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的《庄子祠堂记》与庄子故里

2015-07-12安徽省蒙城县庄子研究所233500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
关键词:蒙城县庄周故里

李 飞 (安徽省蒙城县庄子研究所 233500)

苏轼的《庄子祠堂记》与庄子故里

李 飞 (安徽省蒙城县庄子研究所 233500)

自1999年10月至今,蒙城县先后召开了三届国际庄子学术研讨会。同时,蒙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物的修复工作,2009年底,占地51亩,投资一千万元的庄子祠堂的重建工程已全部竣工。

20年前,蒙城文物管理所在蒙城东关庄子祠堂遗址上,发现了苏轼《庄子祠堂记》残碑半块。虽然,在已出版的《苏东坡全集》里就有这篇文章,不算稀奇,但是他亲笔书写的碑文出自蒙城,就非等闲之物了,其珍贵之处有两点:

一是,苏轼的《庄子祠堂记》,是给庄周故里蒙城写的。宋熙宁九年(1076),从京都开封来了一位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的学问家秘书丞王竞担任蒙城县令。当他看到在庄子生长著书之地,千余年过去了尚未为他建立祠堂,甚为惋惜,也感到作为县令,有责任为这位先哲建立祠堂。于是动员地方乡绅集资,又拨公款,在今蒙城东北三里庄子做漆园吏的漆园城内动工兴建,宋神宗元年丰元年(1078)冬十月竣工,王竞请当代大文豪苏轼作碑记,苏轼欣然答应,于当年十月十九日写成交付王竞,于是新建的蒙城庄子祠堂前便竖起苏轼题写的这块碑。

苏轼不但文章美,而处理问题也十分周到。他感觉到了自己着笔举足轻重,为避免当代人和后世人误解,所以《庄子祠堂记》开头就点明:“庄子,蒙人也,曾为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竞始作祠,求文以为记”。苏轼认为,“庄子蒙人也”的宋代亳州之蒙城县就是庄周故里。同时指明:庄子去世一千多年了,而他的故里蒙城尚未给他建立祠堂,是蒙城县令王竞首次为他兴建的祠堂。史料表明:建庄子庙、祠的山东、河南没有一个早于蒙城的。

二是苏轼的用词含义客观存在。他没有一般写法“祠记”,而是写“祠堂记”。多了一个“堂”字,就大不相同了。我们知道,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祠堂”是指家堂,或为同族、同乡、同县共同祭祀的祖先、乡贤。这里。苏轼有意把“庄子故里”与“庄子祠堂”联系起来,让人们无可置疑认定蒙城县就是庄周故里。

自宋代以来,历代的庄子研究者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是他们不了解亦未探讨“王竞始作庄子祠,求文以为记”的背景,不知道王竞是蒙城县令,不知道是王竞在蒙城任上请苏轼写的这篇文章,以至有些研究者误认为苏轼是给河南某县写的,庄子故里在河南,其实非也。

苏轼博学,不仅是大文学家,也是一位考据家。他为蒙城的庄子祠堂写记,只不过反映了客观事实。比如这里有祖辈相传的庄子宅;庄子故居南十里便是濮水,《庄子·秋水篇》“庄子钓于濮水”,即此;濮水边有庄子钓鱼台,是庄子喻龟辞相之地;嵇康好老庄,仰慕庄子,读书抚琴于距庄子故宅仅一百多米的嵇山上;五代道家中兴人物陈传,曾隐居庄子垂钓之濮水边等等。这些基本的知识,苏轼自然知道,而且他还有更多的依据。苏轼也是位仰庄者,他的文章清新自然,行云流水似的笔法,就是从《庄子》顺应自然里获得的,因此他比常人更关心庄子的故里。

蒙城算是幸运,早在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从京师来了一位诗人与梅尧臣齐名,甚为欧阳修所器重的苏舜钦大学士作蒙城县令。他敬重庄子,立志以前贤庄子为楷模,做一个一尘不染、正直的清官,同时在民间倡导庄子希求的淳朴、善良、友爱和助人为乐之风。因此他在县衙后堂立匾曰:“清燕堂”并写诗记事。其后宋神宗即位,宰相王安石来蒙城观风问俗,深有感触,写下了《蒙城清燕堂》诗:

