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借喻和语义双关的使用和异同

2015-07-16梁艳艳

现代语文 2015年25期
关键词:能指双关所指

○梁艳艳

论借喻和语义双关的使用和异同

○梁艳艳

借喻和语义双关作为传统修辞格的一种,使用相当广泛。借喻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晦涩难懂的事物形象生动,语义双关则是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关顾两个含义,目的是使所要表达的事物变得含蓄委婉。二者分工明确,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容易让人混淆。可以从内容和功能上对借喻和语义双关进行区分。内容上,借喻只存在一个所指和能指相对应,语义双关则存在两个所指和能指相对应;功能上,二者都有修辞功能和语言建构功能,但借喻的语言建构功能却更加丰富。

语义双关 借喻 内容 功能

借喻和语义双关都是修辞格的一种。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典型格式。比喻利用事物间的相关性,用甲事物描述乙事物,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使要讲述的道理更加浅显易懂。借喻中只出现喻体,而没有显现出来的本体才是作者表达的关键。语义双关是一句话包含两层意思,即字面意思和深层意思。作者用字面意思影射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才是作者表达的重点。比喻和双关所要表达的重点都是没有显现出来的部分,这导致二者的形式相似,让人难以区分。而且二者都以联想为基础,都是形象和意境的描绘。[1]笔者拟对二者从内容、功能上进行区分。

一、内容

能指和所指是语言符号学中最重要的一对概念。语言符号学是由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开创的。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语言符号所包含的两项要素都是心理的,而且由联想的纽带连接在我们的脑子里。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记。[2]。很多语言学家认为这种定义过于狭隘和难以理解,索绪尔在后来的研究中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现在“能指”这一概念不限在“音响形象”上,还包括其他语言表现形式,而指语音,甚至用来指语言的表现形式,包括书写形式。“所指”也不仅仅指“概念”,也用来指“所指物”“信息”“思想”“功能”等。[3]因此,当我们用语言符号学理论辨析语义双关和借喻时,我们使用的是广义上的概念。

借喻是一个能指对应一个所指。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用喻体代替本体。例如:

(1)中国最多的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但是,这其实是老实人自己讨苦吃。(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例(1)中,“落水狗”是喻体,代替的是没有出现的本体。结合上下文语境和作者写作的意图,我们可以得知作为喻体出现的“落水狗”只有一个所指,即没有出现的本体——反革命分子。可以分析为:

语义双关是一个能指对应两个所指。例如:

(2)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例(2)中,能指是“春天”。这篇文章是郭沫若在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发表的,“春天”对应的第一个所指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这是字典中已经固定下来的含义。结合语境和时代背景,可以得知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十年文革结束,“春天”所指的是科学发展迎来了光明的新时期,这个含义是在作者写作的背景语境中获得的。可以分析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语义双关中,一个能指和两个所指相对应,其中一个所指是字典中固定的含义,另一个所指是字典中没有的,是环境赋予的含义。而借喻只有一个所指和能指相对应,这个所指不是字典中固定的含义,而是环境赋予的含义。而且在借喻中,能指往往和显现出的喻体相对应,所指往往和隐去的本体相对应。

二、功能

(一)修辞功能

借喻和语义双关的修辞功能的不同点在于:1.借喻的目的在于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2.语义双关的目的在于收到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效果。[4]这是二者的基本功能,也是二者的主要区别。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借喻是为了让对方更容易懂得自己表达的意思,因此往往将抽象的含义具象化。而双关是将想表达的含义模糊化,将真正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掩藏在表层含义下面,让人产生“距离感”。

借喻和语义双关修辞功能的相同点有:

1.二者都可以体现出使用者的情感态度。例如:

(3)小铁梅出门卖货看气候,

来往“项目”要记熟。

困款时留神门户防野狗,

烦闷时等候喜鹊唱枝头。

(现代京剧《红灯剧》)

例(3)中运用的是语义双关,表面上是李玉和叮嘱女儿家事,实际上是嘱咐女儿协助奶奶担起革命的重任,完成送密电码的任务。其中的“防野狗”是指要识破敌人的特务活动,“喜鹊唱枝头”是指革命胜利的喜讯。用“野狗”和“喜鹊”分别双关革命党和共产党,表达了对敌我双方的革命态度和爱憎情感。上文例(1)中用的是借喻,其中的“落水狗”用来指反革命分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狗”经常用来指含有贬义色彩的事物。用“落水狗”表达了对反革命分子厌恶憎恨的情感。

2.二者都可以调节话语风格,使语言变得幽默、风趣、生动活泼。例如:

(4)富人纳税的情况和他们手中掌握的财富的比例相差甚远。有相当一部分人一直和税务局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刘晓庆案吓出补税高潮》)

用“猫捉老鼠”比喻有些富人躲税的行为。这样的表达使文章风格变得生动起来。

(5)“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一句用的是语义双关,使语言幽默诙谐,既指说这句话时的语言环境,也暗指旧社会的黑暗。

(二)语言建构功能

借喻和双关作为修辞手法,不仅有修辞功能,还有语言建构功能。借喻和双关的语言建构功能主要体现在熟语的构成上。由借喻构成的熟语可以分为:

1.成语类:

打草惊蛇、燕语莺声、白云苍狗、凤毛麟角、柳暗花明、泥牛入海、杯弓蛇影、火上浇油

2.谚语类:

出头的椽子先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3.歇后语类:

铁锤砸西瓜——不好收拾

骆驼看天——眼高

徒手拿刺猬——不知哪里下手

4.俗语类:

雷声大,雨点小

打肿脸充胖子

天上掉馅饼

给点颜色开起染坊来

5.惯用语类:

背黑锅、马后炮、捅马蜂窝、登门槛、灌迷魂汤、开绿灯、嚼舌头、放冷箭、喝西北风

而由语义双关构成的熟语较少,由谐音双关构成的歇后语较多,例如:

民航路开业——有机可乘;头发做琴弦——弹(谈)不得;石灰煮水——白沸(废);水上打一棒——空响(想)

还有由谐音双关构成的俗语,例如:

不蒸馒头也要蒸(争)口气;满口金牙说黄(慌)话;给个棒槌认作针(真)

借喻的语言构建功能要比双关的语言构建功能丰富,这主要是因为借喻作为比喻的一种典型格式,已不仅仅是修辞格的一种,也是思维方式的一种。[5]近些年来,隐喻的认知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会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运用隐喻,这使得隐喻在语言体系中变得随处可见。双关的使用和理解要更依赖语境。骆小所在《现代修辞学》中指出,语境可分为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前者是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后语所形成的语言环境,后者是指表达时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6]在运用双关时,要充分了解语言环境,这使得双关的运用存在更多的局限。因此双关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修辞功能上。

注释:

[1]唐桂兰:《现代汉语修辞艺术》,合肥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2]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08页。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199页。

[5]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年版。

[6]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7页。

(梁艳艳 安徽大学 230039)

猜你喜欢

能指双关所指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遗忘者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双关
语言与文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四
火柴迷宫
双关辞格名称探源及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