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级创客”李克强

2015-07-06凌言张恒周奕肖

华声 2015年6期
关键词:李克强创客总理

凌言 张恒 周奕肖

2015年1月4日下午,李克强拐了许多道弯儿,走进了深圳柴火创客空间。

那天,李克强饶有兴趣地在这个创客空间呆了半个多小时。临走前他愉快接受了这家创客空间馈赠他的一本“创客护照”——由此成为这个空间的第99号荣誉会员。

对这个国家来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确实就像是一个创客,他眼界开阔,思维异常活跃,常年保持着阅读国际最新经济科技动态英文原文的习惯;上任以来,他从来不缺乏新的主意,提出“上海自贸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等富有新意的改革举措;他更是一位乐于接纳新鲜事物的人,与身边人说起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和年轻人一起聊天”。他不单以此放松,更将此作为了解这个国家变化的一个便捷渠道。

从《乔布斯传》到《大繁荣》

李克強向周围的人推荐过《乔布斯传》,他曾用“很有意思”形容这本书和这个人。苹果公司的这位创始人,被公众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创客”。

李克强本人面对的需要自己付诸改革的“产品”,是这个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在被视为中国行政系统最高决策平台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他9次专题研究部署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的议题,并且亲自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其中包括取消对不同性质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限制、放宽注册场所的登记条件以及对服务创业者的投融资机制进行完善等一系列改革。

事实上,李克强的一系列创造性改革政策已初见成果。中国的创业者们创造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与岗位,在GDP增速放缓的2014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大幅超过了前一年。

当然,仅仅满足于生计从来不是一名创客最终的目标。创客们总是拥有超乎于常人的雄心和远见。李克强最近提起的一本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菲尔普斯的著作《大繁荣》。许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这本书有一个没有被精确翻译过来的副标题——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大众创新如何制造就业、挑战与变化)。

增加就业只是第一步,而挑战与变革才是“创客”李克强渴望带给中国的。这个国家许多利益集团盘根错节,以倒逼而非立刻打碎的方法破局,或许才是更明智的选择。这就好比10年以前,再高明的预言者也难以料到,一群风尘仆仆的快递小哥,会在日后成为中国人生活里最不可或缺的人群之一。

当此时再去观察李克强一年内两度考察曾饱受争议的民营快递业,并当面夸赞一个长着娃娃脸的快递员时,我们可能会获得更深的理解:在李克强的设计蓝图里,那些曾经被视为闯入者的创客们,一定会在某一天成为帮助中国经济真正腾飞的新引擎。

创造“新第一桶金”

在两会之前,李克强最近一次提起创客是在人民大会堂里。2月10日,他邀请来自32个国家的60余名外国专家举行座谈。“刚才你提到创客,中国政府支持这个事业的发展。”李克强稍稍侧身,对坐在他左侧的一位外国学者微笑道,“ 30多年前,中国有很多人在改革开放政策激励下,淘了‘第一桶金。现在我们正激励大众创造‘新的第一桶金!”

与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30年相比,李克强面临的是一个经济收缩的局面,最被人们熟知的出口、投资与内需这“三架马车”均走到了一个收缩关口。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重在“破”,那么今天的改革者则更需要具备“创”的能力。

就如同一个优秀的创客总会通过制造新鲜事物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中国总理也要寻找一个新的引擎来推动发展。

2014年9月,李克强参加在天津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论坛主题是“推动创新创造价值”。一篇评论文章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对于一些期待讨论中国真正棘手政经话题的人来说,这个话题并不算很“刺激”。但事实上,创新在中国,也可以成为一个有趣的话题,至少中国总理李克强的讲话不乏新意。

这是李克强第一次旗帜鲜明地谈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意义。在演讲中,他用了“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这句古语。

接下来的时间里,李克强展示了创客的执行力。去年11月,李克强走进被誉为“淘宝第一村”的浙江青岩刘村。“如果有人来违规收费,你就拿国务院文件给他们看!”人们将总理的表态看作是对淘宝店主们的一次“撑腰”。两个月后,他又将一位依靠手机APP项目创业成功的“90后”大学生请到中南海里座谈。会后,许多媒体报道的标题是:《李克强鼓励90后CEO:非常欣赏年轻人白手起家》。

创客总理的“背景板”

如果“创客”这个词在上世纪80年代诞生,那么它应该就是属于李克强这样的年轻人。许多接触过他的人都用“超前”、“开放”这样的字眼形容学生时代的李克强。当年在北大跑教育的一位记者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北大校园自由而开放,李克强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口才极佳,思想活跃,能在长达一两个小时的演讲里始终保持激情。

李克强在北大任团委书记时的同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教师李景强也向记者回忆:“他是一个在原则底线之上非常开放的人。做事情的时候,他给你留下的可以创新的部分是一个巨大的空间。他自己是很Open的人,连他当时欣赏的学生干部也都是这类人。”

作为北大团委书记的李克强显然是这种精神气质的塑造者之一。他曾在一篇题为《按照青年特点进行理想教育》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们这一代青年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长大的,对“四人帮”那一套假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深恶痛绝……我们应当创造出一些新的语言或新的口号。

