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知识青年“返乡潮”

2015-07-10鄂璠

小康 2015年9期
关键词:空心菜小海

鄂璠

李勇冠、谢佳宏、陈聪、卓齐辉、辜迅翔、陈统奎……这些没种过地但却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才俊,“逆流”而动、回到乡村,将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最现代的观念技术结合起来,闯出了一条“创业和创新”的反哺桑梓之路

2013年底,在外地求学、闯荡了11年的李勇冠“回家”了。

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回家,本应是一件让父母感到开心的好事情,但李勇冠的父母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们一度甚至非常“生气”。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告老才是还乡时,“落叶”才走“归根”路,刚刚跨入“而立之年”的李勇冠却横下一条心来,毅然选择“返乡”。不仅如此,他还选择了一条看似是“逆发展”的路径。

从高校教师到田间农夫

城市是绝大多数年轻人选择的闯荡之地,因为城市里尤其是大城市里路子广、机会大、资源多,有着基层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相应地,考入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就业、发展,再攒钱买房、恋爱、结婚、生子,直至彻底“扎根”,成了大部分年轻人的发展路径。

30岁之前,李勇冠也是循着这条路走的。

1983年出生的李勇冠是海南省临高县人,从小便生活在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这座县城里,2002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后,到湖北省武汉市求学,2006年毕业后先是留校工作,任华中科技大学资助中心主任助理,之后在武汉大学任MBA联合办学培训部主任。

在异乡打拼的李勇冠颇为成功,他不仅有了一份令人羡慕、受人尊敬的“体制内”高校教师工作,还当起了“大老板”,在武汉开了十几家快递门店。用他的话来说,算是“有一点点小钱吧”。

热情憨厚、做事爽快的李勇冠从小便是孩子王,他的几个发小毕业后也纷纷从各自所在城市汇聚到武汉,跟着李勇冠一起“闯荡”。事业不断壮大的同时,李勇冠也深爱着武汉这座城市,他把自己19岁时才闯入的这座城市当成了自己的“半个故乡”。

但,“半个故乡”毕竟不是自己真正的故乡。2013年10月份的一次回家探亲经历,彻底改变了李勇冠原有的生活轨迹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

事情还要从一道菜说起,这道菜被誉为“总统菜”。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道菜被从临高县多文镇头神村空运到了中南海国宴席上。这道菜就是多文空心菜,看起来很普通的空心菜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头神村常年被自然而纯净的火山岩泉水灌溉,因空心菜生长之处地势低洼,从每天晚上10点钟到转天早上7点左右,那片地方一直会被大雾笼罩,多文空心菜得以被含氮量颇高的水分所滋养。因此早在明清时期,这道菜就已成为宫廷贡品。

童年时期的李勇冠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吃蔬菜、只吃肉。父母拿他的偏食毫无办法,有一次,吃坏了肚子的他上吐下泻,一点儿胃口都没有,母亲买了一把空心菜,切了些蒜末,用少许猪油一炒,顿时满屋飘香,母亲把这盘空心菜端到李勇冠面前,说了句,“你试一下吧。”李勇冠夹了一根,便觉得非常脆、很好吃。

从那时起,小小的李勇冠便牢牢地记住了多文空心菜的味道。

长大后的李勇冠常常笑称自己为“吃货”。在武汉的11年间,他一直在“馋”多文空心菜,他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味道。直到2013年10月份的那次回家,他才第一次对记忆深处的“那个味道”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临高县多文镇党委书记王运昌的带领下,李勇冠第一次来到头神村,时隔一年半后,李勇冠再次回忆起那天看到的情境,仍然有“震撼”的感觉,村庄里到处都是火山石,万物丛生,各种鸟儿恣意飞翔,泉水不知疲倦地匆匆流淌。“这么一块风水宝地,老百姓肯定富得流油。”李勇冠自信地猜测。王运昌并没有急着向李勇冠灌输更多的信息,而是带着他去村里转了转。在头神村,李勇冠没有看到一栋楼房,他不明白这里的老百姓为什么要“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此时,王运昌才将原由道来。多文空心菜名声在外,却没有相应成熟的商业化运作,经营不成规模,也缺少品牌溢价能力。作为一个知名农产品品牌,多文空心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菜进入滞销减产的恶性循环,消费者吃到正宗多文空心菜的难度越来越大。更让李勇冠感到气愤的是,市场上打着“多文”名头的空心菜鱼龙混杂,“李鬼”真的能把“李逵”干掉?李勇冠偏偏不信!

