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纽马克的翻译二分法看《红楼梦》两种译本的服饰翻译
——以第三回之王熙凤服饰翻译为例

2015-07-24王硕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004

名作欣赏 2015年30期
关键词:二分法译本语义

⊙王硕[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004]

从纽马克的翻译二分法看《红楼梦》两种译本的服饰翻译
——以第三回之王熙凤服饰翻译为例

⊙王硕[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004]

《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文化所传递的审美价值及其文化底蕴。本文从纽马克的翻译二分法角度,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先生译本中关于第三回王熙凤的服饰翻译为例,对两种译本的译者翻译手法进行比较、探究,从而得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的一些启示。

翻译二分法《红楼梦》两种译本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为世人所瞩目。传统的服饰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而《红楼梦》作为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之大全者,其作品中的人物穿着打扮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的精神追求。本文选取《红楼梦》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译本,即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以下简称杨译)和霍克斯先生译本(以下简称霍译),针对第三回中关于王熙凤服饰的描写片段,拟从纽马克翻译二分法角度,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对两种译本的译者翻译手法进行比较、探究,从而得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翻译的一些启示。

一、纽马克翻译二分法

彼得·纽马克是20世纪英国二战后的主要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问题探讨》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思考给予创造性的发挥,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类别、原则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方面从理论高度做了系统的阐述。其中,纽马克对普通翻译理论的最重要贡献是在于他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详尽阐述。在《翻译探索》一文中,作者把翻译分成“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种翻译方法,从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了达到不同“对等”的翻译方法。

根据纽马克的阐释,“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力争表现确切的语义,译文尽可能接近原文的词汇结构和语法习惯,语义翻译把表达的内容限制在原文文化范围内,不允许对原文中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概念加以改变,表达原作者的“thought-process”。由于语义翻译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比较复杂、累赘、嗦和过于详尽,译者尽力追踪原作者的思想而容易造成“超额翻译”(over-translation)。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纽马克本人也认为,语义翻译并非是一种完美的翻译模式,而是与交际翻译模式一样,在翻译实践中处于编译与逐行译之间的“中庸之道”。

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作为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努力使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内容,译者在交际翻译中可以更加灵活地向目的语读者传递信息、排除歧义,从而使得译文更加流畅、简洁。由于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标语读者,所以常常会产生“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值得注意的是,交际翻译也并不是一种极端的翻译策略,它和语义翻译一样是翻译中的“中庸之道”,既不像编译那么自由,也没有逐行译那么拘谨。

总之,纽马克的翻译二分法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翻译方法,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准确地结合两种翻译手法,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又要达到目标读者所接受的程度。

二、纽马克翻译二分法指导下的《红楼梦》王熙凤服饰翻译剖析

《红楼梦》中“许多词句言简易丰,经受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而翻译活动在历史、地理、宗教等各种文化的影响下,也受到了相应的制约。相对于服饰语言来讲,由于不同的文化渊源,历史时代不同、政治需求不同、读者需求不同,导致译者在传递服饰文化语言中出现了文化上的缺位或错位。根据杨译和霍译两种不同译本,从纽马克翻译二分法的角度,探索服饰文化翻译中的优缺点及其原因。

下面对第三回中王熙凤服饰描写进行逐一剖析。

(1)原文:“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杨译:Her gold-filigree tiara was set with jewels and pearls.

霍译:Her chignon was enclosed in a circlet of gold filigree and clustered pearls.

原文的意思是说,王熙凤戴着用金丝穿绕珍珠和镶嵌八宝(玛瑙、碧玉之类)制成的珠花的发髻。从纽马克翻译二分法的角度来看,这句对王熙凤头饰的描写都采用了交际翻译的手法,即译者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而是采用交际翻译的手法有助于目标读者的理解。但他们塑造的形象却不尽相同。例如,在杨译中,用tiara表示王熙凤的头饰,而tiara指妇女在晚宴等正式场合头上佩戴的珠宝,好似皇冠。霍译却用了chignon(假髻),指女性头后的发结,这显然误解了王熙凤头饰形象,而完全按照西方女性的头饰观念进行描述,符合目标读者的理解。此外,霍译用circlet表示于tiara相似的头饰。根据王熙凤头饰的真实形象,如图1,对于中国读者来讲,杨译更加忠实于原文,更加符合王熙凤所带头饰。

但值得注意的是,杨译和霍译都未能把头饰中的“八宝”翻译出来,根据《汉英文物考古词汇》中“金錾花八宝双凤盆”的翻译“Gold basin embossed with design of Eight Treasures and Double Phoenix”的描述,可知八宝可翻译成“Eight Treasures”。结合两个版本的译者来看,杨译和霍译都未能把其翻译出来,是出于对目标读者的考虑,以便于目标读者容易理解。

(2)原文:“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杨译:Her hair-clasps in the form of five phoenixes facing the sun,had pendants of pearls.

