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水浒传》中王伦的悲剧

2015-07-12张美琪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名作欣赏 2015年36期
关键词:晁盖领导权林冲

⊙张美琪[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

作 者:张美琪,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思想光辉影响深远。其内容是讲述北宋时期政治黑暗,以宋江为首的各路英雄聚义梁山泊展开的一场起义,最后以招安结束。其中描写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更是各具特色,“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等等众多形象色彩鲜明,然而在众多英雄的光辉笼罩下我们往往忽略了不少极具特色的小人物,这其中就包括“白衣秀士”王伦。他的出场时间较短,篇幅也不长,最后死在林冲的刀下。王伦的死虽然看上去是偶然实际上却是一种必然。下面本文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王伦的悲剧。

一、主观原因

王伦悲剧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他性格中的弱点:他的自卑、他的嫉贤妒能以及他的胆小,正是这些把他一步步推向毁灭。

自卑:王伦在《水浒传》中的性格刻画可谓是饱满而多重的。在第十一回里借柴进的口描述梁山泊时说:“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为头的唤做白衣秀士王伦……那三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小喽罗,打家劫舍;多有做下弥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里躲灾避难,他都收留在彼。”①这句话从侧面道出了王伦在一开始领导梁山泊的时候是打算招贤纳士,愿意收留有弥天大罪的人的,但是当他遇见柴进举荐来的林冲的时候却因为他性格中的自卑而不愿接纳林冲,他一直对自己是个不及第的秀才耿耿于怀,又想自己没有十分本事,怕林冲这样一个武功高强的京师禁军教头“占强”,所以想要拿“争奈小寨粮食缺少”恐怕误了林冲这样的借口来搪塞了之,后碍于杜迁、朱贵的劝说才不得不以入伙需拿“投名状”来刁难他,意欲让林冲知难而退。林冲无奈只能下山取路过梁山泊的人的人头,遇见了杨志,王伦见杨志是一个有本事的英雄便想着让杨志留下来牵制林冲,但此时的杨志没有同意加入,王伦只好让林冲留下来坐了第四把交椅。类似的场景在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等人上山投靠他时又历史重演,但这次他就没有那么幸运,最终被林冲割下了首级,落得如此悲惨下场,实属悲哀。

嫉贤妒能:自卑的直接表现就是嫉贤妒能。王伦给林冲三天时间下山取过路的人头入伙,在等了两天之后林冲依然没有完成任务,此时的王伦见到林冲,心中已经有了几分把握料定林冲不能入伙,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字尽显王伦当时的心情——“笑”,这一笑就暴露了他嫉贤妒能的小人心境,他的心已经放下了一半,还剩下最后一天。如果林冲还不能取一人头那只能投别处去,那么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扫除了这块绊脚石。但是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杨志出现后他的种种做法,一步步把本是来诚心投靠他的林冲逼成了最后火并自己的敌人。梁山泊在这个用人之际本应该纳贤任能来逐渐充实自己,扩充实力,但凡王伦能有容人之量,他也不会有这样的下场。

胆小:王伦的性格弱点还有一点就是胆小怕事。他虽说是占山为王,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却不敢真正地和朝廷作对,在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之后投奔王伦,并向他诉说了事情的原委时,王伦的表现是“骇然了半晌”连话都不得说了,可见他当时的紧张与害怕,生怕因晁盖等人惊动官府自己受到牵连,破坏了他的享乐大计。如此看来,王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对宋朝统治,在第十五回中,阮氏兄弟就曾说过,“如今泊子里,新有一伙强人占了,不容打鱼”②,可见梁山泊与周围渔民的关系,如果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就应该团结人民群众,而不是倚强凌弱。

王伦的个人能力我们已经大概了解,水泊梁山在初期的时候王伦还是可以领导的,但是想要梁山发展王伦是断无这种领导能力的。如果王伦在这个时候顾全大局退位让贤,他还是可以继续呆在梁山或许还会受到极好的待遇。“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审时度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在这乱世中保得周全。

二、客观原因

1.时代原因

北宋时期,政治黑暗,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像王伦一样占山为王的数不胜数,《水浒传》里就写了不少,如二龙山、白虎山、牛头山、少华山等等,但是这种反对统治者的形式是有弊病的,虽然有反抗精神、有革命意识,但是农民阶级自身是具有局限性的,他们不能认清社会的基本矛盾,往往在反抗初期热情高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冷却就开始纵情享乐,最终几乎都会被统治者消灭。但是这一情况在开始反抗统治者的初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说没有他们实践的经验教训,也就没有后来成功的起义。而王伦正是处于这样一种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的大环境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着自己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这也就导致了王伦的悲剧。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表面看杀王伦的是林冲,其实并不是,真正杀了王伦的其实是这北宋乱世,就算这次林冲不杀他,以后也会有人因为他“是个落第腐儒,胸中又没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③而杀了他,这一幕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的。

