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观光工厂打造跨界合作的产业升级新路径

2015-06-29唐晨晨黄秀容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观光工厂

唐晨晨+黄秀容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给这个时代一个全新的冲击。物联网和互联网已经开始改变普通百姓的生活,只需一部千元智能手机,就能在家叫外卖、叫家政服务、收发邮件,甚至足不出户在家办公。有些地方的农民在家可以遥控农作物的施肥、浇水、防虫、收割等必要环节。总而言之,科技将人类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便捷了生活。但是,我们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农业还是农业,加工制造业依然是加工制造业。在某些领域,科技虽然创造出了更多的闲暇,但不一定带来了更多的产值。那么,如何打造产业升级的新路径,融合一产、二产、三产的个性,发扬服务化精神,形成跨界合作模式?这就是提出推广建设观光工厂的现实意义所在。

一、什么是观光工厂

(一)观光工厂“生”于欧美,“长”在台湾

“观光工厂”起源于欧美。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与民生消费相关的工厂观光化已经存在多年。据统计,英国大约有1000家工厂开放给游客参观,美国则约有500多家观光工厂。最早的荷兰海尼根啤酒厂、英国Wedgewood瓷器厂、日本北海道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都是热门的“观光景点”,可以说是“观光工厂”的先驱。日本近畿大学景观工学领域副教授冈田昌彰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起,工厂夜景就引起了许多爱好者的关注,走进工厂基地发现到处分布着纵横交错的橡皮管和巨大的水箱,在复杂和细致的工厂内,可以从兢兢业业的劳动者身上体会到一种坚忍不拔的独特美感。

台湾的“观光工厂”善于“推陈出新”,从国际和本土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更丰富的发展条件。在借鉴了欧美、日本的发展经验与做法的基础上,台湾地区结合自身自然、人文、消费需求及产业诉求的特点,极大程度的发挥了“后发优势”,后来居上。从2003年开始,台湾当局成功打造了119家“观光工厂”,遍布全台。台湾的新一代“观光工厂”,适应时代潮流的演变,强调服务为主,加入创意设计与展览的产业观光,已经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兴趋势。

(二)观光工厂是典型的“第六产业”

经济学上对产业分类是将农林牧渔列为第一产业,加工、制造、采矿、建筑等归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如储运业、通信业、餐饮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而传统的三次产业之间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原因,还相对独立、界限分明。主要由一产进行基础物质生产,二产进行简单的加工制造,三产通过市场、销售、运输、包装等技术手段,产生一定的附加价值。

但在新兴工业时代,由于互联网的产生,更多跨界融合已经不能完全划分出产业的界限。随着技术的发展、闲暇的增加,体验经济营运而生,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新业态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我们从数学计算角度来讲,“一产+二产+三产=六产”或者“一产×二产×三产=六产”,因此,这种跨界融合后的产业也可被称为“第六产业”。观光工厂就是融合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资源,集生产制造、知识教育、旅游休闲及科技服务等为一体的典型的“第六产业”。“第六产业”的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服务业的内涵和质量,从而提高产业结构中三产的比重,有效的调整产业结构、带动消费、促进就业,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观光工厂创造另外一种“体验经济”

观光工厂提供给消费者一种独一无二的体验之旅、文化之旅,创造出另外一种体验经济新兴形态。“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 是派恩与吉尔摩在1999年提出的概念。体验经济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顾客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过去,体验经济的一个优秀范例就是具有美国文化特征的迪斯尼乐园。米老鼠跳出传统二维动画的局限,已经发展为结合主题乐园、娱乐、餐饮、动漫等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台湾每一家观光工厂都以调动消费者五感(视听触嗅味),让消费者在每一个环节获得听见、看见、闻见、摸见、尝见的立体化体验为核心诉求,同时在工厂内设置自己动手制作环节,寓教于乐,最终以消费者享受体验的服务、带走体验的产品、回味体验的过程而完成一次整体的营销服务。以位于台北莺歌的宏洲磁砖观光工厂为例,磁砖产业的信息既专业又复杂,业者须从认识原料、生产流程、质量标准认定及施作方法的一系列介绍中规划一套让消费者浅显易懂的参观路线,提供消费者教育及学习机会,达到最优的消费过程,直至创造多次消费和交叉消费。

二、大陆发展观光工厂的条件与基础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

大陆从1978年开始实施全面经济改革,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决策。长期劳动力过剩的状态在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中,迅速成为要素竞争的关键因素。2002年开始,随着全球贸易的微妙变化,在我国广东沿海一带小范围出现“民工荒”。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始更加重视。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迅速增加,制造业快速发展也进入一个瓶颈阶段,如何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和优化,在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促进充分就业、提高人民收入、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成为当前政府的重要目标。

