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

2015-07-22白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人教版文言文

白兰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智慧的结晶。因此,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它对我们后人有很重要的启迪和影响,学习文言文既可培养新一代学生阅读浅易文言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继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教材研究对于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深入地钻研教材、科学地理解教材是有效地处理教材的前提条件,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一位的活动;只有深入科学地研究和理解教材,才能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和优化的教学方法,才可能花费最少的时间精力,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1]。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后练习概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实验教材的教材编制采用范文选编法。文本所指的课后练习为范文后编列的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即研讨与练习部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以下简称必修三文言文)共有4篇,分别是《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4篇文章的课后练习分别如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第一题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什么区别?

2.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第二题 二、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直……耳,是……也 是何异于……

第三题 三、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劝学》荀子

第四题 一、背诵全文,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反面来论述的。

第五题 二、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第六题 三、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1.虽有槁暴

2.其曲中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跂而望矣

6.君子生非异也

第七题 四、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过秦论》贾谊

第八题 一、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第九题 二、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1.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又何用意?

2.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了对比,这对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第十题 三、古人为了使文章有变化,不呆滞,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词重复出现的情况,就用近义词代替,避免“同字重出”。这种情况在连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时,更为常见,找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并附上相关的句子。

1.席卷天下

2.南取汉中

3.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4.宰割天下

5.蒙故业

6.率疲敝之卒

第十一题 四、把“然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师说》韩愈

第十二题 一、这篇论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第十三题 二、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第十四题 三、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课后练习概况整理如下:从题目数量来看,三篇文章的题量(不记小题)分别是:3题、4题、4题、3题,共计18题。从题目内容来看,遵循了“由内而外”的设计线索:文言内容复述整理或背诵——文言字词梳理归纳——人物事件评析交流。从题目设计的用语来看,鼓励性用语特征明显,四篇课文都有“谈谈你的感想、认识、观点”,以鼓励学生以尝试的口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题目设计的结构来看,有帮助学生理解的先行组织者内容,如“把“然秦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提供了可能。

二、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角度浅析课后练习设计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文言文课文的课后练习为研究客体,以文言文课后练习的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布卢姆、加涅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分析框架,从知识过程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两方面梳理文言文的课后练习,旨在了解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的设计规律,从而帮助教师有效地处理课后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认为教育目标的分类体系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类:“一是知识维度,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二是认知过程维度,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方面。”[2]

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知识维度的主要类别及其亚类来分析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可以做如下归类:第一题、第四题、第九题和第十二题都属于事实性知识中具体细节和要素知识;第六题和第十题属于事实性知识中的术语知识;第三题、第七题、第八题和第十四题属于程序性知识中有关具体学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识;第二题、第五题、和第十一题和第十三题属于程序性知识中有关具体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的知识。

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维度的主要类别及其亚类来分析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课后练习设计,可以做如下归类:第一题、第四题和第九题属于识记类别;第二题、第五题、第十三题属于理解类别;第八题、第十二题和第十三题属于分析类别;第三题、第六题、第七题和第十题属于应用类别;第十四题属于评价类别。

三、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三课后练习设计简析

把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4篇文言文的课后练习作为一个整体来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知识维度分析,事实性知识题目共计6题,占必修三文言文课后练习14题的43%,程序性知识题目共计8题,占57%,元认知知识的题目数量为0;其次,认知过程维度分析,识记题目有3题,占必修三文言文课后练习14题的22%,理解类题目有3题,占22%,应用类题目有2题,占18.2%,分析类题目有3题,占22%,评价类题目有1题,占7%,创造类题目数量为0。

由此可以看出,课后练习并没有设计有关元认知的题目,元认知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元认知的缺失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说是一个欠缺。虽然题目设计用语中有先行组织者的提示,但是先行组织者并不能替代元认知知识。必要的策略性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因此在练习中也必然要求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元认知知识的题目。创造性练习的设计同样必不可少。

以每篇课文为一个整体,纵向比较一课之内练习的设计,可以得出每课的设计思路:由事实性知识的考察到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再到程序性知识的检验。综合以上的数据可以得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课后练习设计体现出重积累和重评价的特点,即重视文言词句的积累,并且重视对历史人物的品评,能够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来重新设计历史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以一个单元为整体横向比较,可以发现4篇课文的题目设置有重合现象:首先,4篇课文都是按照统一的私立来设计题目——从开始都要求背诵课文到梳理文意、疏通字词、评价参考资料等,这与学生螺旋式上升的认知结构相违背,练习形式太过单一化和书面化,提问方式也显得较为直白和乏味,这无形中就消磨了学生对于语文练习的热情;其次,这种模式化的课后练习设计,无法体现每一篇文言文的独特教学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因此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种课后练习设计需要在考虑学生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再结合新课标教学要求重新设计。

课后练习系统是语文教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课后练习编制的启示:第一,课后习题的设计要简明扼要而又不失趣味性。1999年6月,一些中学语文教材审定审查委员在云南昆明召开了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委员们分别就“语文教育”“高中语文试验教材的修订”“新一轮的初中语文课程教材”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关于高中课后练习,大家最终一致认为:“练习题不可太多太繁。尤其是一些词语练习,可以适当减少。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最好能熟读成诵。鉴赏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是整体鉴赏,尽量减少那些支离破碎的练习题。最理想的练习应该包含这样三方面的题目:第一类,提供资料,作解读参考。这种题目要注意尽可能的多样化。第二类,文章中最精华的地方,让学生揣摩品味,体会文章的妙处。第三类,动手或动口,即说或写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真正学有所得。”[3]第二,语文课后练习应该以“自学指导”为改革思路。正如刘占泉所说:“革除旧教材的三大弊端,变‘文选系统为‘训练系统,变‘文体循环为‘能级递进,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4]第三,可在小学阶段就选编短小精悍有趣的文言文进入教材。从人教版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文言学习的主要篇目都放在了初高中,其中以高中为主,这违反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现代汉语文学习的特殊要求。虽然高中生的理解力在增强,但其语言学习的敏感性和记忆力在下降,过晚学习文言文对学生建立合理的语言结构有不利影响,容易造成文化精神的流逝。

总之,文言文学习对于学生的民族精神养成、人格修养提高、德行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负责文言文部分编纂的专家们能够在探索中设计出更加优秀的文言课后练习模式。

注释:

[1]王相文,韩雪屏,王松泉.语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美)洛林·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顾之川.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9,(8).

[4]刘占泉.汉语文教材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白  兰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637002)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人教版文言文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小学音乐教材课后练习使用方法之管见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