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文化多元融合的特点探析

2015-07-20覃辉银符妹

关键词:多元融合岭南文化

覃辉银 符妹

摘要:发展新岭南文化、打造新岭南文化中心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举措。本文基于从“岭南文化”到“新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历史与现代的视角、岭南与内陆的视角、政治与社会的视角、中国与海外的视角四个方面阐述了岭南文化多元融合的发展源流。

关键词:岭南文化;新岭南文化;多元融合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5)01-0101-06

2012年12月,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到广州调研指导工作时提出了发展新岭南文化,打造新岭南文化中心,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号召。发展新岭南文化是落实广东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广州城市建设跃升的战略举措。“新岭南文化”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探讨新岭南文化的建设发展,首先必须厘清其历史脉络和基本成分,本文旨在通过初步的探析以期走进这一富有现实意义的学术领域。

一、从“岭南文化”到“新岭南文化”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岭南大地上的原著民马坝人就开始群居劳作,改造自然。从此粤北先民繁衍生息,世代接续,时空绵延,岭南文化星火燎原,经历南越建国的推动,以广东为核心,扩展到广西、海南等地域,影响力辐射到港澳、东南亚和海外其他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北方的中原文化不断地渗入南粤大地,静水流深般地汇融流变,影响着社会的变迁;而自秦汉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海外文化首先登陆岭南地区并向中原传播,为岭南文化注入了清新的元素。

“岭南文化这条大河也是‘三江并流,广义上的‘三江是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狭义上的‘三江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后者是岭南文化主体。明清以降,三个谱系的文化因子相互融汇、交织、糅合,岭南文化面目渐次清晰。”[1]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同时,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带来了工业文明和现代政治思潮,岭南地区逐步掀起了现代文明的大幕,思想观念日益开放,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文化兴盛繁荣,一股革故鼎新的社会氛围勃然兴起,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革命和发展的先导。

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南国大地上具有鲜明特质的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是一种原生型、多元性、感性化的地域文化,是岭南一带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岭南文化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兼收并蓄,融汇升华,构成了独树一帜、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体系,成为了中华地域文化中的一株奇葩。”[3]

二十世纪前期,岭南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是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在继承中延续和增长,另一方面是民主革命文化方兴未艾。新中国成立后,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后来居上成为主流。

1979年以来,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南粤大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的兴起,物质文明的提升,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新一轮南下移民潮,海外人口的涌入,社会的剧烈变迁等因素推动着岭南文化逐步发生嬗变,现代性加上改革创新的成分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经过三十多年的积淀,终于导致“新岭南文化”破茧而出。

新岭南文化较之于传统岭南文化,有继承有发展。新岭南文化既继承和弘扬了传统岭南文化的优秀成分,又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对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固有的广东文化进行了提升,推陈出新。同时,汲纳新一轮南下移民文化和海外现代文化而萌生了时代性的元素,构成了岭南地区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八个字来概括“新岭南文化”,就是“打通南北、贯穿东西”。把广东优秀的文化传入内地,把中原移民的家乡情结融入广东,这就是打通南北。无论海归人员,还是新近到广东发展的外籍人士,都带来了西方的思想和行为,深刻地影响着东方人传统的习惯。把西方的先进事物融入到广东本土文化中去,就是贯穿了东西文化,聚集了东西文化的精髓。总之,新岭南文化包含了新时期岭南地区的文化构成,多元融合,内涵丰富,是岭南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式,是改革开放文化的结晶,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

二、历史与现代的视角第一,岭南文化的地位与自尊逐步确立,根源于它悠久的传承和多元融合的文化基因。岭南位于中国的最南部,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北临南岭。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距今12.95万年至13.5万年的早期智人马坝人的生活遗址,证明了广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原始群时代。“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4]岭南地区群山起伏,水网如织,濒临大海。生活在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农耕发展到商贸,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内陆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