观察一个人,总能找到几块相应的“背景板”。从被体制束缚的安徽凤阳大庙公社,到自由开放的北大,李克强见证了中国的许多历史时刻。没有人知道他在这些富有戏剧性的人生经验中究竟汲取了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的身上一定留下过某些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迹。

比如,2013年,在李克强就任总理后,一本已经绝版的旧书一度重新走红。这本书叫作《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是一本售价仅4元的论文集。而其中一篇论文的作者,正是李克强。

许多观察者注意到了这本书的出版年份,1991年。彼时的中国正在重新掀起一场“姓资姓社”的大论战,“市场”两个字还被许多人视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但在《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里,李克强等人的论文,几乎都有一个强烈的指向:“市场”。

这件往事发生在一个政治氛围并不明朗的年代,所以其中透露的勇气与见识,更成为20余年后的今天,李克强被许多人寄予厚望的原因之一。

“创”,也要“闯”

“创客”从来都是领风气之先的人。李克强曾反复说过:“对网购、快递新经济、新业态要高度重视。总不能让新的去适应旧的,更不能让脚适应鞋。”

他这样要求别人,也时刻在提醒自己。在青岩刘村,他曾探访过好几家网店。让其中一位店主印象深刻的是他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你跟前一家又不一样,他是B2B,你是C2C。”这意味着,他对这个新兴行业了然于心。

部分源于这样的现实,因而,中国语境下的“创客”,某种意义上也必须是一名“闯客”。他们要闯过种种老观念和旧利益的关。这样的时刻,出现在去年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大讨论中,也出现在如今甚嚣尘上的打车软件存废之争里。

越是在这样的交锋时刻,领导者的判断就越是重要,其所鼓励与选择的方向,往往会决定社会资源最终的流动与配置。

接近李克强的人差不多都有一个共同感受:他对于新生事物的态度极其包容。“新业态这个词我最早是从总理这里听到的。他很喜欢用这个词。”一位国务院的工作人员回忆。另一位工作人员则透露,总理曾经“压”下过一些文件,而这意味着一种保护,“如果不是他,很多新生事物今天可能就不存在了”。

所以,当梳理李克强在经济领域的施政片段时,自然会提到媒体的一些报道:当马云在总理座谈会上讲起“双11”与900万家淘宝店主时,他当场表示“要用改革为新兴生产力护航”;当中国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在深圳上线时,他亲自前往见证第一笔放贷如何借助互联网中留存的信用数据产生。

这样的情景还有很多。在去年年初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4位到场的企业家中有两位来自互联网企业。腾讯公司的马化腾在发言中提到刚一诞生便面临尴尬的滴滴打车,“一个打车的软件……利用信息技术、减少空载率,降低大气污染,但是,一出来政府就开始管了”。

结果,李克强当场便让在座的相关官员“出一份报告”。他说:“政府确实有错位的问题,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一个新的业态、新的事物发生了,本来可以看一段,甚至培育一段,但我们很快管的手段就上去了,就有可能把这个业态给遏制、甚至给扼杀了。”

“他说任何新生事物都有风险,的确应该带上‘刹车。”一位工作人员说,“但总理的原则就是你的‘刹车必须为创新留下空间。如果文件里只有监督和管制,他是不会同意的。”

李克强经常讲:“要善待草根创业者,善待年轻人。只有他们有希望有期待,国家才会有未来。”

新“创业国度”

李克强清楚地知道,要创造一个更富有活力更健康的创业型社会,就必须同时创造一个让人时时感到方便的政府。对于一个多年来习惯用审批代替服务管理的国家来说,建立这种认识并非易事,真正做起来则更难。

但李克强执意要打破坚冰。“我在山东考察时,一位创业者告诉我,账上没有‘流水时,银行不敢给贷款,等账上有‘流水了,银行又说,你有‘流水了,还要什么贷款?”他会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述这样充满“敲打”意味的故事,也会在审阅文件时毫不客气地提出质疑,“你这里写的,创业大学生要享受政策优惠,必须还要申办两个证件,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好不容易推出一个大学生就业创业计划鼓励创业,你怎么还要这些附加条件?”

李克强就如同一位同时拥有3D打印机与激光切割机的“Maker”。他“切割”掉的每一份不合理的限制,都意味着更小的负担、更低的门槛与更简化的程序;而他“打印”出的每一点创新空间,则意味着更好的机会、更大的活力与更多的可能性。

在李克强离开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后不久,韩国一家媒体在报道中这样描述中国发生的这一切:北京中关村兴起的“创客风潮”正向深圳、上海,甚至贵州、乌鲁木齐等中国全境扩散。在中国创客时代,创业既是“谋生手段”,也是有趣的“创新游戏”。丰富的人力资源、庞大的内需市场、允许失败的创业文化等,成就了今天的创业王国——中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段勇于打破铁饭碗的充满活力的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今天的中国。

而这一切,都和那个读《乔布斯传》、看《大繁荣》,并把“90后”创业者请进中南海、替淘宝店主“撑腰”,并致力于打造“眾创空间”的“创客”总理密不可分。

摘编自2015年第6期《Vista看天下》

猜你喜欢

李克强创客总理
新总理
李克强在甘肃考察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李克强在江西考察
总理答记者问最『强』音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