头神村之行对李勇冠的触动很大,他决定辞职“返乡”做“农夫”了——原因很简单,他这样告诉别人:一个“吃货”最大的悲哀,就是这辈子记忆深处的那种味道消失了。

“傻子”的创业:没钱也要任性

探亲假结束后,回到武汉的李勇冠做出了一个“疯狂”的举动,他辞去了高校教师的工作,一口气卖掉了十几家快递门店,然后和陪伴了他11年的“半个故乡”挥手告别——30岁的李勇冠,就要“回家”了。

此时此刻,在距离武汉市1700公里之外的临高县城,李勇冠的父母正欣慰地期盼着儿子归来,在老两口的心愿里,儿子在离家不远的临高县或是海口市找个稳定体面的工作,再娶个本地媳妇,早点儿结婚生子,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儿子回家是为了“进村”务农。

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他们没收了儿子的房产证、车辆和一大笔存款。

但没钱也要任性。李勇冠将仅剩的40万元“私房钱”投入到了重塑多文空心菜品牌的事业中,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商标注册、VI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工作,还签下了多达26万斤的订单。

订单签下后,李勇冠一算,在整个销售季,平均每天要产1200斤!

这个“巨大”的数字对当时的头神村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李鬼”遍地、“金身卖铁价”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头神村的不少农民已经不愿意再种空心菜了,种植面积萎缩至三四十亩,“按照40亩计算的话,每天也只能产800斤,其余的400斤怎么办?”已经被“逼上梁山”的李勇冠没了退路,若是首单违约,后果不堪设想,不仅要赔偿客户违约金,而且还毁掉了信誉和名声。

既然劝不动村民,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己动手”——认种下20亩地。

不被家人理解的李勇冠却有朋友支持,当初跟他在武汉闯荡的弟兄们跟着他一起“返乡”了,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的陈聪便是其中一位,他当初在学校里学的是机械设计,“返乡”后则彻底“抛弃”了专业知识,现在他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时会说自己“转向农业了”、“在团队里负责开车”。其实他的工作远不止“开车”那么简单。

李勇冠、陈聪他们的“团队”实际上是一个公司,在他们的“海南春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里,还有一位名叫谢佳宏的副总经理,他也是李勇冠的发小,从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跑到三亚创业,在当地的美发行业算得上是“成功人士”,听说“小伙伴”们要做“重塑多文空心菜品牌”这件大事后,他回到临高,“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空心菜这边。”

在公司里,谢佳宏和陈聪,一个主要负责基地,一个主抓物流,从来没有做过农业,更没有种植过任何作物的他们,每天开着两台小轿车帮头神村的农民们收地瓜、摘南瓜、摘辣椒——这可是不收费的,农民哪里需要帮助,他们就跟着农民去哪里。与父母一直“僵持不下”的李勇冠更是一头扎进了头神村,在村子里“混”了三个月,留着个人成长史上最长的头发,“像傻子一样,还很黑”——他甚至这样“评价”过自己,他每天的“任务”是跟村里的嫂子们“扎金花”(一种民间纸牌游戏),“扎一天下来头昏眼花,不仅要输掉一百多,还要买两箱饮料给嫂子们喝”。

李勇冠、谢佳宏、陈聪他们真的是“傻”了?还是“疯”了?都不是!

他们是要“巴结”村民!要向村民们学习各种关于多文空心菜的知识、种植技术、生产经验,等等。面对村里面突然闯进来的几个陌生年轻人,村民们起初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就凭几个肚子里有些墨水的知识青年,能把多文空心菜卖个好价钱吗?最终,经过了一番和村民们的“智斗”,李勇冠他们硬是把整套技术学到了手,而且使用有机配方,种出来的空心菜无论产量还是品质,都比村民们种的还要多、还要好。除了自己种植的这些空心菜之外,他们还以高出小商小贩两倍的收购价,收购了村民们种植的空心菜。

就这样,首单任务有惊无险地胜利完成了,村民们不信任、观望的态度也稍稍有所改变。

“海归”的试验:为蟹痴狂

李勇冠、谢佳宏、陈聪等5位返乡大学生为重塑多文空心菜品牌奔忙的时候,在海南岛东南部沿海的万宁市,也同样有5名返乡大学生,他们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去养殖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和乐蟹。

在海南这个四面环海的美丽岛屿上,出产的四大名菜为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和乐蟹——最后一道才是与海洋相关的和乐蟹。这且不说,在2011年出台的“琼菜名菜标准”中,只见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的身影,而和乐蟹却被临高乳猪取代了。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海南出产的海鲜美食,早在明清时期,和乐蟹就是官府和富贵人家待客的首选,其膏满肉肥为其他蟹种罕见,特别是脂膏,金黄油亮,富含营养。和乐蟹产于万宁市一带的海中,在小海边长大的万宁小伙子卓齐辉对和乐蟹有着特殊的情感。

