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颤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015-07-12四川文化艺术学院621000

大众文艺 2015年6期
关键词:颤音嗓音唱法

柳 霞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621000)

歌唱颤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柳 霞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621000)

本文分析了当前歌唱颤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

颤吟;歌唱颤吟;颤音;自然颤音;平直音

如果把弓弦乐器演奏中的揉弦称之为“颤音”,可能会贻笑大方;但将声乐表演中的歌唱颤吟(Vibrato,下同)称之为“歌唱颤音”或“嗓音颤音”,却习为常。其实,弦乐里的揉弦就是颤吟之一种,与声乐里的歌唱颤吟相比较,二者在声音形态和装饰效果等方面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但颤吟(Vibrato)与颤音(trill或tr.)二者相比较,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颤吟的每次音高波动(跳动、搏动、颤动)都是渐变的、可小于半音,乐谱上无标记、乐理书不论述;而颤音的每次音高波动都是突变的、不小于半音,乐谱上有标记、乐理书要论述。若以时间变化为横坐标、以音高变化为纵坐标,则显示颤吟的波形是类正弦波的园弧曲线,而颤音的波形是类方波的直角折线,一目了然。

诚然,国内有些音乐出版物曾将“颤音”一词,作为Vibrato和trill共通的中文译名。但用同一名词或术语指代不同的音乐事象,造成混乱是难免的。在某音乐学院的毕业论文开题评审会上,《论歌唱颤吟》一题被大多数教授一致决议“枪毙”,理由就是“教了几十年声乐,从来没听说过什么‘歌唱颤吟’!”其实他们及其弟子们,每一课都在用歌唱颤吟来美化自己的歌声,只不过长期以来在不经意间,被习惯性地称作“颤音”罢了。

问题是:如果把歌唱颤吟称之为“颤音”的话,那么,在声乐谱上明确标记tr. 的(多见于西洋歌剧或音乐会咏叹调和艺术歌曲),又该如何称呼呢?

在相关论文或声乐教学中,专业术语和名词还是以准确、规范和统一为好。大陆近三十年来出版的一些音乐辞书,如上海音乐出版社《外国音乐辞典》1、人民音乐出版社《牛津简明音乐词典》2和《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3等,均已将Vibrato译作了“颤吟”,并加以较详细的解释,而将Trill译作 “颤音”,以免混淆。

我国传统音乐术语中,“颤指”即弓弦和笛箫类乐器的颤音(tr.);“吟猱”即琴筝等乐器的颤吟(Vibrato);戏曲唱腔中的“擞音”是一种波动密度、幅度和力度都富于变化的歌唱颤吟;民歌中的颤吟更为丰富多彩并各具特色,如羌族多声部歌手把自己的歌唱颤吟叫做“sai”,他们的汉译为“抖”,是一种音高、音量波动幅度极大且二声部同步的歌唱颤吟。

当前有的论者,写的是“颤音”,其实论述的就是(或部分是) Vibrato(颤吟)。还有用“自然颤音”一词来指代Vibrato,而把tr.叫做“人工颤音”以示区别。此说如指颤吟“因具有自然均匀特点故名”,当无可厚非;但指颤吟是一种“自然现象”4则有待商榷,因为“自然颤音”也是由人的音乐行为生成的,而人体器官控制产生的歌唱颤吟,当然不属“自然现象”范畴。再者,此说也无形中支持了歌唱颤吟不可教、不必学、唱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无师自通等观点。

此外,还有“非助音型颤音”“泛音式颤音”“特殊颤音”“微颤”“抖颤” 等各种称谓。笔者认为:与其在“颤音”一词前面加上五花八门的各种定语,来区别此“颤音”(Vibrato)与彼颤音的不同,还不如直接用“颤吟”一词来得既明确又简洁。