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比堂中

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後世风

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

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

从此,“清燕堂”便成了蒙城县衙大堂的名字,旨在希望蒙城县的官民一代接一代的弘扬庄子淳朴善良、助人为乐之风,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两位学问大家一致认定庄周故里是蒙城,尤其是王安石,盛赞蒙城“民有庄周后世风”。要知道,王安石当时身为宰相,又号称稽古,不会随便表态,更不会随意判定古代名人故里。

自秦汉至唐,只有一个刘向在他的著作《别录》里提出庄子“宋之蒙人也”。但他并未说明宋之“蒙”是指河南商丘东北的“蒙”,亦未说明公元前445年蒙城属过宋而之后蒙城已成为楚地“蒙县”之“蒙”。到了宋代,从当政宰相王安石,文学家苏东坡、苏舜钦等,到众多学者,直到曾精心探研过庄周故里的大学问家朱熹,都肯定庄子古为楚国之蒙,今为亳州之蒙城县人。

庄子是楚人,其故里在今安徽蒙城县,直到明正德(1506-1521)年间以前,基本上没有异议。但到了明嘉靖(1522-1566)年间,有一位浅儒名叫陆应阳,在他作的《广舆记》里,粗暴而武断的提出庄周故里在河南省归德(即今商丘)东北小蒙城之说。正是由于他缺乏对历史地理知识的了解,心怀偏见的谬误之言,被当时急需教材的一些社学(相当后来的中小学)所采用,传布甚广。由此引起了当时的蒙城知县、进士出身的李时芳和全县民众的极大愤慨。李知县一方面主持新修蒙城庄子祠堂,开辟纪念景物,一方面在其亲撰碑文《新修庄子祠祀》里,同陆应阳摆事实,讲道理,据理力争,严厉的批驳了陆应阳的荒唐谬论。他把陆应阳比作一个小偷“乐窃者”,是个“颠狂谬妄、曲学媚世”者,一派胡言的神经错乱者。“夫人情皆喜议先生,又乐窃先生。议先生者,欲索先生之瘢,窃先生者欲借先生之荣。议者固不足辩,而窃者既多。”他又说:你陆应阳算什么,你的才学比得上掌管全国典籍的蒙城知县王竞吗?比得上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苏东坡吗?不能!可偏偏就有些人相信他的话,真是令人可悲。他愤怒地说:“东坡之记,荆公之诗皆历历可考,若此蒙非古蒙,二公何异口同声称先生之故里为蒙城哉!唯世不信东坡、介甫于元丰之际,乃信陆应阳于今日颠狂谬妄、曲学媚世之口,当亦先生所不受。”他在这篇《记》的最后大声疾呼:庄子是蒙城县人,蒙城当代人和后世人要理直气壮坚信为真,千万不要被“乐窃者”蒙蔽,更不要让江湖骗子“鼓箧者所窃。”

庄周故里在蒙城,不仅蒙城人坚定不移,历代众多学者也一直实事求是地把庄子认定为安徽蒙城县人。比如明巡按刘敬之的《过蒙城漆园怀古》、巡按郭公周的《过蒙城吊庄子》诗等等,都不相信庄周故里河南商丘东北说。清康熙五年(1666),全国印行的《三字经训诂》的作者、著名学者王相,就在《三字经训诂》“文中子,及老庄”文下注释说:“庄子名周,字子休,楚蒙城人,为漆园令,作《南华经》。”

本文依据:《苏东坡全集》、明清《蒙城县志》《安徽通志》《苏舜饮文集》《蒙城名人史迹》《庄子研究》《沧波珠影》与《王文正公文集》等。

猜你喜欢

蒙城县庄周故里
围观庄周
庄周梦碟
相如故里在蓬安獻疑
故里山西
探访林语堂故里
商故里大酒店
蒙城县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的主要做法及建议
蒙城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试验效果及启示
2014年蒙城县花生品种展示试验
蒙城县玉米品种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