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古文传承美德,促使学生持续发展

2015-07-22周鸿波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美德中华中华民族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国家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愿望之迫切可见一斑。因受“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洋文化”的冲击,加上功利化、应试化评价机制的影响,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并不尽人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缺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虽然历经历史长河的冲刷,仍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顽强的生命力,完整地延续了下来,更将持续地发展下去。儒家经典所承载的传统道德精华,不仅凝聚成民族之魂,更铸造了东方文化特有的神韵。高中文言文中涵盖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那么如何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发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的“忠、孝、仁、义、俭”,有效在教学中融入和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孝”是持续发展的起点

“孝”,即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使之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人心堕落,社会倒退。乌鸦尚有反哺之孝,更何况人呢?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切实让孝道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一贯提倡“父慈子孝”、“尊长爱幼”,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也以尊重师长、孝敬父母为做人的美德。如《师说》一文,韩愈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进步思想,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师道观念,并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人物进行对比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重视师道的恶劣风气。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社会的需要日益复杂化多样化,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具有个性化的、创造性的人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将永远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永远符合时代特征。

二、“仁”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

“仁”,即推己及人,和睦亲善。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传统人才观的影响,家庭对子女重在生活的关心,学习的关注,却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道德的教育,于是父母对子女娇宠无度,使得他们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

推己及人这一思想一直是道德伦理的最低起点。中国人做事,自古就反对以自我为中心,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主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笔者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向学生讲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教育学生要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帮他人所需;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意欲,尽施于人”的优良品德。崇尚和睦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弘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提倡人际间要亲善和睦,仁慈为怀;国家之间要睦邻友好,平等共处。“万事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民谚无不说明崇尚和睦是中国人的共识。笔者在教《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强调孔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协和万邦”思想,教育青少年要热爱和平,和睦相处,珍惜今天安定的社会环境。

推己及人、和睦亲善预示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关系,它连接沟通着人与人的心灵,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只有推己及人、和睦亲善,人才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三、“义”是持续发展的重点

“义”,即刚正不阿,宁折不弯。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宁为善死,不为恶生”的气节依然在风口浪尖处矗立,历经大浪淘沙、沧海桑田依然璀璨如故。正是这种“浩然正气”,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的文化心理深层,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当今素质教育的焦点,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点。

学习《鱼我所欲也》一文时,笔者教育学生要有“义重于利,义重于生”的思想;舍生取义是人的秉性,应该保持,而不应该为物欲所蒙蔽,以致见利忘义,从而批判现实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以及见利忘义的不良倾向,并要求学生背诵这篇千古绝唱,理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千古名句。在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阐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那种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傲岸性格。在教《涉江》时,突出屈原那种在困境中仍坚持理想、决不同流合污的崇高人格等等。这样,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英雄的人格魅力,为自己在成才的路上保驾护航。

再者,中国历史上不附权贵、执法如山的清官屡见不鲜,他们以身作则,以不同的方式捍卫了法律的尊严,使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宋代的包拯曾说过“秀才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春秋时鲁国典狱官李离因判错案,冤杀了人而自杀;诸葛亮因用人不当而使街亭失守,他不彻私情挥泪斩了马谡,并自请降职三级,从而实现了他的诺言:“进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为官清廉是从政者必须具备的品质。清则无私,廉则生威,为官做到清白廉洁,定能做到鞭梢所指,从者如流;登高一呼,万民响应。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品格纳入当前素质教育的范畴。

四、“俭”是持续发展的焦点

“俭”,即勤劳节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指的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它要求人们节制自己的生活欲望,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节约生活,节约财用。勤劳节俭,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早期的经典《周易》中,就有这样思想的总结,即“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孔子也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奢则不逊”,“君子惠而不费”。从传说中的尧、舜、禹起,各个历史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封建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无不把勤俭作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诀、治国的法宝;大力倡导节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舌尖上的浪费”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弘扬我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利于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观。

中华民族自古褒扬“奉公以勤,律身以俭”的美德,贬斥懒惰、奢侈及安逸享受的恶习;在提倡勤劳的同时,也注重节俭。所以笔者教育学生,养成和保持勤劳俭朴的美德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在语文教材中这样的内容比比皆是。如《诗经》中的《伐檀》描写了奴隶伐木的艰辛;《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塑造了一位“昼夜勤作息”的勤劳妇女形象。中华民族又是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从“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到“大禹治水”、“李冰修堰”的历史事实;从孔子“发奋忘食、乐而忘忧”的行为风范,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迈誓言,无不贯穿和昭示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笔者在教《游褒禅山记》时,教育学生无论做学问或是创建事业,都必须培养立志进取的精神,不能随意盲从,半途而废,因为“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只有具备这种自强不息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古语云:成才先立德。无论在成才的路上还是创业的途中,都不会一帆风顺,因此要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必需培养他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格。

五、“忠”是持续发展的至高点

“忠”,即天下为公,爱国如家,是自国家产生以来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忧国忧民”、“国而忘家”、“位卑未敢忘忧国”、“舍生取义”,这些教学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天下为公,要求的是关心他人、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它的最高境界是在义利相矛盾、相冲突的情况下,“先义后利”乃至“公而忘私”。如,教《民贵君轻》时,强调儒家大师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补充《廉颇蔺相如列传》,展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计个人生死荣辱,以国事为重的可贵品质;教《离骚》,突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高尚品格。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中华民族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是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稷民生。孔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也以“平治天下”为己任,此后,爱国爱民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公无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等等。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七十多位诺贝尔获得者曾如是说。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对世界的和平、人类的繁衍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仰慕先贤,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以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发掘教材,把握契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传承中华美德。

参考文献:

[1]郑湘晋.德育——质量蕴藏其中[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朱小蔓.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周鸿波  广东省佛山市第二中学  528000)

猜你喜欢

美德中华中华民族
诚实是美德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