商周时期,岭南越族与中原商周王朝以及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国,有着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期,南越与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5]“及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6]这些记载反映了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早期交流。远古时期岭南文化就表现出了开放和兼容并蓄的特点。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并在岭南设郡。《史记·南越列传》记载,“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7]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开庾岭,且中央王朝鼓励向边区移民,大批中原人到达岭南,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此后,又有屯军、贬官、战乱等,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席卷岭南,与本土文化水乳交融。南越国时期,赵佗坚持“与越杂处”,采取“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南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南越文化形成了“兼容秦制而又有南越区域特色的复合的制度文化”, [8]采用中原汉语文字,形成了多元并存的语言文化,使用和推广中原发达的器物文化,如兵器、生活用器和生产工具,促进了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岭南文化开放性、兼容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在南越国时期得到充分体现。汉武帝时期,岭南文化与汉文化全面融合。南越文化融合了正统的儒学文化,改变了岭南“风俗脆薄”,“不识学义,不闲典训”的状况。唐代岭南宗教文化昌荣,六祖慧能在继承佛教传统禅宗文化的基础上,开创了独树一帜的不重禅定重性静的世俗南宗顿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谐共处、并行昌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区的文化,应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综合的文化。”[9]远古的岭南文化在秉持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融合中原文化的精华,从边缘性文化逐渐向封建大一统文化转变,多元融合的历史形成了岭南政治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的主体,形成了完整的岭南文化体系。斗转星移,世代更替,而岭南文化始终保持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和当代改革开放文化的生力军。

第二,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员、货物、文化“进”“出”的枢纽和主阵地,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岭南文化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潮头。“岭南文化兴起之初就表现出对外开放、善贾重商、兼收并蓄的特点。岭南文化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率先转变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率先接受外来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率先策源民主思想,走向现代文明等方面。在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出开放性、重商性、兼容性、创新性、务实性、多元性六大基本特征。在上述岭南文化的六大基本特征中,我认为开放性应该是岭南文化最重要最突出的特质,重商、兼容、务实、多元、创新等特性也都与开放性相关联,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开放性决定的。开放主要是指人和思想的开放,开放文化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与文化起源同步,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就是岭南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外在显现。‘纳四海之新风,集中原之精粹的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就是岭南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无论是古代、近现代,还是当代,站在开放前沿的岭南文化都以其鲜明的地域色彩、浓郁的地方风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色、内陆性与海洋性相结合的个性,日益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2]

1979年以来广东一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岭南人民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勤于实践,谱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岭南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改革开放的洗礼下得到了新的升华,焕发出了新的光芒。”[3]新岭南文化在继承传统岭南文化优秀成分的基础上,以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宏阔胸怀吸收现代网络文化、时尚文化、公民文化、新潮文化、高科技文化、公益文化等。新时期,新岭南文化以其自身多元性的文化基因融合了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等,既具有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兼容海外文化开放、民主、务实、进取、革新的精神。新岭南文化多元融合的特点是岭南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根源。多元融合是新岭南文化的历史,也是新岭南文化的未来。广州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门户,集中体现了新岭南文化的诸多元素和特质。

什么是新岭南文化呢?蒋述卓教授有过分析,对“新岭南文化”的新质的界定,有人从社会空间意义上将其界定为“新岭南的文化”,认为改革开放以后的广东成为一个新的移民社会,带来了新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因而在社会价值、人伦关系和文化取向上,呈现出不同于植根于传统社会和农耕文明的新的特质;也有人从时间和性质上将它界定为“新的岭南文化”,认为岭南文化作为重商文化、海洋文化和移民文化,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全球经济和文化语境,激发出岭南文化的新生和发展。前者将岭南文化从中国社会整体的转型的角度,探求其在社会空间上所带来的新的文化特质,而后者则从岭南文化的特殊性出发,探求岭南文化在新的社会转型中的意义。一种着眼于社会裂变中的文化新变,一种着眼于社会转型中的文化激活。前者将传统与创新视为一种裂变,而后者则将传统视为创新的根源,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因而成为我们探求新岭南文化的新质难以绕过的一个门槛。[10]

三、岭南与内陆的视角其一,岭南文化深受移民文化的影响,中原移民文化一直是岭南文化的基本要素,前者对后者构成冲击,后者不断接纳、吸收、同化前者,并衍生出新的成分,近代以来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中国古代,岭南文化接受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并与之融合,基本上是通过大规模的移民实现的。”[11]秦汉时期,秦始皇在岭南设郡,岭南地区历史上第一次被正式纳入统一的中原王朝,中原地区兴起了第一次向岭南移民的高潮。“(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12]“三十四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13]《汉书》记载,“秦并天下,略定扬粤,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粤杂处”[14]《后汉书·胡广传》记载,“西汉末年,南郡华容人胡广族人,从楚地入粤:六世祖刚,···值王莽居摄,刚解其衣冠,县府门而去,遂亡命交趾,隐于屠肆之间。”[15]据统计,汉末三国百余年间,迁入岭南的人口总数778474人,约占东汉岭南人口总数的60%。秦汉时期中原移民高潮使得岭南文化第一次正式接受中原文化的全方位影响,“今粤人大抵中国种,自秦汉以来,日滋月盛,不失中州清淑之气。”[16]岭南文化开始进入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整合过程。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为回避战乱出现了第二次南迁的高潮。《广东通志》记载,“自汉末建安至于东晋永嘉之际,中国之人,避地者多入岭表,子孙往往家焉。其流风遗韵,衣冠气习,熏陶渐染,故习渐变而俗庶几乎中州。”[17]南迁的中原人中不乏名门望族。中原移民第二次南迁高潮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促进了岭南地区制度架构、冶铁技术、耕作技术、社会风俗的进步,推动了岭南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交流融合。

