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时钟的“怪”孩子

2015-06-29杨瀛瀛

中小学德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小杜时钟信任

杨瀛瀛

【案例】

还记得那是当天的最后一节课,也是一节自习课,班里似乎一切正常。为培养学生自觉性,我们班的自习课都交给值日班干管理,有情况才向我汇报。正批改作业时,班干部匆匆跑过来投诉说:“老师,小杜不断拿东西去打墙上的时钟,很吵,我说了多次他都不听。”“好吧,你先回去,我会去处理的。”听了班干部的投诉,尽管倍觉奇怪,但我还是按惯例,先对之进行冷处理,因为小杜是个“刺头”,随意处理只恐引起更大麻烦。

说小杜是“刺头”,并非他成绩不好经常打架闹事;相反,他成绩中上,人缘也不错,在班里还有几个“铁哥们”。但小杜有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总仗着自己成绩不差,在同学中有一定影响力,老喜欢与老师顶嘴,强调“个性”,不遵守纪律,且常以“不拘小节”为由替自己辩护。对他,如果不抓住“犯罪”证据,他是不会服气的。

想到这点,我不动声色,悄悄地来到课室旁,透过窗户观察小杜。果不其然,小杜趁班干部低头写作业时,用不同的物品去打墙上的挂钟,并发出“当当”的响声,最后,他干脆直接用一本作业本砸向时钟,时钟应声而落,而此时,小杜大步流星赶到,一手接住了将要掉落地下的时钟,并准备挂回去。看到这一幕,我知道该出场了。于是,我在窗外装作漫不经心地喊了声:“小杜,来我办公室一下。”

来到办公室后,小杜没作声,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见他像刺猬一样已做好防备,我知道以硬碰硬是没有用了。于是我心生一计,说:

“小杜,你猜我找你什么事?”

“不知道。”小杜装作无辜地回答。

“我想请你帮忙。本来我想去班里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结果却让我发现了一个参加趣味运动会的好人选,你能代表班级参加吗?”

“为什么是我?”他有点好奇地问。

“因为我发现你反应能力非常好啊,班里的时钟一掉下来你就能接住,老师相信无论你参加哪个项目都一定能取胜。”

听到我话里有话的委婉的批评,小杜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老师,你别开玩笑了,你是知道的,时钟是我弄下来的。”

看到他自己提起了话头,我趁机问:“那你可以告诉老师为什么要‘钉’时钟吗?”

“老师,我说了你会相信吗?”

“会相信。”

“我想让时间走快一点。”

我莫名其妙地看着小杜。

“是这样的,今晚,我约了小学同学打篮球,我想早点做完作业。但英语科代表坚持说要在放学前十分钟才能把作业写在黑板上,她说英语老师要求同学们要先复习才能做作业。我催了很多次她都不写,我就想办法想把时钟撞得走快一点。”

原来如此,我心中长舒了一口气,说:

“哦,是这样的。那问题解决了吗?”

“没有,她还是不理我。”小杜有点生气。

“知道为什么吗?”

“她知道是我在弄那个时钟。”

“问题没解决,还导致了其他问题,这你发现了吗?”

小杜思考了一下,慢慢说:“我被班干点名批评了,有同学在笑我,我还差点弄坏了时钟,还被老师您叫到了办公室。”

“你很聪明,一下子就发现了那么多不良的后果。重视友谊的同时不忘学业,这是好的。可惜你把好事干成了坏事,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选择最好的,比如:你可以跟我沟通,或者跟英语老师沟通。”

“是的。”

“好吧,你回去请英语科代表过来,我让她提前告诉你作业,你今晚就可以去打球了。但是,你要答应老师,必须先复习再做作业。可以吗?”