“名不正则言不顺”,名词术语的错位也许正是相关概念模糊的反映。如排比式地并列引用李重光、缪天瑞、冯葆富、西肖尔等人的著作,来求证所谓“颤音”的定义和概念,便是一例。虽然作者也感到“乐理教材中,颤音的定义又与声乐中的概念有所差异”5,但可惜并未进一步追究其本质。当然,产生“差异”感是正确的和必然的,因为事实上李、缪二位所论述的,与冯、西(或林俊卿6)等人所论述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对象,他们之间也不存在所谓的“争议”:前者说的是颤音(tr.),而后者说的是被称为(或被译为)“颤音”的歌唱颤吟。

问题在于:在学术研究中,能否将所有“颤动的乐音”都称之为“颤音”?

有的论文以“颤音唱法”入题,实际上既未涉及颤音(tr.),也未把颤吟 (Vibrato)作为研究对象,只是将其命名为“非助音型”7颤音一笔带过。而作为重点论述对象的所谓“颤音唱法”,其实就是被分为上、下、强、弱、快、慢、清晰、模糊的波音(或五声调式中的波音)、滑音等等。这些与颤音或颤吟都不同类的装饰唱法,在音乐界早已形成共识并有固定的名称和标记符号,若以其文中也己提到的“润腔法”统称之,是否会比以“颤音唱法”冠名来得名正言顺呢?

对歌唱颤吟的研究是否也应涉及与之相对的平直音?这里当然不包括尚未掌握颤吟唱法的初学者的练唱,也不包括歌手对自身音区以上的极限高音的试唱。平直音是颤吟音的常用对比材料,“零颤吟”理当成为歌唱颤吟研究的重要补充内容,但当前却有被忽视、甚至被不加区别地贬低或否定的意向。如“缺乏力度”,“永远无法以足够的力量去获得嗓音的共鸣。”“音质是散的、虚弱的,而且气息的压力也是不足的,不能把音的微妙之处表现出来。”8等等。

实际上很多优秀的专业歌手,在平直音的选用及其与颤吟音的配合方面,可谓匠心独运,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例如范竟马演唱的《阳关三叠》,大部分都采用平直音咏叹,仍不失集中、丰满与共鸣,还更显典雅质朴、情真意切。又如巴托丽演绎的许多非古典、非美声风格的作品,也大量选用了平直音唱法。再如吴碧霞的《山鬼》等作品和彭丽媛演唱的许多歌曲,稍长的音都采用了先平后吟的唱法,正是这种变化丰富的艺术处理,才把歌曲的感人之韵和嗓音的微妙之美表现出来。还有,从前辈何纪光的《洞庭鱼米乡》,到新人李琼的《山路十八弯》(早期版本) ,都将平直音与颤吟音巧妙结合,创造了典型的地域、民族和个人风格。

民间歌手在这方面更有五光十色的独特创意。如羌族民歌中有一类名叫“yem”的男声二重唱酒歌,仅仅在其调式的主音上使用颤吟,而其它音级均使用平直音演唱,独树一帜,耐人寻味。

看来平直音的用与不用和如何用,更多取决于地域、民族、流派和个人的艺术风格以及作品的文化背景。颤吟润饰的嗓音是美的,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平直嗓音何尝不是另一种美?

注释:

1.《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822,792.

2.《牛津简明音乐词典》.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1029,1005.

3.《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247,239.

4.谢瑾,徐希茅.《关于民族声乐作品中颤音唱法的思考》.《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4:28-29.

5.同[4] p28.

6.卢静.《论“颤音”在歌唱中的独特运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115.

7.同[4] p28.

8.于善英,池万刚.《歌声中“颤音”和“嗓音共振峰”相互关系的声学研究》.《黄钟》,2005(4):49 .

柳霞,女,文学硕士,现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声乐教师。

猜你喜欢

颤音嗓音唱法
孤岛自鸣:流连与放逐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颤音问题研究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基于长笛演奏与教学中的颤音研究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双簧管演奏中的颤音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惊蛰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黄绮珊:我的嗓音为什么是这样?
“世界嗓音日”——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