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欣赏问题设置的引领策略及调整

2015-07-22汪刚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说书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汪刚

小说鉴赏,博学雅识的语文老师确实须要细读文本,细细品味每一个字的神韵,诚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教师细读文本之后,要依据小说的三要素,即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结合小说对作者、读者和教学等的意义,删繁就简,找准核心教学点,然后运用小说欣赏的提问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结合具体学情以便及时调整提问策略。

一、围绕小说主角,梳理故事情节

批评家李建军在《小说修辞研究》中说:“小说是一种家常、平易的叙述文体,它必须在意听者的态度,必须替读者着想,必须把‘可读性和‘可读效果当作判断一部小说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笔者认为小说的可读性主要在于小说的故事情节,如果忽略了故事情节,那就相当于放弃了可读效果,那就等于放弃了小说本身。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写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途)说者之所造也。”英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也认为“小说的基本面是故事”,即小说就是讲讲植根于生活的故事,但这些故事经过了作者的一番精心整理、提炼和安排,比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更完整、更集中、更具有代表性。要引领学生鉴赏小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优先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骨架。常态下的故事情节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的,可以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个部分,有时可能没有序幕和尾声。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可以向学生提问:“请概括文中依次写了哪几件事?”

比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学生梳理出以下情节:行刑前的格雷沃广场景象;受刑人的出现和围观者的态度;接受笞刑的具体经过;围观者的侮辱与诅咒;受刑人的愤怒和希望的破灭;在无人理睬后有人给受刑人水喝。这样的梳理显然不能让人清楚看到完整的故事梗概,所以笔者调整了提问策略,追加了一句:“注意概括主人公在这几件事中做了什么,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串连起来以概述清晰完整的故事情节。”学生重新表述为:首先,伽西莫多在一群看客无聊透顶的等待后被拖到格雷沃广场;接着,他麻木地遭遇了鞭刑和示众;然后,口渴难耐的他向幸灾乐祸的人们讨水却受尽侮辱;最后,他因不计前嫌的爱斯梅拉达为他喂水而流下饱含着欣喜、感激、羞愧、悔恨及觉醒等感情的泪水。这样前后一脉贯通的情节梳理有助于同学们解读这篇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雨果通过以德报怨的爱斯美拉达的送水行径来表现的人性美、讴歌的人性美、呼唤的人性美;有助于同学们发现伽西莫多内心的兽性在逐渐消退、人性在逐渐苏醒,让读者发现伽西莫多的善良是从他的恶中诞生的,看清人性的复杂性,看清人性之中美丑善恶既是对立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是相互转化的。

二、重视人物身份,揣摩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作为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的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而小说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起点是鲜明而独特的立体人物形象,分析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自然是解读小说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揣摩小说的人物形象,须要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复杂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灌注的爱憎之情,从而准确理解小说主旨。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可以多角度揣摩人物形象:能从情节,环境角度揣摩人物形象;也能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家世、经历、教养、才智、品质、气质、兴趣爱好、生活态度等角度揣摩人物形象;亦能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角度揣摩人物形象;还能通过作者及文本中其他人物的评价来揣摩人物形象。笔者认为人物身份有着比较特殊的作用,因为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人物的身份往往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及命运等。《红楼梦》中王熙凤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让林黛玉及读者对王熙凤的放诞性格印象深刻。王熙凤为何如此放诞,很大程度上是由她的身份——贾府位高权重的当家奶奶决定的。林黛玉为何“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她寄人篱下的身份。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说书人》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师陀刻画的说书人这一人物形象及命运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请说明理由。”学生合作探究后总结为:说书人这一人物形象及命运主要是由他的身份——说书人决定的,因为他以说书为业,要糊口,只能说书技艺高超,事实也的确如此,“即使现在,我仍会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毫不踌躇地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尽管说书人“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但说书“无疑是一种贱业”,所以说书人营养不良、体弱多病,而且说书这一职业无形中加重了他的病情,所以他的长衫由“蓝布长衫”到“灰绿色”,到“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穷困潦倒而凄凉地病死。

三、重绘历史图画,探究景物寓意

小说既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和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礼记·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的自然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看似闲笔,信手拈来,但读者不能认为这些景物描写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因为这些笔墨往往都是作者精心设置安排的,岂能被读者随意忽略呢!诚如茅盾先生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文学大师们往往借助寥寥数笔的景物描写,就能暗示、烘托人物心理,或使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或象征、暗示社会环境,或寓示、深化作品的主题等。

