与朱元璋家族的渊源。

有利条件之三,建文帝可得到时任云南总兵官沐晟的庇护。建文帝与沐英二子、时任云南总兵官的沐晟是君臣关系和义弟兄关系。1398年朱元璋逝世,朱允炆即皇位,号建文,第二年(建文元年)即封沐晟为云南总兵官。建文帝有恩于沐晟,沐晟不会不感恩。1402年建文帝出亡时龄26岁,沐晟35岁,同是青春年少,宦海沉浮,惺惺相惜。沐晟“……少凝重,寡言笑,喜读书。太祖(朱元璋)爱之”。而且在袭任总兵官之前跟随父亲沐英受过多年历炼,不乏既可庇护建文帝又可保护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沐晟无疑是建文帝最好的庇护者。可得到云南权势最大的总兵官沐晟的庇护,这是建文帝亡滇最重要的根据。只是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视了。

有利条件之四,建文帝出亡有沐晟四弟沐昶(马沐驷)陪同。沐昶与26岁的建文帝为义弟兄关系,年龄相仿,都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相投。沐昶与沐晟为同父母所生。有云南总兵官沐晟亲弟弟沐昶的陪同,建文帝安全出亡云南又加了一道保险。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云南无可争辩地成为建文帝最安全的出亡地。所以《明史纪事本末》云:建文帝“遂决意亡滇”。

建文帝在云南留下许多传说和遗迹。建文帝到云南虽然有了安全保障,但由于善良软弱性格使然,他选择了出家。这是明智之举,也是沐晟所希望的。

按沐晟精心安排,建文帝住进了武定狮山正续寺,之后便开始云游于彩云之南的山水林园之间,滇西、滇中和滇南的许多寺庙留下了不少遗迹和传说。在滇西,如武定狮山正续寺,广通寂昭寺,罗茨灵通寺和浪穹(今洱源)石龙庵。武定狮山的正续寺,进入山门便见大型群画《建文帝逊国图》。浪穹石龙庵,寺后有茅庵数椽,相传为建文帝建,当地人曾入洞寻求遗物,得画像一张,明朝正德年间邑人何星文在其遗址上建庙塑像以祀,改名“潜龙庵”,清康熙年间,大理知府黄元治于庵中题诗两首。在滇中,如宜良的陡坡寺,嵩明得食寺,通海秀山慈仁寺。由沐英长子云南总兵官沐春兴建的宜良陡坡寺,在马沐驷(沐昶)落籍的梨花村附近,想必马沐驷(沐昶)会时常去看望他。在滇南,如临安(建水)的指林寺等也有传说。

服官南京、随建文帝出亡的曹启镛曾把建文帝接回家乡大理鹤庆,安排其住一石洞。此洞鲜为人知,后人取名“龙眠洞”,明中叶进士鹤庆人李重轮在洞口镌一联:碧海无波观鱼跃;青山有道待龙眠。建文帝在鹤庆期间,其从亡大臣中之杨应能和叶希贤先后病故,葬于牛街郊外,后人在其墓旁建“二忠祠”,在洞铸建文帝僧服小铜像祀之。建文帝晚年还在武定狮山正续寺佛殿前亲手种植芍药两棵。这样的传说和遗迹在云南不胜枚举,是建文帝亡滇的重要根据。

云南是明成祖朱棣探查建文帝下落的重点地区。据有关史籍记载建文帝出亡云南,朱棣也有所闻,他先后以派胡潆求访张三丰,严震出使安南,郑和回滇扫墓为名探查建文帝踪迹。只是由于沐晟庇护,探查才无结果。

武定狮子山正续寺

建文帝出亡其他传说之我见

从建文帝出亡云南出发,其他纷繁复杂的传说可得到合理的解释和廓清。

为什么《明史》没有沐英四子沐昶的记载?不能说不是出于沐昶与建文帝同时不知去向的考虑而有意避讳。这是史家编撰史志常用的手法。至于沐昶“早卒”一说,因缺乏根据,只能是一种猜测。

如何解释建文帝出亡的其他传说?云南之外还有不少与建文帝出亡有关的传说和遗迹。这些传说和遗迹主要分布在东南和西南通向云南的方向,多半应看作是建文帝从南京出亡到云南的路途中留下的,只是由于不断渲染将经过之地演绎成出亡之地。

建文帝在云南的境遇。建文帝在云南并非惊弓之鸟,也不会凄凄惨惨。他一直在昔日臣子和义兄云南总兵官沐晟的庇护下。沐晟1399年受建文帝封任云南总兵官至1439年去世,主政云南达40年之久,由此可见建文帝出亡到云南至少有近40年是安全的。何况此间朱棣已去世,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三位皇帝相继登基,“靖难之变”留下的恩怨已成如烟往事。