从“十五”以来,我们的三次产业结构一直在发生细微的变化。直到2012年,三产的比重才首次超过了二产。2014年,三产比重达到48.2%,基本达到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的重要目标。尽管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三产比重还相对较低,这就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在农业和制造业基数依然很高的情况下,如果能“软化”一产和二产,将产业价值中心向三产转移,对于实现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将会事半功倍。

(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市场条件

就目前大陆的科技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来看,我们已经进入大规模民生消费的阶段。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全年手机销量超过4亿部,智能手机占比超过9成,汽车销量2349.19万辆,国内旅游总花费接近3万亿元,出境游花费约1400亿美元。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大陆的内需市场极其旺盛,以互联网为服务平台的消费模式也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国内消费市场的开发潜力非常巨大。

从科技管理的角度来看,实施观光工厂是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需求的跨界融合,是一项创造新价值的研究。因此,只能在明确研究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分析实施条件、技术准备、人才匹配、市场导向、需求偏好、持续条件和规范标准等各个环节的资源、要素与禀赋。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促成各相关领域的交流、整合,提升某些领域的研发能力,探索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路径。

那么,有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具备了实施的科技与研发条件,加之观光工厂的成熟发展模式以及能够优化产业结构的特点,可以说是非常适合目前市场条件的一个产品设计。

(三)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双重优势

中国大陆的自然资源可以简单概括为八个字:丰富多样、潜力巨大。地貌旅游、水域风光、气象气候、生物景观等,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十亿人次。从每年各个假期的旅游数据来看,游客满意度并不高,景区还是单一以门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没有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式的、进出拍照式的旅游还是常态。以常规的旅游线路为例,华东五市往返5日游这样的旅游带来更多的是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旅游的愉悦感并不能提高。

我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56个民族,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民俗和历史,其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近50处。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实物载体,将这些自然和文化的资源更加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既能达到保护资源、传承文化、传递美的目的,又能满足消费者参观游玩的需求。这就是观光工厂正在打造的文化传承与体验经济理念。

三、引进观光工厂的政策建议

(一)设立专门的管理和孵化机构

观光工厂是以技术指导、科技研发为导向的文创项目,而非完全市场化自我成长的旅游项目。在台湾对该类创新计划属实验性,均以研究单位来推动。研发计划可拆成不同的分项计划,但配合任务要求,加强计划的整体性规划与“接口控制”(interface control),最终成果是可付诸实施的系统或解决方案,体现整体设计规划的科学性和全局性,同时充分考虑具体项目的现实需求和可操作性。

台湾当局将观光工厂计划交由工业技术研究院执行,而非“观光局”。因此,若大陆引进观光工厂,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和孵化机构,实行项目辅导制,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前提下进行项目孵化。既要强调项目的研发能力和孵化实力,合理打造“互联网+”模式,将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有效结合,更要重视研究工作,做好对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调研,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产业特色和消费特色的观光工厂,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台湾模式。

(二)构建完备的评价标准制度体系

台湾在发展观光工厂的过程中,也逐步构建了系统的评价体系,对近120家观光工厂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与指导,推动孵化新的观光工厂。自2008年工研院制订了观光工厂辅导事项与评鉴制度,包含观光工厂主题、厂区空间规划、导览解说与体验设施、企业形象与文宣设计、观光工厂营运模式,共计五大评鉴要素。每年通过系统的审核机制对观光工厂进行了全面的监督。

因此,我们建议在大陆设立的观光工厂,首先因地制宜体现本地特征,同时满足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切实做到有标准的个性和有品质的创新,在实践中总结符合我们实际情况的一套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由第三方的研究机构进行设计,充分考虑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评价体系的指标既要借鉴台湾经验,又要考虑大陆的文化背景;构建评价体系,旨在保证观光工厂可以快速复制,便于后续监督与改善,形成持续的考核机制。

(三)结合本地特色,多层级解决问题

简单复制台湾经验,并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可以考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引进观光工厂:宏观层面,以园区为单位规划成为观光工厂体验园,形成交通、餐饮、游乐、教育为一体的观光载体。打造成类似迪斯尼乐园的观光工厂大型园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观层面,以大型企业为抓手,构建符合产业特性的新型观光工厂,提高企业品牌附加值。同时,让消费者了解该产业的安全形象,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微观层面,以中小微企业为对象,针对工厂实际情况,依据产业特性转型为观光工厂。

主要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1964,商务印书馆.

[2]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信出版社.

[4]崔传义.农民进城就业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山西经济出版社.

猜你喜欢

观光工厂
小燕子飞进工厂里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Brødrene船厂碳纤维观光船获2018年挪威科技奖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荡秋千
科幻画工厂
坐小火车去观光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浅谈城市道路结合观光电车设计的若干问题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