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我的“8+1”工作室

2015-07-08秦望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济源研修班会

秦望

光阴之箭已经穿越年轮,悄然间2015年即将过半。

“8+1”工作室的老成员小聚,盘点往昔,此时晓琳6年的研究成果《阶梯电影课程》即将出版,大家为之振奋。谈着谈着,大家不禁感慨:“8+1”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

这10年发生的许多事,都可以在2005年找到缘由和伏笔。

一、萌芽期:济源一中“教育在线三人行”(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

我1995年参加工作,2004年来到济源第一中学开始新的教育旅程。此前我已在内蒙古、山东、天津等地从教多年;当过公立、民办学校教师,教过小学、初中、高中,带过普通班、后进生班、重点班。折腾了10个年头,只为了那份在心中沉积已久的教育理想。但我绝没有想到,多年东奔西跑追求的梦想之花竟在济源一中找到了绽放的土壤!

我的同事王晓琳1995年大学毕业后到济源一中任教,获得过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自以为“羽翼渐丰”的她于2001年开始了班主任生涯。拼时间、耗体力,追、堵、管、卡,“跟班紧、紧跟班”,高强度、低智慧含量的工作方法使她的体力和精力严重透支。当时已在网络学习中深深受益的我,热情邀请王老师跟我一起步入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学习、研究之路。

与我同一年到济源一中工作的青年教师杨兵,“铁腕”治班使他的班级成绩居于年级前列,但他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他说,这一年他除了“严防死守”得到的那点可怜成绩,还有什么作为呢?

2005年1月,我提议三人各自在教育在线网站“班主任论坛”开一个主题帖,撰写自己的教育日志,记录自己每天的教育实践和反思。我们三位志同道合的“网友”走到了一起。我们的主题帖受到许多热心网友的关注,一些“大侠”还给予热情鼓励,对帖子里反映的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网络大家庭的温暖和真诚。两年下来,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几十万字的教育日志,我们三个成为济源市和周边地市小有影响的“济源一中教育在线三人行”。2011年,我网上的帖子《行走在高三的路上》由教育科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光辉岁月》,该书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1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相对于学科教师,班主任没有规范的教研活动,我们三人的网上写作,无意中形成了研究氛围,一个班主任专业发展共同体开始萌芽。

2006年,我以学校名义陆续邀请几位名师前来传经送宝,李镇西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坚定了我们立足自己的班级实践,通过读书、反思、写作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信心。2007年暑假,参加新教育山西运城年会使我们产生了蜕变,新教育提出的教师发展“三专”路线图(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让“专业”一词进入我们的视野,深深影响了此后团队的走向。

二、组建期:济源“8+1”班主任研修团队(2007年12月至2010年8月)

团队研修是年轻班主任成长的重要路径,于是,我在全校范围内寻找有理想的年轻班主任,着手组建一个新的团队。魏俊起说:“整个2007年暑假我都躲在屋子里不愿见人——由于升高二的关键时期班级没考好,我被年级无情地刷下了。我别无选择地来到了2007级,又重新从高一开始。带着些不甘,带着些郁闷,还带着些新的想法,我加入了团队。”刘强、邬宗炯等也有类似的经历。

就这样,9名理想教育的追求者组成了一个全新的班主任专业化研修团队,我们将这个团队命名为“8+1”。它源自爱因斯坦的名言:“人的差别产生在业余时间。” “8”指每天的8小时工作,也就是教师工作的常态。工作室成员与其他班主任不同的一点就在于那个“1”,那就是团队成员每天要比别人多做一点、多读一点、多思一点、多研一点、多写一点,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才华、有专业追求的专家型班主任。

一开始,团队每星期研讨一次,研讨模式很简单:“上周做法+下周规划”,这种开放的研讨方式激活了每个人的生命热情。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成绩”是一个无可回避也无须回避的话题,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让更多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评价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指标。因此,建设一个成绩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成为团队毫不动摇的基础目标。

我认为班级管理的研究和班主任的成长绝对离不开自己的班级,离不开对学生每天在校生活的深度参与,我们通过“四课”(日课、周课、月课、年课)来规划自己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研究,这就是“做功课”。我进一步梳理我们的带班模式,写出的《 “四课”成就幸福班主任》一文在网上广为流传。以此为基础,我整合成了一个讲座报告,在多地宣讲。

2007年,张万祥、万玮、陈晓华等专家、名师先后应邀来济源一中讲学,“8+1”团队受到国内众多专家的高度关注。2010年,杨兵出版了个人专著《魅力班会是怎样炼成的》。

2008年10月,《教育时报》“本土班主任专业发展论坛”在济源召开,“8+1”团队三人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记者的关注。2009年7月《教育时报·管理周刊》头版以《从“三人行”到“8+1”——解读一个班主任研修团队的成长轨迹》为标题对“8+1”团队进行整版报道。赵河编辑帮我们梳理出团队建设的关键词——“修炼”,并总结了团队修炼的四种武器:共同阅读+案例反思+集中研讨+专业写作。这种理论上的提炼,帮我们明晰了发展路径。

2008年,我被评为“河南省十佳班主任”。同年,我们参加在郑州市召开的全国第十七届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在会上唐云增老师总结了李镇西班级教育的八个操作要素,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专业学习和研究。

王晓琳老师越来越认识到专业阅读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她在2008年参与了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实验项目,2009年以一个“啃读者”的姿态开始了真正的阅读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她由专业阅读进而走进了电影课程,并成为新教育电影课程资深讲师。

