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措施

2015-06-29曹彬张涛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技人才培训

曹彬 张涛

生物技术产业属于高度专业化与受到法规严格管制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且产品以全球市场为导向。从药物探索、筛选、临床前及临床试验,乃至市场营销业务推广等,所涉及的专业领域除核心生技相关专业领域外,也须结合知识产权、法律、商务谈判与营销推广等跨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参与,对内可优化产业价值链的运作,对外可获致最佳的合作商机,将台湾生技产业的优势发挥,促成生技产业全面性的发展。

人才为科技之本,面对全球生技市场稳健成长带来的广大商机,如何结合产业界与学研机构的能力,加强双方互动,促成教学相长,使得教育培训机构培养的专业人才可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已成为台湾生物技术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台湾生技人才需求

台湾生技厂商对人才需求会随着企业成长阶段或产品开发阶段而有所不同。在企业与产品草创初期,着重研发技术人才的需求,其后随着公司规模扩张与产品进入临床试验或查验登记阶段,为协助资金募集、产品授权或执行各项临床试验等专案计划,经营管理、财务、法务、专利人才成为招募的对象。产品上市后,则以量产人才及国际营销等商务人才需求最大。同时,也持续引进研发人才,以满足丰富研发品项的需求,经由周而复始的循环发展,从而成为领导型生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由生技专业人才扩展至各领域专业人才。

依据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开展的“2014~2016年重点产业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岛内生技产业以生产制造为主要职类需求,约占总体需求40%,显示厂商因应市场需求,积极扩充产能,同时带动营销业务人才需求提升。而作为产品技术精进源头的研发人才,则占需求近20%的高比例,显示生医产业的高知识密集特性,厂商须持续投入大量研发,以维持竞争优势。

从学历需求方面分析,生技产业人才学历需求主要在硕士(含)以下,占总体需求超过90%。其中,应用生技产业由于以传统产业为主,产品多已上市,故学历需求以进行生产制造及业务营销的专科以下及学士人才为主。医疗器材产业近年因体外诊断及隐形眼镜厂商有扩充产能的需求计划,故需求以学士及专科以下学历的生产作业员为主。制药产业相较于应用生技及医疗器材产业,由于自研发至销售皆受法规高度管制,加上近年台当局公告实施PIC/SGMP规范,岛内厂商积极提升品质管理作业,需要硕士以上人才。

从科系及专业技能需求方面分析,生技产业由于应用范围广泛,需结合不同专业背景人才。应用生技与制药产业以生医相关科系人才为主要需求,占50%以上。其中制药产业因生产小分子药品,化工相关科系人才也为其需求要项。有别于应用生技及制药产业,医疗器材产业基于产品少量多样的特性,人才需求更为多元,在电子、机械、资讯等领域皆有需求。

从人才经验分析,生技产业偏好聘雇有经验人才,其中以1~3年经验为主要需求,占总体需求超过40%,中高级管理方面则普遍偏好聘雇3~5年以上经验的人才,显示企业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具有实务经验的人才在应聘时较容易受到厂商青睐。

依据调查结果,生技厂商认为对公司发展最为关键的职类包括生技高级经理人、生物技术/产品研发人员、岛内外生技营销业务人员、生技生产制造人员,以及生技法规人员。由于生技产业高级人才有助于公司整体文化的养成,因此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将可望带动公司持续发展与成长。而随着生技医药科技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研发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根本,因此持续有研发人才需求。此外,由于台湾生技产业规模逐渐扩大,技术产品开发能力提升,并与国际市场接轨,近年生技企业积极扩展岛内外市场,需要专业生产制造与品质控管人员,以及具有岛内外业务或通路开发、国际市场开拓等实务经验的业务营销人员。而生技产品受各国和地区医药卫生法规高度管制的特性,对于了解其生技医药相关法规、专利、查验登记申请的人才需求也有所增加。