建文帝在云南渡过难关之后,是否返回内地?是否还俗?应该说不太可能。回内地或还俗对于他毫无意义且尴尬。凡心已死的建文帝彻底地遁入了空门。他不是成功的皇帝,却是合格的佛教徒。建文帝没有回内地,也没有还俗,他仍然在云南,很有可能终老武定狮山正续寺。

建文帝随从的境遇。陪护建文帝亡滇的随从们也不像传说的那样凄惨。在云南他们同样一直得到沐晟的庇护。沐氏推行的云南边疆大开发给他们提供了用武之地。他们可重操旧业进入各级衙署;可生活在沐氏勋庄;可如云南籍建文帝亡滇随从曹启镛一样回乡养老。他们对云南各地的仿中原建筑城池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城内居民并不陌生。他们的身影已完全淹没在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大潮中。

5.马沐驷怎样落籍梨花村?

选择最佳的避难之地。建文帝有了妥当的安排,沐昶怎么办?建文帝出亡,沐昶同时在南京蒸发,朱棣不会不知道。沐昶暴露不仅会危及建文帝,还会危及沐晟乃至沐氏家族,后果同样严重。沐晟对弟弟的去向不可不认真对待。他想到了沐庄。沐氏家族从沐英镇守云南开始就着手在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开垦自己的私人田庄,时称沐庄,沐庄到沐晟任总兵官时已有一定数量。沐庄无疑是沐昶最好最安全的去处。于是沐昶来到了离省城昆明不远,地肥水美,环境优雅,被叫做梨花村的沐 庄。

改名换姓。沐昶落籍沐庄化名“马沐驷”。“马沐驷”以“马”为姓,以“沐驷”为名。“马”既可表示自己的回族族别(回族马姓较为普遍),又可纪念奶奶高祖马皇后(朱元璋原配夫人,回族)。“沐驷”与“沐四”谐音,暗示“沐驷”是沐英四子“沐昶”。既要改名换姓保护自己,又不甘愿隐瞒身世埋没祖宗,这就不得不在姓氏上做文章。如此,马沐驷及其背后的传说就给后人留下了追寻的空间。当“马沐驷是沐国公四子……”传说中的“沐国公”被破解时,马沐驷的身世,进而马沐驷跟随建文帝亡滇的秘密就会彻底地揭开。这个过程一直在按沐晟、沐昶兄弟的设计进行,可谓用心良苦。

沐昶化名马沐驷落籍梨花村,在这里成家立业,先后生两子,长子马普台,居大理,次子马普华,居梨花村,为梨花村马氏始祖。

后裔改教易族。有明一代,马氏在梨花村一直行事低调,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明清交替,沐英第11世孙,明朝云南最后一任总兵官沐天波拒绝归顺清廷,陪护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走缅甸,最后以身殉主。云南沐氏因此惨遭报复,有的被杀害,有的逃亡他乡,有的被迫改名换姓或改教易族。梨花村马氏因早年改换姓名而躲过一劫。然而清“咸同滇变”,他们就不那么幸运了。1856年,回族秀才杜文秀为反抗清廷民族压迫,响应太平天国号召,在滇西发动起义,滇中、滇南也积极响应。咸丰六年(1856年),省城昆明东大门,扼控滇东南大道的宜良也卷入起义浪潮,义军推选马小老为首领。马小老系梨花村马氏后裔。义军曾一度攻占宜良县城,后退走澄江,与徐元吉义军汇合。1874年大理城被清军攻破,坚持18年之久的大理政权失败,起义地区的回族遭到疯狂报复,宜良回族也未能幸免。为了生存,梨花村马氏被迫改变宗教信仰。在族教不分的古代社会,回族改教即易族。

尚存的族别和姓氏证据。马沐驷(沐昶)落籍梨花村至今传21世,有族人568人。600多年过去了,历史的印记还依稀可见。

其一、梨花村南曾有一片坟地,坟茔坐北朝南,坟穴如燕子形,这是典型的回族葬俗,证明往昔梨花村马氏是回族而不是汉族。

其二、对梨花村附近多个村子的调查显示,梨花村马氏与这些村子的马姓回族和马姓汉族均无亲缘关系,这也证明他们的始祖马沐驷姓“沐”而不姓“马”,马沐驷是沐国公沐英四子沐昶。

从以上考证不难看出马沐驷跟随建文帝出亡云南的“传说”是可信的。这是继建文帝许多亡滇遗迹和传说之后的关键证据,可以说建文帝亡滇不再是传说。

(责任编辑赵芳)

猜你喜欢

建文帝马氏梨花
梨花美
梨花艳清明
朱棣“魂牵”建文帝
梨花之歌
《封神演义》中马氏形象的另类解读
露马脚
建文帝:猪队友不可信
逼近史实:建文帝贵州避难行踪推测
抱琴
《梨花里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