以前,生活在小海边的人们抓鱼时候会时不时抓到一两只蟹,有时甚至会不小心踩到它,卓齐辉也听老家万城镇乌场村的一些老人们描述称,到了捕蟹的季节,基本上都是一堆和乐蟹爬上来,只需要打着手电筒挑,哪只肥就把哪只挑走。但从十几年前开始,小海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和乐蟹没有了栖息地,数量一下子就少了很多。如今,即便有钱,也不一定能吃得到正宗的和乐蟹。

第一次注意到这个事实,是在2009年,当时他就读于北京培黎职业学院,一次同学聚会,聊起海南美食,卓齐辉自豪地炫耀起家乡那金黄肥满、十指留香的和乐蟹蟹黄,讲得大家“唇唇欲动”,他随即托家人寄几只和乐蟹给同学们尝尝鲜,结果却得知正宗的和乐蟹不仅价格高昂,而且产量稀少。

本地人真的是一蟹难求吗?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卓齐辉较起了真。此后,他开始对和乐蟹的产业现状和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和乐蟹产业假蟹泛滥、真蟹少;和乐蟹的产地万宁小海因环境恶化导致野生和乐蟹产量锐减,而和乐蟹的养殖产量又因农民养殖技术低下而一直上不去。

当时卓齐辉的高中同学辜迅翔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法学与英语双学位,两个同在北京海淀区读书的好朋友便经常一起相约去国家图书馆查找和乐蟹的养殖资料,他们惊喜地发现,在国外尤其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关于和乐蟹的养殖资料非常丰富,养殖技术也十分成熟,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说干就干,从那年8月开始,他们先后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东南亚水产技术部门、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等机构取得联系,争取到他们的技术帮扶指导,保证了生产技术的科研支持。还成立了团队,准备立项筹备和乐蟹保育中心,在毕业后回家“大干一场”。

但“大干”还未真正开始,他们便遇到了同李勇冠一样的问题:家人反对。在万宁小海边的村落里,如今已经很少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了,当地的老一辈村民们辛苦劳作,把孩子们送进了大学。卓齐辉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同样希望儿子毕业后能在大城市里有份体面的工作,而不是回到相对落后的农村,像父辈们那样在田地里忙碌。

为了“阻止”孩子们“下乡”务农,卓齐辉的父母把他“安排”到了国外,在南美洲从事贸易工作的卓齐辉只好和印第安人打起了交道。辜迅翔也因为父母的反对而进入了海口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

但身在异乡的他们,竟都放不下对家乡小海日益恶化的环境的担忧。于是,2012年底,他们各自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另外3个同样已经在城市里有了稳定工作的高中同学一起,回到乌场村,来到小海边,自主创业当起了养殖和乐蟹的“农民”。

在“下乡”的过程中,这5个原本有着很不错工作的年轻人,除了“遭家人反对”外,还遇到了两个和李勇冠团队成员一样的问题——被周围农民“嘲笑”、自己又缺乏创业领域的相关知识背景和技术技能。

周围人的不理解暂且可以放到一边,“跨界”的问题却必须马上面对。经过三年多的筹备,2013年7月,和乐蟹保育中心在当地民政局正式备案成立,在此前的4个月,克莱布(取自螃蟹英文crab的音译)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公司和保育中心同步发展的同时,“克莱布”团队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待在池塘边,每天频繁地巡塘观察螃蟹的生长情况,他们租了60亩池塘进行和乐蟹的池塘精养试验,首次销售额达到70万,后期又租了40亩池塘扩大生产。那阵子,在几千亩池塘整齐分布的小海养殖区,常会上演这样的景象:几位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年轻人,在一口被排干水的池塘里,略显生熟地用手一点一点地将池塘中的水草清除出去,其他在池塘边忙活的四五十岁的农民偶尔凑到一起,议论上几句,“没见过读完大学还跑过来当农民的。”

年轻人仍然不为所动,卓齐辉用“痴狂”来形容他们对于和乐蟹养殖技术的追求程度,为了得到一个精确的数字而需要大面积取样时,他们真的会抽干池塘中的水,把里面的螃蟹彻底“研究”一番。养殖和乐蟹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过程,“克莱布”团队尝试过高密度养殖,但蟹生长到一定程度,就开始死给你看,直到减少到合适密度才作罢;他们还尝试用自然农法来有机饲育,杜绝任何药物成分进入池塘,现在他们养殖和乐蟹的池塘里,水质达到了二类水的标准,比小海中的水还要干净。

