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店“卖”毕业生值得推崇

2015-07-06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供需网店就业指导

开网店卖货常见,可“卖”人呢?有媒体报道,不久前,“昆明学院人才店”入驻某电商平台,在该网店首页,65名身着统一白色T恤的大学生呈现眼前,他们被分为四种人才类型,分别是“一带一路型”、“制造2025型”、“互联网+型”、“集合精英型”,而每位毕业生“标价”1000元。

以开网店的方式来“推销”毕业生,确实是另辟蹊径。虽然也有人质疑这是把学生“商品化”,但这只不过是把线下校园招聘放到网上——传统的校园招聘,通常是学校把用人单位请进校园,再由学生与其见面,而该“人才店”则把学生进行网络展示,若用人单位愿意“购买”,可牵线实现供需方见面。

在笔者看来,大学为了促就业不拘一格,实现渠道创新值得推崇。而其鲜活价值,也昭示着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改革的方向:大学理应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做到对人才和用人单位的精准推荐。

对网店“卖”毕业生的做法,舆论普遍担心会不会泄露学生隐私,学生没被推荐出去却被骚扰,这是否只是学校就业工作噱头。这并非多虑,但从涉事高校“人才銷售”流程安排看,已做得十分周到。它看似因循了网络购物流程框架,但其实和用人单位在网上发布信息、学生自主投简历,或由学校审核后推荐给学生的实质相同,最终都指向供需对接。

这种模式的后效尚待观察。从目前就业形势看,有的用人单位可能不会去网上“淘”人才。但网店“卖”毕业生的方式本身就具广告效应,拓宽了毕业生找工作路径,也能帮助用人单位“精准打点”。与之对应,大学在“推销”学生过程中,也可了解社会对本校学生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校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本校特色。因此,高校招生就业处“客服”做得如何就尤为重要。

这其实就是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表面上看,把人才信息挂在网上,用人单位据此“选购”学生,程序很简单,但要“成交”需要深入沟通、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就业负责老师须将服务做得更细致,如怎样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实现毕业生、用人单位供需接驳等等。这种个性化就业指导,在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中是长期缺位的。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应届毕业生与就业指导老师的配备比通常为1:500,这种力量配备下,相关老师就连登记信息、处理档案都来不及,更别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了。

假如“网店卖毕业生”能倒逼出个性化就业指导,无疑能在示范效应中带动更多学校对就业指导水平进行改进。对涉事学校来说,若只是把学生的图片批量处理上传,没有个性化客服,“生意”恐怕也难红火。

说到底,网店“卖”毕业生,是实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网络尝试,它的渠道拓展、模式创新,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都是种启迪:在毕业生就业难的大形势下,高校不应固守“等靠”的僵化模式,而应多动脑筋,实现个性化的提升。

猜你喜欢

供需网店就业指导
供需紧张局势拉动煤炭价格上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网店随意买卖 假货“借壳”横行
北村返乡开网店:卖的不只是“乡愁”
网店“卖”毕业生值得推崇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