两宋时期是中原移民向南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原移民辗转迁移南下珠玑巷,后又陆续迁移岭南各地。北宋元丰年间,潮州人口有74682户,到南宋宋理宗端平年间,潮州人口增至135998户。岭南各个地区的人口出现了大规模的增长。糅合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中原移民给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精华。“到南宋时,岭南各州都开办了州学,大部分县都有县学,共68所。所办书院有41所,其中较著名的如南雄的孔林书院、潮州的韩山书院、海南的东坡书院等。”[18]南迁而下的文人雅士有力地推动了岭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自唐、宋以来,中原的汉文化通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南下移民潮以及陆路交通的发展,对岭南地区比较落后的南蛮文化不断进行冲击,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基本要素的岭南文化。”[19]岭南本土文化吸纳中原大一统文化的精华,正式纳入汉文化的系统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岭南地区尤其是广东省是流动人口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到2010年止,广东流动人口数量为312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0%,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2%。源源不断的大量内地移民,带来了多元丰富的外来文化,如语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习俗文化、社交文化、教育观念等。“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岭南文化都呈现出一种兼容的常态,以宽阔的胸怀拥抱南北来风,吸纳新鲜空气。它的兼收包容也浸润着一种世俗的宽容精神。正是这种兼容的特性,使岭南文化从历代南迁的移民身上不断摄取营养。依赖这不竭的营养之流,岭南文化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造着辉煌。”[20]同时,新岭南文化,尤其是粤语、粤语歌曲、粤菜、商务文化、消费文化、休闲文化等强劲地向北传播到全国各地。

其二,岭南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风格。岭南的文学艺术雅俗并茂,岭南画派、粤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诗人张九龄、陈献章享誉全国,电影最先从岭南传入。岭南教育起步较晚,但宋明办书院风盛,近代更领教育革命之先。葛洪在岭南炼丹,创金丹道教理论,并有贡献于化学、医学。伊斯兰教、佛教较早从海路传入岭南,惠能创中国化佛教——禅宗南派,影响及于全国以至世界。岭南的农技、手工技、医学等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定地位,明清之际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中国最早的生态农业,西医东渐,中国的西医院、西医学校以及西医生,均在岭南最早出现。

在宗教文化方面,道教经由中原内陆由北向南传入岭南,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皆由海路传入广东。五大宗教齐全,和谐共处,宗教文化遗产丰富。佛教信仰在岭南地区深入人心。作为本土民族宗教,始创于东汉岭北地区的道教在南传的过程中实现了道教文化的“南化”和岭南文化的“道化”,道教渗入到岭南社会,给岭南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岭南信仰富有道情、岭南民俗蕴涵道味、岭南文学艺术饱含道韵,岭南文学艺术体现道教精神。

传统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从粤语、粤剧、潮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粤剧、潮剧和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剧、采茶戏、雷剧、扎根于南国,吸收了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广东音乐在继承中原、本土文化传统基础上,吸收外地音乐文化之营养,纳西方音乐之精华,是岭南音乐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广东境内分布着由汉语和原住民语言融合而成的广州方言、客家方言、潮州方言和海南方言四种方言。粤语、英语和普通话被用作办公、旅游、经商和日常交往的通用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并行不讳。粤语、海南语、潮汕语等语言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音,同时粤语在与外来文化的兼容发展中吸纳了大量外来词汇。在建筑文化方面,广东骑楼糅合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商住建筑形式,成为表征岭南文化的一个建筑符号。

在饮食文化方面,各种饮食特色在珠三角地区不断产生交流、融合。粤菜是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的总称,作为中国四大地方特色菜系之一,“粤菜善于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取国内其他菜系和西餐的精华,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21]比如川菜、湘菜中渐渐融入粤式风格,而北方的拉面运用粤汤浇制,别有一番风味。

