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尺子”忽悠了课堂

2015-07-08徐进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优质课尺子一节课

徐进

优质课是怎样评出来的?离不开一定的量化工具,离不开人为的量化操作,也离不开执教者依据量化工具这一标杆的演练。这样评出来的课一定是优质的吗?

量化工具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评价课堂的量化工具是衡量课堂是否优质的一把尺子。进行优质课评比,总伴随着某一地域教研部门制定的评价表来展开。表面来看,评价表的制定,是教研部门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广接地气、科学论证的心血,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常产生疑惑:某些评价表为何“一表打天下”?某些评价表为何“高大上”?某些评价表为何是老面孔?某些评价表为何难操作?欠缺了广泛现实根基的调研和不断发展的调整,一刀切的全盘套用,失去了相对区分的差别特征和个性考量,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值得推敲。

人为的量化操作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制定了特定的课堂评价量化工具,还需要人来使用和操作。作为最常见的量化工具,评价表虽是课程标准和学科特征的细化呈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附加着评价者难以言说的个人情感。何况,对于一节好课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即便是教育大家,对好课也有着“见仁见智”的表达。每个人由于在理念更新、学识内蕴、风格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堂课出现不同的看法,就更在情理之中了。同时,有些评价表在评分条款上本身就存在大而空的弊病,看似一目了然,操作起来却左右为难、难以把握。这样,就更会导致在优质课的评比中难分高下或者随心所欲。如此,还能让课堂真正“优质”起来吗?

围绕量化标杆进行演练的课堂失却真实和个性。为了在优质课评比中脱颖而出,一些上课教师对拟参评的课进行反复预演,围绕量化标准再三斟酌,细细打磨,进行包装,直到课堂设计与量化标准之间无限接近方可罢休。这样势必磨去了原汁原味,磨灭了个人风格,失却了课堂真实和个性。其结果就像吴非老师所言,如果你用很大的精力去反复“磨”一节课,很可能也只能上好这一节课。因为“磨”至多只能“得技”,很难“成道”。在这样的“打磨”过程中,教师本身被逐渐磨成了自以为是的“工匠”。这种优质课评比又有多大意义?

猜你喜欢

优质课尺子一节课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育研究与评价项目获奖结果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例谈x/1+x0)题型的构建
优质课评选当精减
时钟就是尺子圈
尺子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插翅还是折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