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作家与UFO

2015-07-03章云华

中学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始皇奇景叶永烈

章云华

UFO,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作家,善于用文字记录细微的发现。当这两者相遇时,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王嘉笔下的UFO(USO)

王嘉(?—390),东晋方士,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秦安县东)人。据说王嘉“能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 所以公侯以下,都到王嘉处参拜,询问世事。王嘉的主要作品有《牵三歌》和志怪小说《拾遗记》,现刊行于世的是南朝梁代萧绮修订的10卷本,因书中一些篇段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方面都较为完善,初具短篇小说规模,故王嘉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拾遗记》第四卷中有这样的记载: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其国人长十丈,两目如电,耳出于项间,颜如童稚,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始皇问曰:“闻子明于见远,愿闻其术。”对曰:“臣少时蹑虚却行,日游万里;及其老朽也,坐见天地之外事……”

在这则故事中,根据“沦波舟”能“日游万里”且“水不浸入”等迹象,“宛渠之民”无疑是当时的超级文明,极有可能就是外星生命。这个故事可解读为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生命很早就来到地球并建下基地,称为宛渠国。

由“沉行海底”可知,这群外星生命活动于海洋中,用“形似螺”的“沦波舟”作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日行万里,跟今天我们所说的UFO(或USO,不明潜水物)有相似之处。

这虽是一则故事,但故事中也可能包含了真实的成分,或者由真实事件改写而来。

在《拾遗记》中,还有这样一段描述:

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暝矣。虞、夏之际,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也。

我们知道,尧是五帝之一,当时正值茹毛饮血时代,并无丰富的天文知识,所以若这段记载有真实依据的话,尧极有可能是真的看到了不明飞行物,并把它同星月联系起来。

著名学者邓拓在《燕山夜话》一书中就此事评论说:“看来,还是真正最古老的关于宇宙航行的传说。”

叶永烈也亲眼目击UFO

以科普作品起家,后以一系列纪实文学闻名于世的叶永烈,也是对 UFO现象感兴趣的作家。

1988年 4月,中国UFO研究会创办了《未知世界》报,叶永烈应邀为该报撰写了《科学就是探索未知》的“发刊词”,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世界,充满X。大自然仿佛是X的大本营。在众多的X中,UFO之谜最为诱人。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未查明真相的空中飞行物”引无数科学英豪齐探索。多少次、多少人,亲眼目睹过 UFO的迷人丰采。1980年盛暑,我在新疆罗布泊也亲眼目击UFO。

在叶永烈看来,“UFO是客观存在着的,已被无数次目击记录所证实。至于UFO是什么,则是正在探索中的未知之谜”。

流沙河和UFO

诗人流沙河也是一个UFO爱好者,1981年2月的《科学文艺》杂志发表了他的《飞碟过成都》一文,介绍了他和许多目击者一起看见一个螺旋状UFO飞过夜空的奇景。

那是1977年的 7月26日晚上,流沙河闻堂妹喊声而出,看见西北天空有一个螺旋状飞行物,发着光,缓缓飞行。

流沙河笔下的UFO是这样的:

遥见西北方的天空里有一条发光的螺旋型的烟雾,状如一盘蚊香,中心为一亮点,螺旋型的发光的烟雾是该中心亮点喷出物,烟雾自中心亮点向外作螺旋线引出约三圈,中心亮点距地平高度约30度,中心点沿视向缓缓地向西北飞去……

另一次是1980年6月29日凌晨1点,“不惧鬼神”的流沙河“却莫名其妙地萌生恐惧,急拉闭日光灯开关,瞎摸上床,面窗而卧”,果然发现从空中斜射而下的强光“自外照亮四扇已闭的窗户”。

第二天,媒体报道了昨夜一个绿色、圆形的物体,发出强光,掠过成都。

《诗与真》中的奇景

德国作家歌德晚年撰写了一部“力求不撒谎,有勇气把心里所感受到的一切照实写出来”的自传体著作《诗与真》。

根据书中的记载,1765年 9月29日,歌德一行四人在去莱比锡大学求学的途中看到了奇异的景象:他们在路过一座山时,突然发现在路的右边的一个深渊中,有一个漏斗形的物体,里面闪耀着无数的火光,一层层地叠砌着,火光非常明亮,让人目眩。

他连忙向车夫打听,可车夫对于这样的奇景也茫然无所知。不过车夫说,附近有一个石坑场,那坑中满储着水。

歌德无法判断这个奇景是“鬼火的魔窟”还是些“发光体的结集”。

根据歌德的描述,他所看到应该不是“鬼火”之类的自然现象,因为连熟悉当地情况的车夫也 “茫然无所知”,这极有可能是一个“漏斗形”的UFO在活动。

猜你喜欢

始皇奇景叶永烈
数学奇景
数学奇景
数学奇景
叶永烈:食品科普创作的一面旗
那个为我们回答“为什么”的人走了 缅怀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先生
王翦将兵
下篇 今日巴清
因他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