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2015-07-04连晶晶

俪人·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学观念创新意识学习兴趣

连晶晶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便成为小学教育中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关键词】计算机 教学观念 学习兴趣 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对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便成为了值得我深深思索的问题。于是,我在这里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兴趣并不困难,因为有条件的家庭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对它已经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对未知事物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机房里总表现的跃跃欲试。但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所以就应该采用边授课边上机的方式,这样就会使他们的热情度大大提高。但这种教学方式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跟着老师的思维,否则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另外,在对学生进行键盘指法训练的过程中,长时间的训练会使学生觉得枯燥,如果只在每堂课的前5~10分钟进行训练,并定期进行班内的比赛,这样少量多次,加上一定的精神鼓励,就会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加快教学进程。

老师在上课之前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计算机有什么用途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可以打字、制表格;可以上网查资料、聊天;可以玩电脑游戏等等”。这时,老师可以借助同学的回答说:“既然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的用途很多,电脑游戏又好玩,你们想不想自己将来也会编一个电脑游戏啊?如果想的话,就和老师一起来认真学习吧!”这样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更新教学观念 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前提,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观以及“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并以此来支配自己的教学行为,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上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计算机——作为最主要的信息处理工具,正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因此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是科学技术发展和适应未来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就信息技术教学具体来说,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①帮助学生建立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②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信息技术的一般使用方法;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良好习惯。第一点和第三点更注重的是情感领域,即在实现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融会在第二个教学目标中。

三、结合学科特点 运用合理手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该课程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共同决定的,它包括基础性、技能性、发散性和趣味性四个方面。基础性是指计算机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技能性是指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发散性是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贯通;趣味性则是针对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而且《纲要》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结合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运用一些合理的手段,來提高教学效益:

1、因材施教。受家庭条件的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汉字输入还不太熟练,而有的则已经可以应用Word 编辑文档。对于前者,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对于后者,则可以适当的提前授予其他知识。

2、启发引导。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只起引导、启发作用。在不违背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应更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精讲多练。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实际操练是多多益善。例如,在教学生使用“绘图”工具时,应先由学生决定画什么内容,再教以基本的操作方法,剩下的时间应交由学生去自由发挥,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突出重点。在传授学生foxpro等程序设计语言时,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编写程序,而是要通过程序设计的教学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程序的结构,了解利用程序设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几个基本步骤。

5、任务驱动。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自我更新。教师实际上也是一名研究者,信息技术课教师更是如此。面对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如果不在知识、思想和方式上进行更新,那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就会停滞不前,因此,教师的自我更新也同样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四、唤起创新意识 注重过程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包含思想品质和知识技能两方面,而在知识技能这方面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可见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创新教育是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而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开展创新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教学观念创新意识学习兴趣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