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抗旱造林技术应用的探究

2015-07-09朱文耀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抗旱造林技术

朱文耀

摘要:在水资源逐渐匮乏,水利农田资源保护日益紧迫、区域自然条件及气候亟待改善的大背景下,综合开发与治理,搞好抗旱造林工作,不仅需要政策部门的支持与扶持,也离不开抗旱造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进。陕北延长县所辖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对造林成活率带来了严重影响,推广和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出路,本文提出了几种抗旱造林具体技术措施,仅供交流探讨。

关键词:抗旱:造林:技术

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促进树木健壮生长,固然因素很多,但水分是主导因素,它包括苗木本身的水分和生长环境中水分两个部分。如何设法控制好上述水分的消耗,使土壤含水量和林木耗水量达到平衡状态,确保造林成功丰产,是当前抗旱造林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近几年随着林业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天气持续干旱等恶劣自然环境的客观要,这项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下边本人结合实践经验,谈几点综合抗旱造林技术运用的实践体会。

1.蓄水保墒抗旱技术

干旱、半干旱地区影响造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大面积造林,多不能人工浇水。因此,必须千方百计的利用天然降水,采取行之有效的蓄水保墒措施来减少蒸发,改善造林地的水分状况。实际生产中的主要方法有两点:

1.1 细致适时整地措施

整地的目的是提高土壤的透水性、透气性及其蓄地水、增肥能力。所以,整地既要细致,还必须适时。从这几年梨果、枣椒栽植的整地质量看,凡采用大坑、通壕、爆破整地的,苗木成活高、长势好:从整地时间看,提前一季整地比工程、生物措施一次到位的好,尤其是延长县,一般降水多集中于7-9月份,故春、夏季整地显得更适时。其原因是:雨季前整地,雨季回填湿润表土,树坑内本身的墒情再加上大量的拦蓄降水,有足够水分保证树苗生长。

1.2 地膜覆盖措施

在新栽幼树根径部地表覆盖1米见方地膜,除具有提高地湿,减少肥料流失,杀死杂草的作用外,对我县早春多风干旱的恶劣气候更具抗旱保墒性。经2009年春季对郑庄镇张台示范区新栽的150亩酥梨、160亩仁用杏,和黄河沿岸杨史家库100亩红枣幼园的树盘覆膜试验,与周围常规管理相比,平均成活率提高了2025%,地温提高了2-6℃,根系提前10-15天活动,土壤含水量提高3-5%。经各地实践表明,应用地膜覆盖,抗旱性差的树种比抗旱性强的效果好,自然条件差的比条件好的地方效果好,管理粗放的比精细的地方效果好。

2.良种壮苗抗旱技术

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效益能否充分发挥,良种壮苗至关重要。具体的讲,良种就是当地的乡土树种及适宜本地土壤、气候的引进树种,所以要求树种选择时,既要满足培育的目的,还必须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同时,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前提下,还应树立壮苗的观念。质量好的苗木,根、高、粗比例合宜,木质化程度高,体内积水多,在旱、寒之地抗逆性强,对造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培育大苗应多采用移植再培和高床断根的方法。

3.苗木保护抗旱技术

苗木保护主要是指从起苗到栽植这段时间苗木保水措施,其主要包括:“起苗前浇水,土墒合适时起苗,并保持根系完整,水中浸苗分根,适度泥浆沾根,塑料薄膜包装运输,尽量缩短中间环节,栽时塑料袋装苗等技术要求,有效地解决苗木水分消耗的问题,保持植株体内水分平稳,提高造林成活率。

同时,苗木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就地育苗,就地造林”。这是从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基本理论,就拿我们延长县的梨果基地建设来讲,九十年代初的果苗,70%均从外地购进,苗木品种杂,细弱,对外界不良环境抗性差,加之长途运输,苗木失水严重,平均成活率比当地培育的良种壮苗低35%。本县生产的壮苗,运距短,失水少,质量高,适应性强,易成活,生长。这一点已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共识。

4.苗木栽前处理抗旱技术

其主要包括截干去头、修根、浸根、蘸根四部分,是抗旱造林不可缺少的技术环节。经在我县黄河沿岸山圪垛、关道、张阳三个红枣栽植示点范综合运用,使大旱之年,成活率平均达到了90%以上。

4.1 截干去头旱作技术

适用于萌芽力强的阔叶树种,人为的将栽植苗木去头截干,扩大苗木地上、地下部分的比率,降低树木蒸腾,在干旱及风寒严重的地方采用,这几年红枣、山桃、山杏及仁用杏的营造也开始试用。据张台、杨家湾试范点对比试验。可提高造林成活20%-30%。该项技术要点是:在栽植前后,根据土壤含水量和栽植树种、苗木大小、气候等因子来确定苗体留取的多少,一般荒山用苗截取距苗木地径10公分处,四旁大苗适当去掉梢头,具有减少蒸腾,提高成活率的作用。

4.2 修根、浸根旱作技术

修根就是把苗木过长的根剪短,破裂、有病的根剪去,防止窝根,制激剪口根尽快愈合形成新的吸收根。苗木栽前用清水浸泡根系1-2天,能补充苗木体内消耗掉的水分,提高树苗抗旱性。

4.3 蘸根旱作技术

该技术在我县林业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有:保水剂蘸根,ABT生根粉蘸根,P肥蘸根,泥浆蘸根,0.5%生理盐水蘸根5种,这项措施能补充苗木损失的水分,促进苗木受伤根系恢复,是幼树前期生长的辅助技术。据近几年全县不同区域试验表明,蘸根技术具有较强的抵抗干旱作用,在同样苗木,同样立地条件下可提高造林成活率10-15%。是提高造林成活,促进林业生产的好办法。

5.根团造林抗旱技术

根团造林在我县主要表现为松柏容器袋造林,这种方法能减少根系损失,使苗木育成后带着完整根系运到造林地,栽后可避免生理休克(缓苗期),提高成活率和初植生长速度。目前,我县国营柏树岭林场神圪塔林区1500亩油松林,就是自85年起全部用容器苗逐年发展起来的。多年实践结果表明,容器苗造林很耐旱,灌足水的可抗旱季2-4个月,能普遍提高“三率”,尤其适用于针叶树种在干旱地区发展时采用,当前在各地发展趋势较快,具有方向性。

6.幼树抚育抗旱技术

这种措施,在暴雨多、杂草旺盛的夏季显得更为必要。一是能及时破除幼树基部土壤板结,疏松表土,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透气性、透水性、保水保肥;二是可减少杂草对水、肥、光、热的竞争,有利幼树健康生长。

总之,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综合抗旱造林技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广大林业科技人员及群众,在多年生产实践中探索出的一套提高造林质量的科学办法,具有操作简单、实用、省工高效特点,为促进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将继续完善,发挥更大的效益。

猜你喜欢

抗旱造林技术
数字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云南:抗旱保苗促春耕
倾力支持农民抗旱浇麦保丰收
文山抗旱赋
中原众志成城驱旱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