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作文教学中“新闻日记” 的实践研究

2015-07-04潘敏

俪人·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闻实践活动作文

潘敏

【摘要】在小学写作教学中,通过“看新闻,写日记”的作文实践活动,为他们打开社会生活一扇窗,把现实生活与周围世界当成学生习作材料的源泉,激发他们写作兴趣,关注生活,乐于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闻 生活 作文 实践活动

在语文2011版新课标中,积极提倡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同时,明确指出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如何帮助学生在写作教学中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建议与要求呢?我在写作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看新闻,写日记”的作文实践,取得了语文素养与生活阅历的双赢。

一、实践前的思考:

1.学生是国家的主人,却缺乏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和热情。

尽管素质教育提了好几年,我们的学生中仍有一部分依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对国内外大事的关注和参与,成了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在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教育的今天,让学生通过看新闻,写日记来了解国际、国家大事,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体会社会发展的艰辛,洞察国内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积累知识,提高思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也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德育新途径?

2.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渠道的信息来源,学生却缺乏判别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媒体的日益现代化、多样化、广泛化,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有效的关注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广泛空间。但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在海样的信息面前,无法准确地辨别真与伪,是与非,笔者设想通过“新闻日记”的方式,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从而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为培养学生辨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开辟一条新渠道。

3.作文教学老大难:学生难为“无米之炊”,习作水平提高较慢。

作文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从理论上分析,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最有利阵地。事实上,作文却是老大难问题。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没东西可写,于是就胡编乱造一通,应付了事,更有甚者,干脆照搬作文书上的内容。学生作文时,之所以难为“无米之炊”,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作文来源于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不善于从生活中选取富有新意的材料,不善于积累写作素材,思路打不开,长此以往,习作水平提高不快。另外,学生的生活相对比较单一,相似的学校生活引不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而新闻能丰富学生课外见闻,是指导学生从平凡事中找题材的范例。笔者期盼通过“新闻日记”的实践,为学生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

二、实践构想:

(一)概念界定

“新闻日记”,是指在收看或收听新闻后,用日记的形式针对新闻中的某件事、某种现象、某些人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感想、体会和收获。

(二)实践假设

此实践拟以写日记的形式,要求学生去主动关心发生在身边的生活小事,发生在周围的好人好事,发生在城市和乡村的新人新事,国内、国际上的重大时事,记录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谈谈自己的感想、体会。新鲜而又丰富的新闻材料将会令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而拓宽作文的题材,促进学生认识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最终使学生“爱写,能写”。在看与写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看新闻、读报刊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会读,乐读”。并借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吸收处理信息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原则:

1、异步性原则

每个学生语文基础各不相同,语文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实践中评价标准(看的数量,写的要求)不作统一要求,而是充分体现层次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使他们感受到看新闻,写日记的乐趣,并逐渐在自己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2.激励性原则

在“看新闻,写日记”实践的全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励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均有参与和收获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催化学习情绪。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爱看,乐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新闻日记的内容要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学以致用,通过读指导写,写消化读,读写结合,阅读作文同步提高。

三、实践过程与方法:

1.调动三方面的积极性

(1)组织发动,家校携手,为实践研究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和行动支持。

学校在实践前期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请有关教师做专题讲座,使家长们明确“看新闻,写日记”的意义以及家长应如何配合学校,为孩子提供条件。由于组织发动落实,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家长多数能积极配合学校,落实、保证学生在家看、记新闻的时间,有的家长还能陪孩子一起看新闻,并与他们交流看新闻后的感想。由于小学生外在注意力不够集中,做事缺乏持久性,因此家长的配合对于激发学生收看(阅读)新闻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书报的习惯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教师身先士卒,发挥榜样作用。

为了让学生对“新闻日記”产生兴趣,教师率先示范,坚持天天看新闻,常常写日记,并把自己的日记通过“好新闻推荐、谈天说地、新闻角”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这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给了学生精神的鼓舞,让学生知道在“看新闻,写日记”的训练中,自己并不是单枪匹马的,还有老师在与他同行。坚持看新闻,写日记对于学生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尤其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就想退缩,教师积极向上的写作热情,给他们以鼓舞,使他们勇敢地坚持下去。教师言简意赅的文风,也给学生在习作中提供了范例。

(3)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主体作用

首先,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看新闻,写日记”对提高自身水平的重要性,然后逐步掌握“看新闻,写日记”的方法,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感兴趣的新闻作为日记的内容,选择各种自己喜爱的交流形式,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谈自己的真切感受,与同学、老师、家长等交流。

2.指导、落实两种基本能力:

(1)掌握“看新聞”的基本技巧和要领。

看新闻的主要途径有收看或收听电视、广播,阅读报刊,上网查寻等。从电视(广播)中了解新闻,除了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省市新闻等,还可以指导学生收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记者发布会”等内容。收看时,应做到全神贯注地看,并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尽可能保持原话,用较快的速度记录在一个固定的新闻记录本上,如有困难可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或在其他时间段留意收看重播。

阅读报刊、上网查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浏览、跳看(读)、精看(读),对于感兴趣的新闻可作一些圈、划、点之类的记号,或粘贴下来,对于感受最深的还可写一、两句批注。同时通过“好新闻推荐,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变盲目地看为有选择的看。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更应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慢慢看,细细看,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处理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对于某些有连续报道的新闻(如新闻追踪等),可采用专题看(读)的方法,对整个新闻事件有较全面的了解。

