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储永志:驯猴

2015-07-02邢江

摄影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永志驯兽师摄影记者

邢江

说到图片故事,我们最常见到、也最多见到的是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

新闻摄影职业,自有一套体系和规范来训练摄影记者们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主人公的特质和环境要素,完成图片故事。浙江日报摄影记者储永志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本。今年2月,他凭借照片《驯猴》获得第58界荷赛自然环境类单幅一等奖,而这张照片是图片故事《驯猴》中的一张。

破题

如果只从储永志的荷赛获奖照片推测,大概会以为他的图片故事是以驯猴人为主角的,但看完整组照片,读者会明白,猴子才是主角。

2014年11月,储永志在《钱江晚报》上看到一条杭州动物园自2015年1月1日起禁止动物表演的消息。多年锻炼出的新闻敏感让他知道这条小消息有“大文章”可做。他想到去“中国马戏之乡”——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探访“限演令 ”下动物和驯兽师的生存状态。

不过,这是个老题材,国内外有很多优秀摄影师涉猎过,储永志明白要想拍出新意,必须学会破题,不能沿袭他们的方式拍摄。

“好的图片故事,除了题材制胜外,独特视角(拍摄的视角、思想的视角、心灵的视角),专业呈现、后期编辑一样不可少。”

以往摄影师拍摄马戏团和猴子的图片,大多是从耍猴人的角度入手,而储永志决定这次站在猴子的角度拍摄,着重刻画它们的肖像、肢体语言与内心写照。在拍摄前,“部门徐斌主任与我进行沟通,定下采取两种拍摄方式来完成这组图片故事,一是拍动物肖像,二是拍驯兽师与动物的生存状态。”

储永志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驯兽师与动物被当地视为敏感题材,如果“惊动”相关部门,摄影记者可能无法获得拍摄机会,“所以与采访对象沟通十分重要,只有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完成这个课题。”

为了不影响拍摄,同时也避开埇桥当地人可能对外人的抵触与警觉,储永志选择了以暗访的形式,进入这个地方,没有入住需要登记身份证的旅社,而是住进80元一晚的小旅馆。

这里是我国唯一的“中国马戏之乡”,从埇桥区走出去的300多个马戏团每年可以“揽金”数亿元,占了全国马戏演出市场的70%。

“2014年11月29日,阴冷的清晨,5时许,我花了20元钱包了辆‘麻木’(摩的),坐了半小时抵达计划拍摄区域。”储永志原本有一个联系人,但机缘巧合,当他抵达村口,一位叫齐德芳的老人刚好打开院门,一只猴子紧跟在他身后,储永志笑着与老人打了声招呼,走进了老人的院子。

驯猴人

齐德芳家的院落里,有一幢2层楼房,一层基本是水泥地面,家中除了电视,也没什么像样的家当。储永志称呼他为“老齐”。

多年经验告诉储永志,拍摄图片故事,沟通是一门重要的功课。“摄影师的坚持和表达技巧很重要,你把你的意图告诉他,讲清楚,不偏左,也不偏右,客观地讲述。这个故事里,我要考虑这个村庄的现状、老齐的精神状态、驯兽师和动物间如何相处,以及这门手艺的传统,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道德制高点上去批判,而是要客观、多角度地看这个世界,多采访、多思考。”

拍摄前,储永志和老齐聊了4个小时都没有掏出相机,一是因为他通常在拍摄故事前尽可能多掌握拍摄对象的信息,二是为了让老齐信任自己。通过聊天他知道,老齐是埇桥区响当当的驯猴高手,有着30多年的驯猴经历,经他调教的上百只猴子活跃在全国各地。

可开始时,老齐对这个陌生人还是有所戒备,储永志就和老齐聊猴子,聊一些耍猴人的艰苦生活、与猴相依相伴的故事,聊到了他的兴奋点。后来一个细节打动了他。由于早上去的时候储永志没有吃早餐,肚子饿了,就问老齐家里有没有东西吃。已经聊高兴了的老齐主动提出要给他下碗面条,而就在吃面期间,一个小细节让老齐最终放下了所有警觉。“把面条端上来后,有些撒桌子上了,我就把面条捡起来吃了。也不是做作,我在家里也有这个习惯。”

这个不经意间的细节,恰被老齐看到。“老人突然就跟我说:‘你想咋地就咋地吧!’”于是,老齐合上大门,就当储永志不存在,像日常一样顾自驯猴。也正是因此,储永志有了足够时间,去拍摄这组“驯猴”照片。

解题

储永志说,他最近几年意识到,以前做很多事情,比较主观,容易片面和盲目冲动。“现在报道时我会争取用‘中观’来看待拍摄内容,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我不希望作品发出来后,观者完全按照我的创作意图来单向地走,它应该是多义的,散射状发展。”

因此,在《驯猴》这组故事中,老齐的角色是矛盾的。老齐对储永志说:“这么多年,他从来没动手打过一只猴子,是猴子让他有了生活费、有钱盖房,他与猴子相依为命。”言谈中,储永志听得出老齐很是感恩这些小动物。但是随着故事的深入,照片中,猴子的神情却多是惊恐和害怕,在老齐怀抱中更显挣扎,这种对比,把故事从人物生活引向了更大的主题。也正是这样,储永志镜头下的主角自然是猴子而非老齐。

“拍摄《驯猴》这组图片过程中,我不断修正拍摄影前的一些想法,生活远比想象得丰富精彩。”

储永志这样比喻,拍摄图片故事,与写文章异曲同工,有人喜欢用白描手法,有人则钟情散文的方式,也有人擅长用诗歌的表现方式。而他在这个故事中,用白描的方式简笔勾勒,并没有让画面太过直白,人物与动物在无言之中交流,让观者感到一种不安。这种不安来自老齐的动作与猴子的表情,也来自老齐的话语与猴子神态之间的强烈反差。在这组照片中,这种感受是逐一升级的,当看到老齐驯鞭下满脸无奈与惶恐的猴子,你会不自觉再次翻阅图片说明,看看老齐说了什么,再想想事实究竟如何。

每一个故事中都会包含相对的价值(如好与坏、真与假、喜与悲),即使讲述者是中立的,这些相对的价值还是会随着故事的进展而显露,当这些相对价值相互角力、相互转换,乃至出现从一端走向另一端的情节,故事便更精彩,剧情起伏会更吸引人。这种波折在《驯猴》中比较明显。

储永志说:“对摄影记者而言,能用相机写故事、讲故事,用照片再现故事中主人翁的情感,或喜或悲,或嗔或乐,是种能力,也是门学问。”自然,这门学位讲究顺序,讲究布局,就像《驯猴》,第一张照片开宗明义,中间将故事的推向高点,最后一张让人回味。

其实,在埇桥的三天里,储永志还拍了老虎、狮子等动物,拍《驯猴》这组图片故事,前后只花了4个小时。他说:“许多摄影师也许有同感,有时获取好的图片,无须消耗大量时间。”

猜你喜欢

永志驯兽师摄影记者
驯兽师
本期作者介绍 姜永志
加油站站长潜逃14年终落网
兴隆湖初冬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上游开闸
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