2.利益集团的冲突

王伦悲剧的另一个客观原因就是以晁盖为代表的外来集团和以王伦为代表的梁山集团之间的较量,晁盖七人其实就是一个利益集团,他们在洗劫生辰纲之后无处藏身最终来到梁山,如果梁山收留他们还好,如若不然,那么这两个集团之间就会产生矛盾。晁盖集团出来之时吴用就已经看出王伦不会收留他们,他更看出林冲这位京师禁军教头早有顾眄之心,那么他自然顺水推舟地用计策让林冲心中对王伦的怒火再次点燃,吴用越是说怕坏了林冲与王伦的兄弟感情,如若不留便投奔他处,林冲就越会站在他们这一阵营,而最终晁盖集团就会借林冲之手杀了王伦,最终获得梁山领导权。可以说,这两个集团的冲突,集中表现就是梁山的领导权。对于王伦来说,梁山领导权本就可有可无,作为一个胸无大志的落第秀才,他需要的可能更多的是可以享乐的地位,而不一定是高高在上的绝对领导权。而对于晁盖集团来说,江湖逃难、后有追兵、有家难归,梁山泊可以说是他们走投无路之际唯一的安身立命之所,在王伦不愿接纳他们的时候,梁山泊以及梁山领导权必须是属于他们的。

3.强者为王的江湖规则

强者为王、弱肉强食历来都是在江湖中生存的默认规则,王伦虽然并没有想加害谁,在林冲、晁盖等人投奔之初都热情相待,赠与他们盘缠委婉地拒绝他们,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在江湖中人眼里是不仁义的,也就是说是违反江湖道义的,而且在他们眼里王伦就是弱者,胆小怕事、嫉贤妒能,他们在王伦身上看不到一点作为领导者应有的素质,那么此时作为强者的他们理所当然地就会站出来,为了道义打败弱者,而后也就有了火并王伦这一幕。但是我们仔细分析,王伦就真的该死吗?虽然梁山泊和周边渔民相处不愉快,无非都是“小打小闹”,毕竟还没有像蒋门神那般穷凶极恶。他的自卑、他的嫉贤妒能、他的胆小怕事、他的目光短浅都罪不至死,但最终他还是被杀的原因就跟这弱肉强食的江湖规则脱不了关系了!

4.情节发展需要

王伦之死,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水浒传》写到这里林冲、晁盖等人纷纷落草,投奔梁山,为了引出后面宋江等人的梁山聚义,故事情节只能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王伦拒绝晁盖等人入伙,最后被林冲火并,晁盖掌握梁山领导权;另一个是王伦接受晁盖等人的入伙申请,开门接纳英雄,但是以王伦的性格即便做出了这种抉择,他的第一把交椅也不会坐的安稳,时刻担心没有十分本事的自己被林冲晁盖等人夺去领导权,落第书生的本性最终还是会把他逼入绝境,他还是躲不过一死。

三、结语

王伦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就拿选择了梁山泊这个易守难攻的绝佳的地理位置来看,他还是有一定的远见的,他白手起家,渐渐地壮大为七八百人的队伍,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得很牢固,各处有关卡、暗哨,行迹不易暴露,队伍旗号整齐,号令分明,加强山寨周围的设防,在山寨对面设客栈,打听过往商人,接待四方好汉;山寨里面设有三座大关;水泊里又是战舰往来,深藏不露,真是个“陷人去处”。正是这样齐全的设置才让官府的人不太敢接近,当初何涛领着官兵在追捕晁盖等人时在水泊一带遭到阮氏兄弟的伏击,伤亡惨重,最后何涛也被“捆做粽子也似”割下了两个耳朵,放上岸去④,可想而知官兵也拿梁山泊没办法。王伦在建设梁山上还是有一定贡献的,但相较于宋江他没有容人之量,不能选贤任能,不能笼络民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宋江可以让梁山众多好汉一心追随的原因。而这,正是王伦的悲剧。

①②③④ 施耐庵、罗贯中著,陈家琪、曹水阁评校:《水浒传》,三晋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73页,第98页,第131页,第128页。

[1]黄森林.浅析《水浒传》中王伦的人物形象[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10).

[2]何心.水浒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晁盖领导权林冲
智海急流
《水浒传》中晁盖之死新探
晁盖:误闯梁山的孩童
晁盖:误闯梁山的孩童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述要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析
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演说辞》中“领导权问题”矛盾论述出现的原因
林冲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