在民俗文化方面,岭南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嫁文化、娱乐文化、节日文化等融汇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并存。这里既有雅文化、精英文化———如江门学派、岭南画派,又有市井文化,同时,还有顾及独具特色的民俗所体现出的文化,如“自梳女”、“结金兰会”和“不落夫家”等等。岭南人既注重中国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立秋、重阳节等,又具有浓厚的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西方节日文化氛围。

四、政治与社会的视角首先,岭南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现代化的情怀。岭南地处偏远,但是岭南人始终坚持民族国家认同,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明末清初,岭南地区兴起了明末移民逃禅的现象,维护汉族天下的华夷思想和儒家道统的文化是移民逃禅的主要原因。以金堡、钱邦、屈大均为代表的明移民逃禅现象体现了岭南人对华夏道统、法统的坚持,又说明了汉文化和儒家的忠君思想对岭南地区的深远影响。

到了近代,当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密切,岭南文化的先导气质终于爆发出来,岭南地区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社会进步的滥觞。这段时期,岭南志士仁人为挽救民族国家的命运奔走呼号、流血牺牲。康有为作为戊戌维新的领袖和近代启蒙大师,提出“三世“进化说和人权平等的思想,认为“夫相近则平等之谓,故有性无学、人人平等,同是食味、别声被色,无所谓小人,无所谓大人也。”[22]他的“三世”进化说改造了中国传统公羊学派的“三世”说,其人权平等的思想立足于中国古代的自然人性论,又接收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的平等观。梁启超在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学习和嫁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提出了权利思想,抨击几千年来封建文化积淀在民族灵魂深处的劣根性,主张通过中国传统的手段,特别是儒家传统的修养功夫对国民性进行改造。孙中山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近代岭南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救国实践也反映了岭南文化多元融合的特点,使得岭南文化成为了左右中国近百年历史进程和政治命运的“主流文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对近现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地。广东秉持开放、进取、革新的精神,充当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对外交往、实现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其次,在社会心理和社会价值观念方面,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岭南文化重商性、开放性、务实性、兼容性、平民性、开拓性、亲海性的特质。珠江三角洲是珠江文化的核心区域,这些特性都在有着“千年商都”、“千年羊城 南国明珠”之称的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考古文物到文献记载,从历史遗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种文化艺术,都贯穿着一种开放的人文意识,特别是革新意识、商业意识、务实意识和平民意识,反映出岭南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

岭南文化具有内陆文明内敛、沉稳、顽强拼搏精神,同时接受西方文化“重实用,轻伦理”,“尊个性,薄群体”等观念影响。“一方面具有‘崇实黜虚、‘践履躬行和‘经世致用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又由于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而淡化了道德礼教和正统意识形态的规范力量”。[23]岭南社会具有强烈的务实求真精神、敢闯敢拼精神和开放宽容精神,社会心理和社会价值观念具有强烈的务实性和灵活善变性的特点。敢想会干、开拓进取、开风气之先是岭南文化的灵魂之一。在伦理道德观念方面,新岭南文化保留传统的重仁义和重孝悌的美德。邻里和睦、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讲礼貌、守时、办事稳重等一直是广东人的持家兴业之道,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岭南社会道德观念具有更多自由化的色彩。新岭南文化打通南北、贯穿东西的多元融合特点体现在岭南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中国与海外的视角中原文化经由岭南传播到海外,海外文化的进入首先登陆南粤,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岭南成为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熔炉”。黄树森在《手记·叩问》一书中指出,外国文明输入中国,以粤为始。岭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门户和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岭南地区是中国文化与海外文化交流碰撞的熔炉。岭南文化深受海外文化的影响。岭南与域外诸国通商,与异质文明互通,外来“血统”使岭南文化拥有“杂交优势”。

