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2015-07-05陈帆张鹏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1期
关键词:工科课程体系教育

陈帆,张鹏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西安 710129)

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陈帆,张鹏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西安 710129)

通过深层次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总结吸收国内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结合行业和工科类高校发展特点,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实践实训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经营管理才能,较好创新精神、创业素质的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构建;平台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开始,创业教育迅速发展起来,1998年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要加强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2002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校;教育部又于2008年确立了30个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在2010年5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进一步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2011年10月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1 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

当前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诸多误区,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仅仅注重学生参加的“挑战杯”等创新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的成绩,还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游离于高校专业教育之外的业余产物,导致组织领导不到位,政策措施跟不上。这说明高校创业教育并未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创业教育受益面受到很大限制,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全面人才的需要。学校的创业教育应不同于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而应当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1.2 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因为自身条件限制,本不是创业教育的实践者,完全不熟悉企业的运营,习惯于“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只能流于书本,十分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再者工科类创业教育还对师资的专业素养、拓展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很多教师难以胜任。部分高校虽然高薪聘请企业家担任客座讲师,但并没有形成教育体系和制度保障,导致教学效果和持续性大打折扣。

1.3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多数高校进行的创业教育其实是就业教育,提供招聘信息、解释相关政策法规等,制定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高校少之又少,即便是已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数量也很有限,据对部分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进行调研,开设创新管理类课程的学校约占1/3,开设创业类教育课程的学校仅占1/20,将二者结合的则更少。

1.4 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当前许多高校的创业实践环节只局限在少数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和竞赛中,在资金投入、项目设置、场所配备方面都没有提供有力的支持,并未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导致实践环节成为高校难以突破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尤其对于工科学生而言,了解学术前沿和最新科研成果,参与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场所对于他们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 工科高校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研究

2.1 统一思想,科学定位

工科类高校应分析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秉持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为己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有教学体系中,结合工科类学校发展需要和创新创业人才的纵向培养过程来明确人才内涵,界定不同培养阶段创新创业人才的元素,制定培养目标。目标群体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面向所有在校生,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二是结合工科类高校的特点,对部分有创业愿望的学生,给予特殊指导和服务。

2.2 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分析

创造力和机会识别是创业的认知基础。新创意和机会识别的基础存在于特定个体的认知系统,而认知系统是其学习、生活经验的结果。工科类大学生系统的专业学习、日常的专业熏陶、坚实的专业实践容易形成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认知系统。

工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逐步掌握宽广扎实的专业知识,锻炼岗位要求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工程能力,同时要了解与创业过程相类似的产品生产、销售、经营过程,因而更容易接受和挑战创业过程。同时,创新是工业的基本特征,创新能力是工科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工科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掌握了一定的先进技术,经过自身钻研,容易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从而围绕自己的优势来确定创业目标,进行创业活动。

2.3 利用工科高校资源条件,发挥创新创业优势

对于以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应发挥其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富、科研环境优良的优势,分析各个学科的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力求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突出创新对创业的引领作用,鼓励学生将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创业实践转化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为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提供支撑。

2.4 创新创业内容和方法教育体系构建

工科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要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新创业知识。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创新创业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技能体系、培养要求,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此外,还需培养学生人文、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知识,提升相关素质和能力。如图1所示,具体有基础课程与专业知识模块、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创业素质提升模块、创业技能培养模块、创业知识储备模块。5个模块在培养方法、实践路径以及绩效评估等各具特色,互为支撑和联系。

2.5 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践体系构建

图1 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培养方案

图2 工科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在两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工科类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都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任务,可利用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平台,如图2所示。通过校企联合进行创业园区建设,提供政策咨询、登记注册、融资等一站式服务,给予场地和资金的支持,切实帮助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已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构建工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实践实训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求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经营管理的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提供持续支持。

[1]刘振忠,李瑞,段斌.影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3).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l,27(5):64-67.

[3]李先锋.地方高校工科类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0,163(1):29-49.

[4]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10.3969/j.issn.1673-0194.2015.01.0131

G640

A

1673-0194(2015)01-0249-02

2014-09-27

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2013GJY18)。

陈帆(1981-)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工科课程体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