随着“8+1”的前身“教育在线三人行”成员成为济源市首批名教师培养对象,年轻班主任班级管理进入专业轨道。2010年高考,“8+1”团队多人同时获得“济源市优秀班主任”称号。

2010年10月1日《中国教育报》以《看校本团队这样前行》为题报道了“8+1”团队。

从“三人行”到“8+1”,六年回望,团队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表层化行走,二是松散化聚集,三是模糊化目标,四是复制化存在。

基于此,团队成员又开始新的探索,力图实现更加深入、各具特色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三、成熟期:济源一中“8+1”工作室(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

班主任团队研修模式得到了济源一中班主任群体的广泛认可,更多的年轻班主任申请加入这个团队,“8+1”团队发展为“8+1”工作室,从本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年龄层次的班主任中吸纳新成员,工作室成员达33人。

经过近6年的探索和实践,这样一个扎根于本校、践行行动研究法的班主任专业化研修团队已经进入到规范化发展时期,有了固定的研修场所,制定了《行动契约》和《行动纲要》。

工作室成员开展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研读教育著作,写作教育随笔,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探索班级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中改善教育实践,在对教育著作的研读中汲取教育思想,在对教育随笔的写作中沉淀教育智慧。

2010年8月,“全国班级自主化管理论坛”在济源一中召开。2011年,杨兵登上《班主任》杂志封面,并当选《教育时报》首届“最具智慧力班主任”,“8+1”被评为“最具智慧力团队”。《班主任之友》2010年第11期以《扎根本土,互相扶持》为标题报道了团队,团队成员集体荣登杂志封面。借此机会,我对团队的发展历程做了回顾和梳理。

总结我们的专业化成长之路,团队成员有一个共同的体悟:我们之所以能在普通的工作道路上走得如此矫健,源自我们共同的教育理念——热爱教育,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热爱学生,愿意教给他们一生有用的知识。

四、拓展期:“8+1”工作室建设成全国性团队(2013年3月至今)

2013年,“全国第二届班会研修现场会”在我校举行,丁如许、迟希新、黎志新老师前来传经送宝。从此,我们与三位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借此契机,团队出版了第一辑系列读本共五册,内容涉及班会理论与实践、教育叙事等。我对团队的研修模式进行提炼,提出了团队群体修炼“十大行动”和个体修炼“十项功课”。

“十大行动”——扎实开展阶梯阅读活动,坚持多种模式日常研修,建设德育课程资源库,编写工作室系列读本,实施师生三年共读计划,探索工作室亲子教育,实现师生共写班级历史,开发课程培养团队专家,扩大对外学术交流,搭建工作室网站平台。

“十项功课”——每星期做一次心理辅导,写一篇教育随笔;每月读一本班主任类杂志,上一节精品班会课;每学期读一本思想随笔,看一个教育影视片,听一次专家讲座,做一次主题演讲;每学年写一篇德育论文,做一次文化旅行。

2013年夏天,杨兵调离济源一中,去陕西师大附中任教。为减轻团队伙伴的负担,研修改为一个月举行一次,导致工作室成员状态一度低迷。2013年11月3日,王磊代表团队参加南京“全国名班主任工作室联盟成立大会”,“8+1”工作室获得“全国名班主任工作室”称号。2013年11月9日,“中原名校联盟首届德育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8+1”工作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2013年12月19日,佛山南海区和顺一中陈少梅一行前来考查工作室建设。2014年4月24日,湖北省第二届楚天中小学卓越班主任高级研修班聘请我和杨兵、王晓琳为课程导师。我们三人各带一个研修小组,这是我们教育人生经历中重要的一笔。

在这个过程中,我和杨兵在全国各地行走,很多班主任想加入“8+1”工作室。为了满足朋友们的要求,2015年1月15日工作室成立10周年之际,我们决定把校本班主任团队建设成全国性团队。

我们讨论了工作室的定位,提炼了核心理念,规划了工作室的未来前景。

我们的定位是构建一个以班级常规管理研究为基础,以班会研究为核心,以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的全国性团队。团队开展两周一次的群研讨,以带领更多的班主任一起成长。

我们的核心理念:

核心使命是为改善教育而努力,核心价值观是做足功课、心怀梦想、阳光心态、合作分享、学术争鸣、成就学生。

未来前景: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卓越班主任的培训基地、班主任工作专家的摇篮、校本班主任团队主持人的训练场。我们要依托工作室平台,共同践行“十大行动” “十项功课”,使每一个成员能够熟练运用班级管理基本方法,使我们带的每一个班级都成为优秀班集体,成为师生幸福生活的家园。团队集体项目“班会研究”拟一年内出微班会专著一本;培养三位班会专家,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班会研究团队之一;让我们的“班会网”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班会类网站,我们的电子刊物《班会月刊》成为编辑的稿源基地;在主要班主任类报刊上每月能见到我们的作品,每周都有团队成员赴全国各地讲学;每位成员有自己的个性化研究项目,经过六年努力有专著出版,成为班主任工作某一领域的专家;团队中涌现出十位专家型的青年班主任。

回忆过去的10年,既有一些宏大的、激动人心的数据鼓舞着我,也有一些细碎的小片段让我感到持久的温暖。

回顾成绩,并不是为了炫耀收获的果实,而是为了盘点劳作的经验,从而能够更好地享受劳作的过程。因为人生的幸福在过程之中,而不在终点之处。下一个10年,我们的教育人生会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济源研修班会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初探《济源县公安局第五分局印□虎疫预防法及治疗法》公告
乡土教学资源搜集的途径和方法
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济源市第三届“情定七夕”青年联谊会举行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