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身份的诉求与建构:《白牙》的后殖民视角解读

2015-07-12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650500

名作欣赏 2015年36期
关键词:艾丽族裔白人

⊙陈 燕[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昆明 650500]

⊙尹 青[昭通学院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文坛新秀查蒂·史密斯以反映多元文化和移民生活为创作主题,她的处女作《白牙》以“二战”后英国的多元文化社会为背景,以英国伦敦西北部威尔斯顿的两个家庭的生活故事为主线,反映当代英国新移民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本文应用后殖民理论分析三代移民在面对本民族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时的不同选择,探讨在后殖民语境下非白人族裔的文化身份的构建途径。

一、抗拒与寻根 第一代移民的代表人物萨马德受过良好的教育,但身为移民,他只能在饭店里当侍者维持生计。移居英国后,萨马德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移民所遭受的歧视和打击:种族主义者频繁打劫阿拉伯商人;巴基斯坦移民想开安全公司,却因没有人雇佣“黑人”保镖而被迫关门;部分英国白人把牙齿的洁白度夸大为鉴别有色人种的决定性因素,有些甚至将有色人种统统归为黑人。与婚外情人珀交往中产生的文化冲突更加深了萨马德的痛苦,孟加拉国移民没有刷牙的习惯,而珀竟然把牙刷作为礼物送给萨马德。“牙刷”在这里成为文化差异的象征“,牙刷”事件使萨马德更深刻地认识到,所谓的文化融合仅仅意味着英国白人文化对其他弱势文化的单向同化。萨马德离开多难的祖国,在异国他乡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文化身份,但他无法将孟加拉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根基从心里彻底抹除,并且由于种族歧视和祖国曾被殖民统治的历史使他很难与宗主国的文化真正融合。萨马德抗拒西方文化同化的方法是试图在本民族的历史记忆里寻求慰藉。萨马德的祖父曼格尔·潘德于1857年打响了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萨马德憧憬通过寻根来摆脱文化身份危机。

通常情况下,当移民对寄居国的种族主义和它的不公正行为深感不满后,他们通常会回眸家园,因为他们对故国的情感会帮助他们治疗在居住国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所受的心灵创伤,离散族裔期盼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回归家园。为了不让下一代再遭受种族歧视,萨马德决定将比较聪明的马吉德送回故乡接受伊斯兰文化的熏陶,让其继承民族文化的光荣传统,因为“对于萨马德来说……传统就是文化,文化导向根基,而这些都是好的,是毫无瑕疵的原则”①。萨马德没有意识到,由于长期远离了原初的居住地和文化氛围,他对孟加拉伊斯兰教的发展情况缺乏全面的认识。对白人文化的本能排斥,以及对家园的眷恋,使离散族裔将民族文化神圣化,忽视了文化的历史性和演变性。拉达克里希南警告我们要注意在离散叙事中的那些未加甄别的怀旧之情,因为“这种不加甄别的回眸,可能会忽视故国的现实情况。我们可能会产生对一个理想化家园的记忆,而这个家园同当前历史毫无关系;我们还可能去假设,自从离乡之后,那里一切如故”②。对于萨义德来说,故乡属于爱德华·萨义德曾经说过的“想象的地理和历史”,它有助于“精神通过把附近和遥远地区之间的差异加以戏剧化而强化对自身的感觉”③。拉达克里希南认为“:离散者渴望得知自己同故国的亲密关系,但是这种渴望不应该转化为对起源的超历史的、神秘主义的追寻……离散中的隔绝感会是痛苦的,但是起源政治不能成为治疗的良方。”④