“知识青年”们的理想与行动:再造故乡

无论是李勇冠团队还是卓齐辉团队,“知识青年”们能够因“返乡”而凝聚在一起的背后,其实并非仅着眼于一盘空心菜、一只和乐蟹,他们还有着更有意义的追求。

李勇冠一直在强调“品质”。“回过头来去做品质”才是他和他的团队真正要做的事情,他们要让头神村那块地里的空心菜恢复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平,“以前农民们种空心菜是什么都不用的,只需要把生产队里的牛赶到菜地里面撒尿、拉屎,采摘、生产周期也都比较长,他们种出来的空心菜筒壁是那么的厚,那么的脆。”李勇冠伸出大拇指,边说边比划着。他一直忘不了去年12月12日在海口举办的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以下简称“冬交会”),那天多文空心菜第一次登上了冬交会的舞台,王运昌带着头神村的主任、书记,还有部分村民代表到了冬交会现场,很多村民是第一次看到自己亲手种出来的产品,能够在那么好的平台上展示,还能够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他们非常感动。回到村里后,一户村民把家里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杀了,煮给李勇冠他们吃。

李勇冠觉得,当有一天,他带着亲朋好友走在头神村的路上,任何一个村民看到他们,都热情地打招呼,并愿意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当他老了,他的孙辈们还能吃到正宗的多文空心菜的味道,并骄傲地说,“这是从我李勇冠爷爷那儿传承下来的手艺”,那他就成功了,他希望家乡的味道,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他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多文空心菜能够在他手上重新登上“国宴”的餐桌。

一盘空心菜的背后,藏不住的是一片土地的珍贵。如今,多文空心菜生长的那块地已堪称“绝版之地”,李勇冠打算一辈子都要去呵护那块“无法复制”的地方。

同样,一只和乐蟹的身后,也有着讲不完的海的故事。正因为此,“以生态养殖和乐蟹为契机,保护小海的环境,带动周边社区的生态发展”才是“克莱布”团队最大的理想。卓齐辉他们正在挖掘小海的历史,同时对小海的生态近况进行调查,希望能够为小海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将小海的自然地质条件、生态环境恢复到三十年前的面貌。

2015年之前,有着如此多“交集”的李勇冠和卓齐辉还只是互有耳闻,李勇冠知道万宁有个“和乐蟹教主”,卓齐辉也听说临高出了个“空心菜爸爸”。不过,志同道合的人注定会相识、相聚,今年3月26日下午,位于海南博鳌镇上的海的故事主题酒吧内,一场名为“返乡故事会”的“草根论坛”,吸引了数十名来自海南各地的返乡创业者们,大家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创业故事,卓齐辉讲述了“克莱布”团队的“小海大业”,李勇冠则道出了他们团队“重振总统级空心菜雄风”的光荣梦想。

把返乡创业者们聚集在一起的是此次论坛活动的组织者之一陈统奎,他说,论坛以“再造故乡”为主题,就是希望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号召更多在外的社会精英能回到农村,回到家乡发展事业。

已经小有名气的陈统奎曾经是一位媒体人,但现在反哺故乡才是他的头等大事。2009年,陈统奎去台湾参观日月潭附近的桃米生态村,那曾经是个极度贫穷、被村民自嘲为“垃圾里”的地方,其时却已成为台湾的一个新文化符号。改变来自一对记者夫妻的推动,1999年,台湾《天下》杂志的记者廖嘉展和颜新珠夫妇开始带领村民对该村进行系统性的改造,打造出“青蛙共和国”这一乡村主题,此后,桃米生态村一年便能吸引超过50万人次的游客,仅旅游收入一年就有2200多万人民币。台湾之行对陈统奎的触动很大,他不禁自问:同样是记者,如果我返回故乡去做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能成功吗?

陈统奎的老家博学里村,是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火山口地区的一个古村,60户人家,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刚开始,陈统奎一边做记者、一边搞社区营造,后来干脆辞掉了记者的工作一心一意反哺桑梓。他借用台湾现成的模式,在家乡尝试“造人”、“造神”、“造钱”的发展路径,他带领村民一起挖水井、修水厂、搞灌溉、建山地自行车赛道、盖民宿、卖荔枝,经过了观念转变和人的进步的“造人”阶段,又经过了用一定价值和理念去再造农村的“造神”阶段,从今年开始,陈统奎更多地在思考如何“造钱”的问题。

毕竟,再造故乡不能饿着肚子干活,返乡者首先要能够活下来,才能带动乡村的发展。要塑造魅力故乡、拉动乡村产业发展,商业模式是每个返乡者都必须思考与面对的问题。

以前,陈统奎并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但现在,他经常告诉自己:必须要学会有耐心。

猜你喜欢

空心菜小海
小海作品书影选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那些有意思的生活
以一己之力拯救尴尬的都是勇士
酒桌上就不该谈生意的事
赶小海
空心菜为什么烂根 找准原因对症防治
巧种空心菜 多赚两成利
空心看世界
空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