霍译:It was fastened with a pin embellished with flying phoenixes,from whose beaks pearls were suspended on tiny chains.

“朝阳五凤挂珠钗”指的是一种长钗,样子是一支钗上分出五股,每股一支凤凰,口衔一串珍珠。从翻译二分法的角度来看,两种译本都比较忠实于原文,都体现了长钗的真实形象,如图2。但杨译的忠实程度更高一些。比如对于“朝阳五凤”的翻译,杨译用“five phoenixes facing the sun”,完全忠实于原文,而霍译只用了“flying phoenixes”而并没有把凤的数量翻译出来,根据中西文化差异的因素,霍克斯的翻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西方民族禁忌“五”这个数字,主要来源于“星期五”,若星期五正好是十三号,那就是禁忌中的大忌了,所以这又是文化空缺中的部分空缺现象。但从形象生动的角度来看两种译本,霍译要比杨译所表现的形象更加丰富动人。

(图2)

(3)原文:“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杨译:Her necklet,of red gold,was in the form of a coiled dragon studded with gems.

霍译:Her necklet was of red gold in the form of a coiling dragon.

根据原文的意思和图3的展示,可知这句话杨译采用的是语义翻译的方法,忠实于原文,详尽地介绍了“赤金盘螭璎珞圈”的形象。而霍译采用交际翻译方法,只是简单地进行描述,概括总结的性质比较多,更易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图3)

(4)原文“: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

杨译:She had double red jade pendants with pea-green tassels attached to her skirt.

此句霍克斯没有相应的译文,或许有意省译。

如果严格按照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来看,杨译没有完全地忠实于原文翻译,他并没有把原文中的原“双衡比目玫瑰佩”翻译完整。而“双衡比目玫瑰佩”是玫瑰色的玉片雕琢成双鱼形的玉佩。比目,是一种鱼名,传说这种鱼成双而行。衡,指佩玉上部的小横杠,用以系饰物。因此按照一些学者对这句话的探索和研究,可采用以下的翻译:double red fish-shaped jade pendants with pea-green tassels attached to her skirt,这样中华服饰中的“鱼”的丰富内涵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杨译:Herclose-fitting red satin jacket was embroidered with gold butterflies and flowers.Her turquoise cape,lined with white squirrel,was inset with designs in colored silk.

霍译:Her dress had a fitted bodice and was made of dark red silk damask with a pattern of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in raised gold thread.Her jacket was lined with ermine.It was of a slate-blue stuff with woven insets in colored silks.

但值得学习的是,霍译用“in raised gold thread”形象地展现给西方读者这种服饰的细腻感和生动感。

(6)原文:“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杨译:Her skirt of kingfisher-blue crepe was patterned with flowers.

霍译:Her under-skirt was of a turquoise-colored imported silk crepe embroidered with flowers.

对于这句的描述,霍译的翻译要比杨译更忠实于原文。从对“洋绉裙”的理解和图5可以看出,王熙凤穿的可能是一种舶来品,所以霍译更符合西方人穿的衬裙。原文中的“洋”也被霍克斯先生很好地体现出来,用“imported”来进行修饰,而杨译根本没有体现“洋”的概念。

(图4)

(图5)

以上是根据纽马克翻译二分法理论对两种译本中对王熙凤服饰翻译的剖析,可以看出,杨译在服饰翻译策略上使用语义翻译方法,更多地忠实于原文作者的思想。相反,霍译更多采用的是交际翻译方法,更贴近西方读者的理解,更好地展现出西方读者心中的王熙凤形象。然而,我们不能说杨译完全采用语义翻译,霍译完全采用交际翻译,而是两种翻译方法相互交织。不仅要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异域风情展现出来,又要增加西方读者对译文的可读性。

三、结语

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强调把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成一个整体,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种方法,也不能说语言翻译与交际翻译哪一个更好。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有时两种方法还会合二为一。这一点在《红楼梦》第三回,对于王熙凤服饰两种版本的翻译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杨译版本更加侧重于语义翻译,忠实于原文的表达,而霍译更加侧重于交际翻译,更加倾向于西方读者对于中国传统服饰的理解和认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杨译版本中也有交际翻译策略,霍译版本中也有语义翻译策略,交替使用,二者合二为一,向不同的读者展现了王熙凤服饰中不同的美的享受。因此,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服饰,从而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1]Hawkes,D.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1)[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9.

[2]Yang,H.Y.&G.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Vol.1)[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87.

[4]顾小颖.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2).

[5]李文革.中国文化典籍中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问题[J].外语研究,2000(1).

[6]原虹.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2).

作者:王硕,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示语翻译研究。

编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二分法译本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用“二分法”看七年级学生数学应用题的审题
“二分法”求解加速度的分析策略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二分法”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例析二分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