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卡夫卡《城堡》中的叙述主体分化

2015-07-12姜凯丽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名作欣赏 2015年36期
关键词:卡夫卡叙述者城堡

⊙姜凯丽[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作 者:姜凯丽,天津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学与文化。

引言犹太血统作家弗兰兹·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欧洲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城堡》是卡夫卡最为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问世至今已有近90年,对于小说的研究从未停滞,但小说的主旨、表达情感仍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走进卡夫卡和其作品的那把钥匙究竟在哪里?无数读者、学者一遍遍寻找答案,却始终没有揭开谜底。或许就像著名学者曾艳兵教授所说“,在我们了解和熟悉了所有相关的阐释后,或许会恍然大悟:原来进入城堡根本不需要钥匙,并且,这里原本就不存在钥匙。‘城堡’或许就是一个没有谜底的谜语”①。所以相比起寻找钥匙,创造出无数答案的谜面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城堡》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是由叙述主体的分化造成的。在小说中,叙述主体同时分化成为叙述者和主人公,多重叙述下促成整个故事的扑朔迷离,从而达成了“城堡”的遥不可及和谜题的始无正解。

一、叙述主体概念叙述主体,又称隐身作者,是通过文本重构的作者的第二自我、面具或假面,是站在场景的背后,对文本构思及文本所遵循的价值观和文化规范负责的隐含作者形象。②一部作品虽然由作者写成,但是真实的作者和作品中体现出的作者并不等同,甚至存在反差。因此,存在于真实世界的作者不等于故事的叙述主体,更不等于叙述者。简单来说,隐身作者和真实作者的区别是“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人(以特定的立场来写作的人)和处于日常生活中的这个人(可设计此人的整个生平)的区分”③。所以,对作品进行解读时,有必要将作者与隐身作者进行区分。

当作者进行创作时,即当叙述主体发挥作用时,他能够安排整个故事的架构与处置情节。为了叙述一个故事,叙述主体常常进行分化,或借用某个人物之口进行回忆,或通过旁观者进行讲述。在《城堡》这部作品中,叙述主体虽然采取上帝式的全知角度,但是叙述主体同时分化为叙述者和主人公,使得小说中有大量声音在同时说话,导致读者始终获得片面、破碎的信息,让整个故事变得“无理”,由此让小说的氛围大于情节,让读者阅读后只留下感觉——绝望和叹息。

二、叙述者的发声叙述者,是文本中所刻画的那个讲述者。每一叙述中至少有一个叙述者,与他或她向其讲述的受叙者处于相同的故事层面。当然,在某一特定的叙述中,也可能有数个不同的叙述者,每一个叙述者轮流向不同或相同的受叙者讲述。④

叙述者并不等同于叙述主体,叙述主体“没有声音,没有直接进行交流的工具”⑤,它对情境与事件的选择、布局、组合等负责,却只能借助叙述者详述情境与事件。同时叙述者在某些情境下并不等同于人物,因为在一些作品中叙述者的智力和能力常常可以超越叙述文中的人物,此时两者便不相匹配。

《城堡》虽然采用“内聚焦”结构,即土地测量员K的意识活动作为透视点来表现故事,但却同时存在一个叙述者,这个叙述者没有实体,隐藏在文中几乎不为人所知,我们仅能透过蛛丝马迹来发现这位叙述者。全文开头精确地指出了村子和城堡的状况,指出了K到达村子。但是当K进入酒店与酒店老板交谈时却说“:我迷路摸到哪个村子来了?这儿有一座城堡?”⑥所以作为人物的K并不知道自己的明确定位,更不知道城堡的存在。这与先前对城堡的明确定位形成一个悖论。由此可以看出,对城堡的描述已经超出了K这个人物的所知界限,在文中存在另一个第三人称叙述者,且这个叙述者担当着全知全能的角色。这个角色是《城堡》真正的叙述者,直接控制并监视叙事文本中各个场景的变化和人物的行动。所以,《城堡》虽然根据K的意识进行观察,其叙述者却是“故事外叙述者”,是负责引出叙述行为的框架叙述者。这个叙述者大多数情况从K的角度出发进行叙述,例如故事发展到第八章再次描述城堡时,便根据K的感受描述城堡“一如既往静卧不动”,这个印象是城堡留给K的,而K“向那边看得越久,他就越看不清楚,一切就更深地沉入暮色之中”⑦。城堡的不可捉摸性透过叙述者笔下的K的意识表现出来,形成了嵌套叙述。另一方面,这个叙述者又会对K的心理进行猜测、评价。当K等待克拉姆时,一位老爷出现却并非是克拉姆,叙述者说道“:唯一令人安慰的似乎就是,来者不是克拉姆,或者正是这一点恰恰令人感到遗憾?”⑧叙述者充分地发挥了他的评论干预,一个反问更显示了不可捉摸性。可以说,创作主体非常聪明地创造出一个非人物的叙述者,而在这位叙述者下又采用内聚焦结构,使叙述者既表明K的所思所想却又跳脱于K,从而形成矛盾之一。同时,叙述者虽然知道K的所思所想,即为全知全能型上帝视角,但对于K意识以外的内容,叙述者又仿佛什么都不确定,甚至常常对K的感受也呈现模糊和猜测,此为矛盾之二。在双重矛盾之下,《城堡》的不可捉摸性便展示了出来。

