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高中古诗词教学之策略

2015-07-22张天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诗教古典意境

诗歌是文学殿堂中的骄子,他有着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永远无法企及的魅力。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先贤们创作了大量承载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与“暴风骤雨”式的外国诗歌相比,中国古典诗词更具“梅子黄时雨”的柔婉含蓄,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但是,由于古典诗词与我们年代相隔久远,在教学中,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易突破的难点。而且,在高考的指挥下,古诗词不再美丽。面对一道道精心设计的题目,学生在学习中变得冷漠、厌倦。为了避免这种种不利因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究与不断的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种优化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认识,继承诗教传统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诗教”的观点,认为诗歌对民众具有教化作用,他在教育孔鲤时就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学诗,可以使人开阔视野,美化语言,陶冶情操,有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提升人格品位。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伟大诗人们那一篇篇光照千古的作品时,也千万不可忽视了“诗教”的重要性,而应当将它继承且发扬光大。

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古诗词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起到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作用。可以这么说,诗歌教学是帮助学生培养丰厚文化底蕴和提高个人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比如,学习杜甫的诗,我们能在体会他忧国忧民情怀的同时增强自己的爱国意识;学习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能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苏轼的豪放词作,能使学生胸襟开阔、意气风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自己就得先提高认识,要深刻认识到“诗教”的重要作用,不再采取如文言教课一般呆板的教学方法,不再纯粹为了教而教和为了考而教,不再于无形之中扼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激情。同时,我们还得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对古典诗词有冷漠厌倦之感,为了应对考试而学诗词,读起诗词来声情游离,更别说静下心来去领悟了。我们可以循着学生的兴趣,从“知人论世”着手,为他们讲述一些展现古诗词创作者高尚情操和才华横溢的故事,让他们有品味古典诗词的欲望,并能有意识地以这些古代贤者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为自己的生活增添雅趣。这样一来,师生都提高了认识,坚定了继承诗教传统的信念,我们的古典诗词教学就等于拥有了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了。

二、诵读为本,做到声情并茂

叶圣陶先生曾说:“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我们也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如此,我们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最不可违背了“教学千法读为本”的原则,要想方设法让诵读成为诗歌教学课堂中的一个亮点。

我们很多老师在面对一首经典古诗词的时候,总是容易被传统的教学理念所束缚,过于注重分析讲解,甚至像文言教学式的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只会无限度地破坏诗词那和谐的音律和优美的意境。所以我们应当大胆地弱化老师的讲解,强调学生的诵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领悟的空间,恢复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眼、口、耳、思并用,能从表层意思过渡到对潜在情怀的全面感知。但是,多数学生还无法自主地做到叶圣陶先生倡导的“美读”境界。所以,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不能忽略了老师的主导性。老师应当在节奏、语调、语速、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一些明确的指导。这样,学生诵读起来就有了一个方向和一定的准则。当然,我们也不能纯粹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允许学生先暴露问题。这也就是说,在学生了解了诗歌写作背景、情感倾向之后,就可以让他们揣摩诗歌的节奏,先各自默读,再齐读。在这初读的过程中,必然会暴露一些问题,这是一种好现象,因为只有暴露了问题,老师接下来的诵读指导才会更有针对性。

节奏、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导解决了诵读中“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读出形式上的美,但这与我们所说的“声情并茂”的诵读相去甚远。指导学生体悟情感,理清作者情感脉络是一个难点,我们必须将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切身体验。比如,读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李煜是一个国破身囚的亡国之君,引导学生感悟他在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的凄楚。带着低沉抑郁的情绪来读这首词,就能读出词人表现的伤春之情和故国之思,只有这样的朗读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对学生进行了这一系列的指导之后,我们就要再次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齐读,然后请几个学生单独朗读,如果发现问题,老师要马上指正,如果学生读得好,老师也应给予肯定。当然,老师也可以作示范朗读,或者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对照中提高自己。只有经过了反复的诵读,学生才可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诗词,这样所取得的效果绝不是灌输式的讲解能达到的。

三、情景再现,感悟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最美之处在于其蕴涵了丰富情感的优美意境,读者只要用心品味就能获得美的享受。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鉴赏诗歌的难点也正在于此。因为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上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想象,才有可能在学生脑海中再现诗歌所表现的情境,才能让他们深切地感悟古典诗词美之所在。

其实,感悟意境之美首先得建立在前文所说的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能将学生带进诗词文本,让他们有切身的体验;对情境的领悟又能反过来作用于诵读,让学生的诵读有质的提升。

引导学生由具体的似乎分隔的意象过渡到优美的意境还有一种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情景再现。多数中国古典诗词都具备“诗中有画”的特点,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借助诗中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写景抒情散文的笔法将诗词中的情景再现出来,再通过假想,使自己融入其情其景当中。有了这种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就能在情感上与诗词创作者产生共鸣,那么,鉴赏诗词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例如,鉴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诗人描绘了一幅静谧幽雅的农村生活场景图。“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意象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意境。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美丽的情景再现出来,只要学生能够置身于陶渊明的生活实境中,就一定可以领会诗人追求恬静自由生活的心境,从而使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这样也就达到了诗歌鉴赏的目的了。

当然,也有一些诗词中并无具体的景,只有纯粹的议论。对于这种诗词,我们无法再现“场景”,只能借助注解等辅助材料抓住创作者的“情”,顺着其情感态度去揣摩诗词的语言。只要内心有了认可,情感上有了共鸣,鉴赏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适当延伸,拓展学习空间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却应当是无限的。所以,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己甩开步子走。在古典诗词的学习方面,我们应当按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地给他们一些不同的课外学习建议。不过,在给建议之前,我们必须充分地了解学情,提供一些他们有兴趣的课外学习资料。

对于学习潜能较大、对古典诗词较有兴趣的同学,我们可以向他们推荐袁枚的《随园诗话》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让他们阅读后能够扩大视野,掌握更多的诗歌理论知识,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同时,我们可以鼓励几个有创作能力的同学带头创办诗社,积极创作,加强交流。老师要帮助他们发表作品,以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学诗、写诗的活动中来。

对于一些缺乏文学兴趣、学习潜力较小的同学,要让他们主动地通过文本学诗是很困难的,更别说创作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得遵循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他们提供一些更为轻松有趣的学习资料。例如,推荐他们观看二十集电视系列片《唐之韵》和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子午书简”栏目中的《唐诗十家》、《宋词十家》。这是一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必定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将诗歌教学向课外延伸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就一定能拓展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是有难度的,在教学中遇到种种困难也是在所难免的。那么,肩负着“诗教”重任的高中语文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进入古典诗词那优美的意境中,让他们熏陶出高雅的人格品质。

(张天伟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金沙高级中学  365050)

猜你喜欢

诗教古典意境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