笔者在教学时比较注重引领学生描绘以人物活动为主体的历史图画并探究景物的深刻寓意,因为作者描绘的历史画卷及景物的寓意最容易被学生忽视,进而影响对人物形象的正确鉴赏及对主题的深刻探讨。比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祝福》时,为了实现长文短教,紧扣小说环境,总共设计了三个关键问题。首先提问:“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几次祝福场景,并用简洁的语言重绘以人物活动为主体的鲁镇祝福画卷。”学生描绘如下: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富人家庭,女人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忍着臂膊被浸得通红,用心细细地洗,彻夜地煮福礼,然后横七竖八地插些筷子,点上香烛,最后仅限男人负责祭拜,放爆竹。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后的鲁镇仍然是一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封建守旧的地方。接着提问:请结合祥林嫂身份的变化,描绘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以探究她命运变迁的原由。主要涉及祥林嫂由于吃人的礼教和深受礼教毒害的愚味、从众的鲁镇人冷漠而凄惨地离开人世。最后提问:四次描绘鲁镇的飞雪的寓意?师生讨论后明确:依次渲染了悲凄惨淡的氛围,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了环境的烘托;“我”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像雪一样冰冷的心情,暗示柳妈讲的雪一样的故事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造成精神上的雪灾;借雪之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并且含蓄地展示出了底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一样易于消逝的命运。

四、品味小说魅力,于留白处发问

书画艺术中有“疏处可当走马,密处自不透风”之说,更有“计白当黑”之论;音乐中也有休止符延音伸意之技法;戏曲利用留白展示舞台美,一案一椅一空地,千军万马可走过;小说中亦有故意留白之构造。小说中留白的妙处在于启发读者,让读者与小说文本产生良好的互动,从而大大拓展小说文本的空间,使小说文本更显余味儿悠长。比如《红楼梦》中黛玉焚诗稿、断痴情,香消玉殒之前说:“宝玉,你好……”。省略号蕴含了无尽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也许是,你好狠心,你好绝情;也许是你好好保重……。沈从文的《边城》的故事结局模糊而悠远: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者并未道明小翠的命运,每一位读者在掩卷之际,往往会想象清纯的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的画面,内心被优美而感伤的希冀所填满,真心替翠翠盼着二老傩送的归来,并盼着美丽的翠翠戴上红色头盖出嫁日子的到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入了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的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患肺炎的琼珊脱离了危险,“只要营养和调理就行啦”,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拯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一片怎样永不凋零的叶子?琼珊的好友苏艾揭示了谜底:“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老贝尔曼画的这片储存了生命希望的、凝聚了毕生心血的叶子,让琼珊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重新旺盛起来,给读者无比强烈的震撼。通过苏艾的交代,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超级护花使者老贝尔曼画常春藤的情节空间。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两个提问:“超级护花使者老贝尔曼,从什么时候开始下决心要画常春藤叶的?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是如何画好那幅以假乱真的杰作的?请大胆设想其内心活动。”以此引领学生进一步体悟欧·亨利式结尾的最大特点,即“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由此可以看出,于留百处发问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获得阅读的惊喜和思考的无穷乐趣。

另外,可着眼于课内小说的对话提问,尤其是当人物对话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小说整体篇章的主干时。正如作家曹文轩所说:“一部完全没有对话的小说,注定了是沉闷的、毫无生气的。在似乎无休止的叙述与描写暂时停止、从而转让给人物对话时,将会使阅读进入充满兴趣的状态,其情形犹如走在荒寂的野道上,忽然听到了人的谈话声。”也可着眼于课外小说,从以上几方面灵活提问,以引领学生进行丰盛的课外阅读,以达到作家王开岭在《语文的使命》中所描绘的境界:也许这些阅读,并未在考试中立竿见影,但等他成人以后,等他的人生走出了足够远,他会朝自己的语文课投去感激的目光。

参考文献:

[1]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张文修编著﹒礼记[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4]刘勰,黄叔琳﹒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汪  刚  江苏省黄埭中学  215143)

猜你喜欢

说书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Max讲故事——说书人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在卑微与高大中穿行的说书人——师陀《说书人》解读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