第二代移民出生在英国“,顺理成章”地成为英国公民,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肤色、家庭背景和其种族特征或未被同化的痕迹,他们被烙上了异类的标志。以萨马德的儿子马吉德和米拉特为代表的第二代移民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肤色给他们带来的歧视。米拉特渴望成为像祖先潘德一样的民族英雄,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民族身份。对于自己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而是通过阅读和学习得来的二手经历,其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缺失就不言而喻了。第二代移民所认知的祖籍国的文化往往是不完整的,是由很多碎片化的细节组成的,其中不乏盲点。米拉特企图通过将祖籍国神话化或戏剧化来寻找归属感和民族身份认同感,然而,他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追求民族本质主义的误区。民族本质主义假定一个民族具有某种恒定不变的本质。但是事实上,任何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都是一种持续的建构。米拉特追求纯粹的、静止的民族文化认同,这是不符合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因此他以追寻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方式建构单一的文化身份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全盘英化 作为外表明显不同于白人移民的少数族裔群体,第二代移民依然被看成是“永久的外国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融入英国社会及其主体政治。即使他们接受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他们依然被看成“模范少数族裔”,还是不能享有本国人所享有的种种权利。由于在种族歧视的氛围中成长,马吉德从小就十分羡慕白人孩子,并为自己生来就是一个穆斯林感到懊恼不已。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英语人名马克;为了免遭白人同学的嘲笑,他称母亲“妈妈”,而不是孟加拉语“阿妈”。被送回孟加拉后,马吉德不但没有像父亲萨马德所希望的那样接受穆斯林教育,忠诚于故国的文化传统,反而完全认同和接受西方的文化观念。他不但拒绝学习伊斯兰宗教律法,反而刻苦钻研英国法律,立志当一个“比英国人还英国人”的人。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在英国白人眼里,他只是“一个有瑕疵的仿制品,虽然英国化了,却不是英国人”⑤。

三、混杂身份的建构 霍米·巴巴把“混杂”定义为不同种族、族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相互混合的过程,后来他把混杂性的应用范围从前殖民地扩展到身居宗主国中心的流散群体或移民社群。英国白人的种族优越感深深地根植于英国霸权文化和思想意识之中,他们对新移民的歧视一直没有消除,许多英国白人认为混血儿是道德堕落、人性退化的产物。这种偏见使阿吉和克拉拉的女儿艾丽从小饱受白人孩子的歧视和嘲笑。艾丽十分厌恶自己的混血身份,她拉直自己那暴露牙买加血统的卷发,想以此迎合英国白人的审美标准。艾丽对英国白人所谓的“高雅脱俗”的言谈举止羡慕不已,一心想模仿他们的言行。然而,在与马克斯一家频繁接触之后,艾丽十分反感英国白人中产阶级生活中的虚伪和无聊,逐渐失去了追求“英国化”的热情。尤其是回到牙买加后,故国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故乡的魅力使她对自己的民族有了全新的认识,她开始认真思考文化身份的问题。艾丽认识到,马吉德希望通过模拟西方文化的方式融入西方社会和米拉特机械地追寻民族文化传统的模式都是行不通的,也许在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对多样性的善意接受”⑥的模式才是移民的出路。小说接近尾声时,艾丽怀孕了,她腹中的孩子不知其父亲是马吉德还是米拉特,成为混杂身份的象征。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种族歧视将逐渐失去其赖以存在的土壤,离散族裔将在保持多样性、异质性和杂交性等文化身份特点的前提下,参与到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中去。“在幻想中,艾丽看见了一个时代,一个离现在并不遥远的时代,到那时,根源将显得无关紧要,因为你无法在乎它,不必在乎它,因为根延伸得太远,太交错盘杂,也埋得太深了。她期待这样的时代。”

四、结语 作为一个出生于英国的牙买加黑人移民后裔,史密斯的文学创作主要反映生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非白人移民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身份诉求问题。《白牙》反映了在多元文化时代,少数族裔建构文化身份的艰难历程,史密斯为如何妥善处理种族关系和少数族裔如何构建民族身份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正如英国文化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所指出的那样,身份既是一种“存在”也是一种“变化”……文化身份同任何历史性的事物一样,经历着不断的变革。⑦固定不变的、单一的文化身份是不存在的,文化身份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白牙》的故事映射出后殖民理论的主旨:在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下,构建混杂身份是应对身份危机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混杂的文化身份概念将使得人们能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主义的时代,“在本土与西方、现代与传统、民族性与世界性、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等之间进行灵活的选择与穿越”⑧。

① [英]查蒂·史密斯:《白牙》,周丹译,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61页。

②④ 徐颖果:《离散族裔文学批评读本——理论研究与文本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页,第211页。

③⑦ [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罗刚、刘象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页,第211页。

⑤ Bhabha,Homi.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Routledge,1994:85.

⑥ [英]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叶兴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⑧ 陶东风:《文化本真性的幻觉与迷误——中国后殖民批评之我见》,《文艺报》1999年3月11日,第11页。

猜你喜欢

艾丽族裔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大兴路径”
打扰一下,雷电先生!
族裔性的空间建构:《拉罗斯》的叙事策略
小狗究竟跑了多少米?
美国白人内部“三六九等”的鄙视链(观察家)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21世纪美国族裔文学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