(2)有感而发,及时捕捉看新闻后的感触和想法。

看懂了新闻,并不意味着就能写日记。因为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各不相同,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写这类日记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得讲究一个过程,遵循“异步性原则”。它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对于初学“看新闻,写日记”的同学来说,写新闻日记的要求可放低到:学生在看新闻后,采用“剪报或摘录”的形式作为新闻日记。尽管从形式上看是暂时放弃了作文,可对于那些原来没有看新闻习惯的学生来说,剪报却是一个很好的感知和积累的过程,既为今后写新闻日记打下基础,要求又不算高,没有难度,不“闷”学生,学生也不会因此造成心理负担,那他们就有兴趣,对此产生了积极性。

第二阶段:

收看或收听新闻后,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并简单地写几句感想。在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对于一些标题已能准确、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的新闻,可以在新闻标题的基础上扩充。

②绝大多数新闻的导语都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可以借助新闻的导语,用摘录重点词句的方法进行概括整理。

③对于内容较多的新闻,可将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简要的经过等要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

第三阶段:

在阅读一定数量的新闻后,能引用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作适当的引申和联系,即结合自己的想法或身边的小事,敞开心扉,溶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谈自己的感想。通常可以:

①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或薄弱环节,提醒人们重视。

②针对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行为,进行辨证,从而找出正确的做法。

③针对社会生活中违反科学的一些错误行为或现象,明辨事实真伪。

④针对社会上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进行歌颂,以弘扬正气,倡导文明。

当然,还有许多方面可写,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有感而发的新闻,都可以作为这类日记的材料。从总体上看这类日记,篇幅上比较短小,形式上与读后感十分接近。学生习作时不会有较大困难,可写作时还应注意:作者的观点来自于新闻报道,在谈自己的感想时要抓住一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引用新闻的内容不可全篇照搬照抄,要学会取舍、归纳和必要的引用。

3、营造环境,活动激励,措施保证,为实践活动长期有效的实施提供保障。

为了使收看、记录新闻长久地得到开展,努力让学生养成自觉自发的习惯,安排周三的谈话课和隔周一次的语文兴趣课时间,让学生说说新闻,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提供演讲锻炼的场所,并将这项活动纳入主题队会中。在黑板报中开辟“新闻日记集锦”栏目,还安排每月一次好日记年级巡回交流展示活动,同时向社会推荐优秀人才,如本班有30多位学生成为“常州日报”“武进日报”特约小记者。

四、实践成果:

1、激发了学生收看(阅读)新闻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收看(阅读)新闻的习惯。

我们对本班学生进行了统计,活动前每天收看新闻节目的占15。6%,偶尔看的占58。2%,基本不看的占26%。活动后每天看的占81。5%,偶尔看的占16%,基本不看的占2。5%。活动前每天看各类报刊的占43%,偶尔看的占49%,基本不看的占18%。活动后每天看的占82%,偶尔看的占16%,基本不看的占2%。活动前没有一人关注网上新闻,活动后凡家中有电脑的同学,每天都去查看。活动前与他人谈论新闻话题的占12。6%,活动后占92。1%。家长们也普遍反映;现在孩子们一回家不是先玩,而是先翻阅当天的报纸,看新闻联播则成了孩子家中的必修课。可见,“看新闻”成了学生课余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2、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常识的熟悉与了解。

通过每天收看新闻联播或阅读各类报刊上的新闻,学生的阅读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一改过去“阅读量以课文中的教材占多数”的现象。据初步统计,每个学生每天看报的阅读量大约为2000字,那么一个月下来就达到60000字,以此类推不满三年就能完成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阶段的阅读量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学生阅读面的拓宽,他们不仅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还从新闻中了解到“政治、文化、科技、体育”等其他方面的知识。新闻以它独具的时代性、快捷性等特点,使学生自然地接近生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

3、及时地关心、了解国内外的大事,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看新闻,写日记”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不再成为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也提高了,如:学生在看了有关随意占用农民耕地事件的连续报道后,写下了《农民的土地得救了》、《为“退耕还田”鼓掌》等,日记中有的阐述了对土地被随意占用的痛心,有的痛斥了一些人只顾自己捞钱,不顾工厂环境污染给人民健康带来危害的丑恶行径……,学生们还通过国内外的新闻,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的历史使命。

4、提高了学生辨别、筛选、吸收、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看新闻,写日记”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新闻报道,学生必须进行筛选、处理、吸收,才能将它们转化为日记中的材料。从中锻炼了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的孩子已能规范地把感兴趣的新闻剪贴成一页页剪报,并进行分类整理,编成了剪报集;有的孩子将收集到的好新闻制成了专题网站;大多数孩子爱上了新闻日记,每当阅读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便会兴致勃勃地写上一两段。在“新闻发布会,好新闻推荐会”上,孩子对于一些感兴趣的新闻话题,总能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察力、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其中得到了提高,

5、扩大了作文的题源,解决了“无米”的难题,提高了习作的水平。

过去一到布置写周记时,一些学生便感到头疼。自从进行“看新闻,写日记”的实践后,新鲜而又丰富的新闻题材源源不断而来,令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习作的题材拓宽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从而促使习作水平迅速提高。学生多篇文章在区级以上报刊发表,30多位 “常州日报”特约小记者也是从中锻炼出来的。

实践证明:“新闻日记”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乃至人的整体发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激励我在以后的习作教学中,要打开生活的更多窗口,让学生去探索,去收获。

猜你喜欢

新闻实践活动作文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