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古诗词教学探微

2015-07-13沈晓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品味意境古诗词

沈晓梅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而古诗词则是其中的精髓,是语言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提高中学古代诗词教学效果,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应有内容。语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古代诗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古诗词教学的体会,与同仁分享。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活兴趣

诗词教学重在意境,也只有学生沉浸在意境之中,才能品味诗词的美妙之处。因而体验最重要,如果仅凭苍白的几句诗让学生去理解,学生只有一头雾水。所以在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积极给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一种意境,让他们的思绪与诗人共鸣,从而对诗歌意境产生最真切的体验,最终提升诗歌鉴赏水平及审美能力。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音乐,也可以通过画面视频,重点是给学生一个意境,这样一方面可以用优美恰切的语言引入情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运用音频及视频材料。

2创设活动,诱发主动

对于诗词教学来说,重点是学生的情感投入,而这最需要教师创设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来诱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其内在的主动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作者及诗词的创作背景,并在课上组织一个小型的讨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运用相关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而且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丰富其情感体验。

二、提高诗词教学质量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而新课标则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课堂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新理念,强化学科本位向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转变,从而形成对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机整合,体现古诗词课堂对人生命的敬畏。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古诗词学习,积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体验与感悟,乃至熏陶。因而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理解与运用,重视学生的古诗词教学实践,突出培养一种个性思维,让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更好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学乃至价值观的精髓,另一方面也能让古诗词课堂洋溢生命的活力。

1注重诵读方法

古代诗词强调的是留白,是含蓄的表达,因而着力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种天人合一所追求的“神韵”,恰恰是古代诗词的一种美的表达。而要体现这种美的内涵,就必须注重诵读的意义。抓住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来引导学生诵读,这样不仅易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而且可以使学生掌握诵读古代诗词的方法。

比如诵读《观沧海》,就要读出曹操的那种胸襟;而《夜雨寄北》则要品味李商隐的淡淡的朦胧味道,也许诗中没有具体人、具体事,但教师要引导学生诵出这种浓郁的真情。伴随着这样的诵读,学生会不由自主进入诗词的情境,但在诵读时也要讲究方法。

2注重文本解读

唐诗之所以美丽,是美在韵律,美在想象。如果直译成今文,就会失去其韵味,因而对于古诗词来说,如何解读至关重要。而要翻译,前提是把握古诗词翻译的钥匙,这是其一。其二,由于诗境不同,诵读的个体不同,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自然不同。教师在教授时,除了一些共性理解,更需要关注学生个人的独特感悟。

比如《木兰诗》一诗中的“唧唧复唧唧”,最早注释是“机杼声”,后来又加上了“叹息声”;现在又有人提出了新的考证,说是“虫鸣声”。因而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自己去考证,自己去理解,甚至可以通过比较,让学生品味虫鸣声突出了一种夜的宁静,而且还能表达木兰那种辗转反侧的忧愁。

3注重情景再现

相对而言,古诗词所反映的思想,或者情感,离学生太远,因而学生不能,或者无法独自理解古诗词内容。所以在学生了解了作者、创作背景,并初步体会了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后,教师可采用“情景再现”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品读古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勾连,通过对意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甚至还可以用诗意的语言、视频、画面等形式给学生创造一种意境,一种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跳跃,让诗词的语言再现课堂,从而给学生,给古诗词创造一种意境。比如《雨霖铃》一词,情景可以如此再现:

风有点凄冷,深秋的夜晚却显得更加凄凉,而我,几经沉浮的我,今天却又要远行,到遥远的南方去。长城外,古亭边,我的爱人,却为我饯行。周边,暴雨骤停,寒蝉哀鸣,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一切又显得那么凄凉。

借酒浇愁,挥泪相拥,而船夫却催我上船。声声催,声声无奈,我的爱人,你那纤手,紧紧握住我,两眼对望,如今已经热泪盈眶。痛苦呀,离别的痛苦呀,如今让我们已经难以说话,只有泪流满面,艰难告别。

南方,那遥远的南方,我心爱的人儿,如今却要告别。想想在浩淼无边的烟波里漂泊,想想在浩瀚的楚地上流浪……而这一切,却让我不禁悲涌心头,其实我不想去呀,那种淡淡的忧伤,那种忍不住的悲痛,欲去不忍,欲留不能的矛盾,随着辽阔的楚天楚地不断扩散、延伸……哎,为何自古多情总是伤感呢?在这凄凉的深秋里,端着离别的酒杯,这难道不让人更心碎吗?

今朝告别,不知今晚又在何处?莫道晓风侵人,残月昏黄?一想到这凄冷的风,悲凉的一切,那一切的一切又压上我的心头,离别的伤感再次冲击着我那颗稚嫩的心灵,悲哀呀,真是欲去不忍,欲留不能啊!

这一离去啊!不知又要在孤独、寂寞、相思中苦苦挣扎多少年?在这些忧郁的岁月里,也许会有良辰美景,花好月圆;但对于我来说,这一切不过都是镜花水月一样。你不在身边,我纵有千般浓情,又向谁诉说……

经过这层层铺垫,上阕一层写秋景,一层写送别,一层再写别后之景;而下阕第一层写离别情感,第二层写想象中凄凉景色,第三层收回,从中感叹情人天各一方,那种孤独,那种难以倾诉的复杂而又曲折回环的离别之景象,都寓于在悲冷清丽的情景之中。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进入清冷悲美的意境,从而完整、全面、深透地对诗歌进行合乎文本的再创造。

这样的策略一方面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整和连贯,学生容易进入诗歌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易于得出感悟。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学生内在去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对古诗词的品味推向更高的层次。

作者单位: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226407)

猜你喜欢

品味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品味桂峰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古诗词中的新年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