东汉前期起,佛教西来,到六朝时期开始就有外国僧人随船舶到广州传教、译经、建寺。西汉早期,当时岭南地区主要出产丝绸类纺织品,南越王赵佗为寻找重要的军需物资铁资源开始谋求海上路线通往西方国家开展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地区多年来一直作为中外通商大港,随着海外人口流入,外来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首先从岭南地区登陆和传播,为岭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与应幕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贵黄金、杂增而往。所至国皆票食为搞。蛮夷贾船。转送至之……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24]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广东番禺是丝绸之路起点和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汉书·地理志》记载,“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25]“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从华南沿海起,循中南半岛、印度次大陆和阿拉伯半岛沿岸航行,乃至非洲,再转去欧洲。”[26]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岭南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海外文化借此进入岭南,与岭南文化发生碰撞与交融。佛教禅宗始祖达摩沿丝绸之路到达广州,外来的佛教文化开始与本土岭南文化交流融合,产生了中国一代禅宗大师——六祖慧能。唐代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传入岭南地区并与本土文化和谐共处。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广东是全国唯一的对外开放门户,广泛的人员流动在更大规模和更高程度上促进了岭南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多的广东人走出世界,广东掀起了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风气。“1872—1875 年由容闳带领的 4批 120 个公费留美幼童中,有 84 名是广东人,广东南海人何启于 1872 年自费赴英国留学;广东新会人伍廷芳于 1874 年自费赴英国留学。1879 年孙中山赴檀香山求学。他们均是中国留学生之先驱。”[27]岭南与海外双向频繁的人员流动带来了高密度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华侨文化。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入岭南,对岭南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岭南文化一方面秉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吸收了大量的西方现代文化成分,包括其开放、民主、独立、平等的思想,并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想的源泉,涌现出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康有为融合古今中外文化为一体,由是而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以变革为主旋律的维新思想体系。而孙中山则在承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大量‘撷取西方文化,从而创立最具时代精神的‘三民主义学说。”[28]

对外交流融合的历史炼就了岭南文化开放、兼容、革新、进取的秉性。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赋予岭南文化绵柔浩瀚的气质、敏锐的时代气息、兼蓄出新的盎然活力、引领潮流的恢宏气度以及独树一帜的重要地位。新岭南文化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继续书写不同文明互鉴共荣的历史。

今天我们探讨岭南文化的发展源流,旨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深刻认识岭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提炼和补充新岭南文化的元素,推进新岭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同时把广州打造成为新岭南文化中心,培育世界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1] 李佳莉,练洪洋.新岭南文化当擎精神大旗[EB/OL]. http://news.gmw.cn/newspaper/2014-03/31/content_3094900.htm,2014-03-31.

[2] 顾涧清.开放性是岭南文化最重要的特质[EB/OL].http://www.csstoday.net/renwenlingnan/lingnanfeng/wenhuazhili/80936.html,2013-06-19.

[3] 周義.构建岭南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岭南文化科学发展[EB/OL].http://www.gdcss.gd.gov.cn/view.asp?id=747, 2009-6-19.

[4] 列宁全集.第38卷[M].人民出版社,1959:459.

[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1981:1002.

[6] 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M].中华书局,1965:2831.

[7] 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M].中华书局,1959:2967.

[8] 李权时.岭南文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54.

[9] 蓝勇.西南历史地理文化[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0.

[10] 蒋述卓、郑焕钊.新岭南文化与广东文化产业的内涵建设[J].探求,2014(1):72.

[11] 李权时.岭南文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71.

[12]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中华书局,1959:253.

[13]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中华书局,1959:253.

[14] 班固.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M].中华书局,1962:3847.

[15] 范晔.后汉书·胡广传[M].中华书局,1965:1504.

[16] 屈大均.广东新语(上册)[M].中华书局,1985:232.

[17] 阮元.广东通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780.

[18] 李权时.岭南文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88.

[19] 魏美昌.澳门文化论稿两题[J].文化杂志(中文版),1996(26): 87.

[20] 李权时.岭南文化现代精神[M].广州出版社,2001:411.

[21] 李权时.岭南文化现代精神[M].广州出版社,2001:539.

[22] 康有为全集(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47.

[23] 殷丽萍.论岭南务实传统与广东文化大省建设[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4):76.

[24] 班固.汉书·地理志[M].中华书局,1962:1671.

[25] 班固.汉书·地理志[M].中华书局,1962:1670.

[26] 赵焕庭.广州是华南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J].热带地理,2003(03):295.

[27] 刘圣宜.岭南近代文化论稿[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29.

[28] 黄明同.岭南文化的三次大兼容与三个发展高峰[J].学术研究,2000(09):99.

Abstract: To develop neoLingnan culture and create a center of neoLingnan culture is a strategy for building Guangzhou into a national key city and cultivating a cultural city with world reputation. Basing on the developing course from Lingnan culture to neoLingnan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pluralistic blend development of Lingnan culture from four perspectives, namely, historical and modern, Lingnan and inland, social and political, China and overseas perspective.

Key words: Lingnan culture; neoLingnan culture; pluralistic blend

猜你喜欢

多元融合岭南文化
毕家铭作品《岭南文化天桥设计》
岭南文化名家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对策探讨
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偏向的多元融合
论耶律楚材胡汉并重的多元诗歌创作观念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岭南文化遗产讲座——《仓东计划》的理念与实践在广州举行
基于能力培养的多元倾听策略探究
休谟持中调和政治思想的认知与评价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