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送书

2015-07-10邹淳皓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那本书鼻孔灯笼

邹淳皓

七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见到唐秋鸣,便感觉这人有点儿不寻常。看他的相貌:个子不高也不矮,皮肤有些蜡黄,脑袋大得像一个灯笼。大脸的两侧有一副如同象耳的大耳朵,耳垂也大得惊人,就像弥勒佛。眼睛总是瞪得滴溜溜的圆,似乎总是细心又警觉地观察着周围。还有巨大的“八戒鼻孔”,据说是小时候挖鼻孔挖大的。

这人性格古怪,整天都想着一些稀奇的东西,平常表现得笨笨拙拙,反应迟钝,有时又变得神经兮兮的。老师经常处罚他;同学们也不喜欢跟他玩,他便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原来也讨厌他,讨厌他的“怪异行为”与“愚钝木讷”,然而有几件事彻底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他很喜欢科学,或许因为和我有共同的爱好,他便时常跟在我后面。我厌烦地训斥甚至辱骂他,他都默默承受着,毫无怨言。

一天,他借给我一本名叫《经典物理学》的书,诚心诚意对我说:“这本书真的很好,我珍藏它好几年了。你是我唯一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就送给你吧!”“我不要!”我坚决地说。我一直就有“宁做孤身问世者,不做他人贿礼奴”的想法,于是果断拒绝了。他不甘心,又走过来,双手合十诚恳地说:“求你了,收下吧,我是真心的!”我又严词拒绝,并转过身去看也不看他。忽然听到一阵呜咽声,我转回头,只见唐秋鸣失落极了,圆圆的眼睛里噙满泪花,原本蜡黄的脸更黄了,无力地垂着头,大耳朵也耷拉下来……这下我不好意思了,一种罪恶感浮上心头,我怎么如此无礼!我连忙转过身歉疚地说:“对不起,我还是要这本书吧!”唐秋鸣顿时转哀为喜,虽然涕泪未干,却笑着说:“谢谢你!”忙把这本书递给我。我诧异地想:明明应该我谢谢他呀!无意中低头看了看那本书:厚厚的,封面已经泛黄,不知被翻过多少遍了,里面的纸皱巴巴的,还能看见不少修补过的痕迹。回到家,我疑惑地试看了几页,发觉果然是本好书,唐秋鸣的眼光不错。我又回忆起他送书的经过:诚恳的话语、拜佛式的手势,还有那张憔悴的脸,灯笼一般大的头,低垂的耳朵……的确是个不平凡的人啊,看似愚笨木讷的头脑里,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啊,否则怎么会推荐这样好的书?书上的很多内容我都不懂,他却“翻”了多年了,应该已牢记在心了吧?可他有一颗脆弱的心,他也需要关爱啊!

此后我开始关心他了,再也不骂他了,也经常和他在一起,没想到他进步这么快,在学校的奥数竞赛中一举夺得年级第二的好成绩,我只能自叹弗如。他的科技发明“水位报警器”轰动了全校,随即夺得了“十佳科技之星”的称号;他还总结出了一个圆柱体侧面积的简便计算公式,当初老师曾不屑一顾地否定了他的方法,可最后还是他获胜了。他就像一盏明亮的灯笼冉冉升起,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他那巨人般的脑袋里的无穷智慧就这样爆发了!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只是当初没有伯乐罢了。爱因斯坦小时候也是“不开窍”,还被老师骂成“永远不会成才的人”,可二十年后呢?唐秋鸣或许也是这类人吧。他那巨大的脑袋、巨大的眼睛、巨大的耳朵、巨大的鼻孔让我记忆犹新,还有他送给我的那本书。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一本书开启了作者和唐秋鸣之间友谊的大门,当有人懂得自己,接纳自己,不免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感。文章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唐秋鸣同学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性格内向却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少年形象。

(吴怡)

猜你喜欢

那本书鼻孔灯笼
人的两个鼻孔实行“轮班制”
Know Yourself你的秘密
动物鼻孔照
取一本够不着的书
一起去图书馆吧
不通气的鼻孔
糊灯笼
Towards a Semantic Explanation for the(Un)acceptability of (Apparent) Recursive Complex Noun Phrases and Corresponding Topical Structures
挂灯笼
挂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