三、人物的发声在没有姓名、没有实体的叙述者的叙述下,K一步步追寻着城堡。在试图接近城堡的过程中,K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与K进行大量的交谈,在交谈中城堡的轮廓渐现。事实上,当K与人物进行对话、交谈时,叙述者便退居幕后隐身了,使得小说构成另一套叙述模式,由人物进行发声。

粗浅进行统计,这本《城堡》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根据1993年马尔科尔姆·帕斯莱伊编纂的《卡夫卡文集》校勘版出版的,正文共304页。其中,奥尔嘉向K讲述他们家遭遇的对话便占据了58页,为全书的19%。近乎五分之一的对话给奥尔嘉充分的时间来叙述他们家与城堡的联系,叙述他们眼中的城堡。除此以外,村长、酒店老板娘、教师、弗丽达、佩碧、比尔格……一个个人物纷纷登场,甚至可以说,正是K与各类人物的对话构成了这部小说。

卡夫卡让叙述者退居幕后,通过大量人物的发声使得城堡渐次清晰,让读者了解到更多关于城堡的信息,但也正是这些人物的登场,促成了城堡的不可捉摸性。整部小说中,卡夫卡没有正面对城堡进行过描述,关于城堡的信息,读者都是通过与这些人物交谈获得的。

当人物成为叙述者,其可靠性便值得深思。笔者认为,当奥尔嘉登场进行大段叙述时,便透露出叙述并不可靠这一信息。首先,这些人物住在村子里,而村子被城堡掌管,所以这些人物与城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并不属于城堡内部。正如巴纳巴斯虽然担任克拉姆的信差,由始至终却没有见过克拉姆。村子里的人辨认官员的方式甚至只是通过服饰,通过一些外在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在村子里,城堡和城堡里的人都是符号化的,村子里的人虽然和城堡中的人有联系,或是官员的情妇、或是官员的信差,但这些人都从未真正进入过城堡,也不了解城堡的全部,所以这些人物发声时,K以及读者进行了解的是这些不属于城堡的人口中的城堡,这种悖论延长了K和读者与城堡之间的距离。其次,这些人物本身具有其局限性,他们作为小说人物具有一定的限制——只知道自己该知道的事情,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去揣测事实。这些人物虽然与城堡有联系,但这样的联系是十分薄弱的。正如奥尔嘉一家的悲剧,虽说是以撕了官员的信为始,但真正的悲剧却是村子里的人对他们态度的改变,是他们自己的惶惶不安。可以说,城堡始终站在一个至高点上。对于城堡,这些人们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摸索着进行猜测和怀疑,或抱着敬仰的态度全听全信。他们以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城堡进行解读,但他们口中的城堡是否就是城堡的真实状态,这不得而知。最后,全文有非常多的人物进行发声,他们或从不同侧面讲述不同时间的事情,或从不同角度解读同一段时间的事情,这便造成了多重人物发声。多重人物发声使得每个人的目的都显得模糊,例如弗丽达为何会和K在一起,是如她自己所说按照心意行事还是如奥尔嘉和佩碧所怀疑的那样?事实在叙述中变得不可靠,成为“不可靠叙述”。而作为全文中唯一全知全能、也是唯一可靠叙述的叙述者,却又对这些事情不进行任何评价,导致已知事实不断被推翻,最终城堡在这些对话叙述中渐次模糊。

事实上,卡夫卡用大量对话构成这部小说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营造城堡的神秘性。K始终站在城堡的边缘,没有真正接触或进入城堡。他与村子里的人产生联系,而这些人最后都被证明从未进入城堡,甚至他们与城堡的联系可能也只是一些机缘巧合下创造的。城堡从始至终都蒙着面纱无法看清,更无法触摸。当K只能接触这些人物,这些人物进行叙述且K和读者仅能通过这些叙述了解城堡时,已经奠定了结局,奠定了K的失败。

结语卡夫卡曾经说过,“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作路的东西,不过是彷徨而已”⑨。在其作品《城堡》中非常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但是为了达成城堡的神秘和不可追寻,卡夫卡却找到了“路”——多重叙述。叙述主体通过分化成叙述者和人物,并通过多层叙述嵌套和人物平等发声,促成了整篇文章叙述的不可信和模糊性,让读者深陷其中,同样找不到通向城堡的钥匙。

① 曾艳兵:《没有谜底的谜语——卡夫卡〈城堡〉解读》,《名作欣赏》2005年第15期。

②④ [美]布拉德·普林斯:《叙述学词典》,乔国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第153页。

③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

⑤ [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7页。

⑥⑦⑧ [奥地利]卡夫卡:《城堡》,张荣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第96页,第101页。

⑨ 转引自叶廷芳:《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论卡夫卡的艺术特征》,《文艺研究》1982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卡夫卡叙述者城堡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魔逗城堡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空中飘来一座大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