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用皇帝的口吻要一个煎饼果子

2015-07-06司马亮

华声 2015年6期
关键词:大学士煎饼果子雍正

司马亮

清代的上谕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引用儒家经典时比较克制,也不会为追求文字优美而刻意安排四六对仗。比较常见的引用,是追述清朝自己的故事,但也会说得比较清楚,不会故意用人名别号等故意追求典奥。

“上諭”是清代皇帝们最常见的发表意见的方式,各位看到的“圣旨”基本上就是这么来的。在早朝时,皇帝如果有想说的话,就对内阁大学士或军机大臣讲个大概意思。大学士或军机大臣在散朝后,将皇帝讲话的中心思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总结,整理为文字,然后颁发出去,这就是“上谕”。

谁来写?

对于内阁大学士而言,只能在早朝的时候进见,故而多人一起听皇帝说话,回去以后互相对照即可。而且还有起居注,必要时可以查阅,帮助大臣们记忆。而对于军机大臣而言就比较惨了,一般是单人或双人(因为乾隆时军机大臣傅恒实在记不住)进见,单凭自己的记忆力和对皇上的理解来记住皇上的意思。拟好上谕后,皇帝再看看,没什么问题就发布。大部分上谕都是这么写出来的。

当然,并不是谁都能记这么准的。乾隆中期对准噶尔用兵,乾隆爷经常一天发很多次上谕。这时候军机处负责协助起草上谕的小官“军机章京”就很辛苦。据《啸亭杂录》记载,有一天,乾隆帝突然要对前线发布命令,把军机处值班的一个叫巴延三的军机章京叫进宫来,立刻口授几百字。巴延三从没见过皇上,乍一进宫,全身都哆嗦,根本就没听清皇上说了什么。出宫以后才意识到坏了,没记住皇上的话,脑袋要搬家啊。幸好有一个小太监,偷听了全部谈话,将那几百字背了一遍,让巴延三整理后进呈御览。皇上一看,大为激赏,对军机大臣傅恒说:没想到你手下还有如此人才!巴延三后来一路官运亨通,做到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都是因为这件事。可见,有个好脑袋瓜子,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没有的话,请跟紧了有脑袋瓜子的太监。

颁发上谕,这是皇帝最主要的发声途径。这个渠道的特点是,无需针对具体事件,可以开地图炮。但是问题是很显著的:上谕的书写,是由臣下完成的,故而臣下能否理解皇上的意图,能不能总结准,就很重要。雍正时期有一位大臣叫张廷玉,此人当了很多年的大学士,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他特别擅长记住皇上说话的意思。

怎么写?

比较短的上谕,看起来没有什么特殊的。比如雍正元年八月十六日,有一则上谕:“谕吏部。八旗满洲翰林官员向无升转之途,甚为可悯。伊等如何升转之处,着议奏。”很简洁。长的上谕,往往就没那么好理解了。比如雍正四年皇帝解释查嗣庭案的上谕,就长达数千字。记录的官员,辛苦了。

上谕文本,最大的特点就是霸气。这种霸气,主要表现为语气的强硬与绝对:毕竟是皇上发的话嘛!

具体到文本特征上,由于大多数上谕的撰写目的是发布命令,所以会有很多祈使句。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乾隆后期频繁出现的指责:“尔是何居心?明白回奏!”

另外,由于皇帝对任何事情的看法都是“一锤定音”的,因而上谕文本里往往会给讨论对象“定性”、“上纲上线”。例如嘉庆帝曾说:“朕观内外奏事者,大约不出于名利两途。”再如雍正八年正月十三日上谕:“朕观陕西之人秉性直鲁,凡好为诞妄之说者多来此省,摇惑人心。”

清代的上谕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引用儒家经典时比较克制,也不会为追求文字优美而刻意安排四六对仗。比较常见的引用,是追述清朝自己的故事,但也会说得比较清楚,不会故意用人名别号等。这决定了清代的上谕并不是典型的、优美的文言文,功能性很强。但也有一个好处:容易阅读,也容易让后世仿写。

是的,你也能写!

说了这么多了,来说说怎么仿写上谕吧。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何用上谕的文体写出“楼下煎饼果子好不好吃”这个意思。

1、一定要觉得自己是一个皇帝。

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要假设自己是皇上,什么事情都要指挥别人干,绝不能自己去干。而且自己的道理一定是最重要的。没这个思维逻辑,就写不出好上谕。

2、把你要写的东西,提炼出一个祈使句,作为核心;其他的话,作为论据。

比如“让煎饼摊老板告诉我”或者“让室友告诉我”。而其他的话,就要作为论据或者铺垫,放在祈使句前面。一般常见的,要么是追述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要么是讲自己理政多么多么不容易、别人多么多么不体谅自己,等等。经过这样的集成,这段话就变成了这样:“我今天上了一天班,看了很多材料,中午没吃饭,现在晚上回来了,实在饿死了。听说室友您吃过楼下煎饼摊的煎饼,能不能告诉我味道怎么样啊?”

3、按照文句习惯进行翻译。

翻译的重点有两个。第一是把现代汉语的词语变成上谕的习用语,这里我们给出几个代换,作为示例。

我(同义词:老子、人家、……):朕、朕躬

你(同义词:老公、老婆、您、……):尔等、诸臣

他:彼等、(直接说人名)

告诉我:奏称、回奏

给你讲某事:晓谕尔等

第二就是语句节奏控制。清代上谕一般四字一句,前后可以再加发语词。另外,古人没有标点符号,因而如何标明一段话是别人说的,只能靠行文中的特殊用语。一般来讲,表示引文开始可以是“奏称”、“奏曰”,而表示引文结束的词上谕中最常见的是“等语”、“等因”。这里给个范例,“室友说:‘煎饼果子很好吃。”这句话,变成上谕后,就是“室友奏曰,煎饼果子甚属美味,等语”。

顺带说一句,其实我们经常见到的“钦此”这个词,就是在引用皇上言论时的专用后引号。外界看到的上谕,几乎都来自一种叫“邸抄”或者“京报”的文书,上面常引用皇上的话,所以才会有“钦此”二字。

经过翻译以后,上面这段话,就变成了:

“朕自御极以来,夙夜理政,鲜有休息。今日在乾清宫批阅本章,手自不停,竟不觉晨昏相交。至于午膳,更无谓矣,唯思不负皇考嘱托之恩。幸而诸事皆顺,而朕甚感疲乏。前据室友某奏称,宫外有煎饼果子。等语。着某将煎饼果子味道如何、价值几何,明白回奏。”

Get到了吗?

摘编自十五言社区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大学士煎饼果子雍正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雍正:精细典雅
雍正:朕是如何把天聊死的
买煎饼果子宜要薄脆吗?
明人内阁性质观点述评
整太监
整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