“可以,我已经复习了。谢谢老师,谢谢老师!”小杜开心地忙点头称谢。

后来,小杜积极参加了趣味运动会,带领同学获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反思】

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了,回过头去想想,我很庆幸当时没有选择错误的方式去解决这次小风波。很难想象,如果我当时抓住小杜的“小辫子”不放,说他故意破坏公物,然后在班里公开批评,那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我想,那样我和小杜沟通的大门也许将永远关闭,乃至彻底毁我们之间的情谊。仔细想来,这件小风波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沟通需要肯定

根据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沟通有效性必须满足四个条件:可领会性要求,即选择可领会的表达,以便说者和听者之间能相互理解;真实性要求,即提供一个真实陈述的意向;真诚性要求,即真诚表达意向以便听者能相信说者的话语;正确性要求,即选择一种本身正确的话语,以便听者能够接受。

很多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注意到真实性、真诚性,却忽略了可领会性和正确性。比如我们往往会苦口婆心地说:“老师这样是为你好。”但学生却只感觉到你是在难为他。原因是我们没有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在沟通的时候先给予他们肯定,让他们接受两者间的谈话。

人总是倾向于肯定自己,并且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这是因为获得自尊与自信的需要,是人类的天性,无论是三岁小孩,还是耄耋老人,都如此。因此,当我们与正处青春期的学生沟通时,如果一开始就从他们的缺点或过错谈起,他们肯定会有很强的防备和厌恶心理。这时我们不妨采用逆向思维方式,即使孩子犯了很大错,也从积极方面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此先扬后抑,犯错的学生往往能平心静气地接受并配合沟通。

二、沟通需要信任

吉登斯的信任理论认为,信任最初源于人类个体的“本体性安全”,是对他人或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信任也是新式的社会团结之本源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那就是渴望被别人信任,被重视,被看得起。所以,相互信任是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交流很关键的一个原则。

如在上述案例中,假如笔者一开始就不信任学生,把学生定义为坏孩子,故意捣蛋,不给其辩解机会,那么两者之间沟通的大门就永远不会打开。我们要相信学生每一次犯错都是有原因的,无论这些原因我们能不能接受,都应该先给其表达的机会,只有相信他们的出发点是对的,相信他们的理由是合理的,才能打开彼此沟通的大门。如果学生犯错是合理的,我们可避免一次误会;如果学生犯错是不合理的,我们可谆谆教导。毕竟,学生的成长难免磕磕碰碰,教师不能以“完人”的标准苛求他们。

三、沟通需要商量

沟通需要商量,这符合心理学当中的PAC理论。PAC理论是加拿大心理学家柏恩于1964年提出。柏恩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即由“父母”心态、“成人”心态、“儿童”心态构成。在英语中,父母写成Parent,成人写成Adult,儿童写成Child,所以三种心态分别取各个单词的首位字母,简写为P心态、A心态和C心态,整个理论也简称为PAC理论。P心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是指命令对方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即以命令的心态发出信息; A心态以客观和理智为标志,是指以商量方式,使对方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即以理智的心态发出信息;C心态以无知和冲动为标志,是指毫无道理地使对方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而且“事实”部分也是缺乏依据。C心态总是让接受者忍无可忍,最终使沟通失败。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师生间谈话失败或不融洽,主要是因为教师常常用P或C心态去指引甚至指责学生。在P心态教师心目中,学生永远是孩子,在说话沟通时表达出一种不容置疑,不能反对的语气,这种方式难免使学生不服气,且即使学生不反对、不辩驳,对问题的解决也毫无意义。而用C心态去沟通的教师就更难堪,由于情绪冲动,往往在没有全面了解事实时就妄下定论,对学生横加指责,学生往往会认为老师很不负责,有意刁难自己,导致个别极端的学生与教师对骂。

可见,班主任应尽量保持A心态,用平等的态度,商量的口吻,引导犯错学生调适心态,理智对待,最终解决问题,培育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温馨班级氛围。

(者单位:广州广雅实验学校 广东广州 510176)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小杜时钟信任
表示信任
这个时钟一根针
小宅男变形记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有趣的时钟
从生到死有多远
时钟会开“花”
信任
小杜先生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