生技人才培养措施

相对其他传统产业与资通讯产业,台湾生技产业规模目前仍然偏小,产业总从业人数仅7万余人。近年生技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技术产品开发能力提升,并与国际市场接轨,对岛内人才需求逐渐增加。然而,目前产业界对于聘用应届毕业生困难之处,在于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经验及专业知识难以与产业界结合,造成产业难以觅得合适人才。此外,部分核心科系毕业生因具有专业证照,另有就业管道,造成投入生技产业意愿较为薄弱。另外,因应国际化需求,产业对于高级经营管理、国际营销及专利和知识产权等商务发展能力及具备跨领域的人才需求殷切,但此具备经验能力的人才较难以单纯经由学校教育培养。

为协助生技人才培养,台当局积极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缩短产学落差,2012年10月台湾“行政院科技会报”通过“台湾生技产业起飞行动方案”,实施“生技高级人才培训与就业计划”,预计3年投资3亿元新台币,培育辅导300名博士级生技人才,并提供博士后加值培训,通过法人及学术研究机构并结合厂商及医学中心,合作开展人才培训。

2013年第一期计划启动,已选出13家培训机构,联合甄选100名博士级生技储训精英,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在职培训,经录取的博士级生技精英,将由培训单位与其合作厂商或医学中心进行职能学习规划,协助其顺利投入生技业界,为产业带来新贡献。

台湾“经济部”也推动“协助应届毕业青年职场研习培训计划”,内容包括研发专业研习、产业分析、实验室研习、工厂诊断与辅导见习等跨产学领域,运用“经济部”督导的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与产业经验,带领青年人研习,提升实务职能,并进一步协助青年人就业。此外,配合药学系学制由4年延长至6年,台湾“考试院”已研拟将药师考试调整为分阶段考试,2014年7月1日起施行,鼓励对产业有兴趣的学子即早投入产业。

台湾“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自2013年起推动“生技高级人才培训与就业计划”,预计3年提供300个博士级生技训储精英培训机会,通过岛内重要的法人及学术研究机构担任培训机构,规划一系列药品、医疗器材、医疗管理等在职实务培训,并且提供6个月以上的产业实习机会,以积累博士级生技训储精英的实务经验和核心技能。希望通过培训单位搭桥,让岛内学研产业接轨,来协助更多优秀人才桥接到产业就业或创业,进而促进生技产业发展。

第一期计划(自2013年3月18日起至2014年6月30日止)核定13家培训单位及100名培训人员数额,吸引368位海内外毕业博士人才报名参加甄选,录取率约27%。合作厂商/医学中心共计有77家,提供博士级生技训储精英实习的机会与场合。截至2014年4月18日止,第一期博士级生技训储精英已有7名提早至企业就业,1名自行创业,84名赴合作厂商/医学中心实习,问卷调查厂商聘雇意愿约69%。此外,在报名甄选阶段,有5位优秀人才被原聘用单位加薪挽留、赴海外深造或企业高薪挖角。该计划预期达成至少三分之二结训的博士级生技训储精英赴产业就业或自行创业。

台湾“教育部”于2010~2013年推动“转译医学及农学人才培养先导型计划”,培养具有将医药及农业生物基础研究拓展至产业研发的跨领域、创造力及关键技术的人才,鼓励各大专校院发展校际及产学合作教育,开设转译医学及农学跨领域课程及学程,充实相关重点实验设备,并灌输学员攸关知识产权、产业加值、生技创业、经营与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经验,以提升生技研发人员投入产业开发行列的兴趣与意愿。

目前该计划推动的重要成效包括成立转译医学及农学计划办公室及7个重点领域教学资源中心,推动干细胞及再生医学、基因体及蛋白质体的临床应用、新药及中草药产业、检验及医材产业、水产养殖产业、作物及花卉产业、畜禽产业等7项重点领域资源整合及区域教学联盟,协助参与计划的33个伙伴学校充实相关特色实验室,形成各校的教学发展特色。

教学资源中心统筹高级生技及跨领域的人才培养,邀请各校法商管理学院教师参与医农生科学院的教学,并聘请产学研知识产权专家到校授课,开设30门跨领域高级课程,除促进校内跨院系师资的交流,并让生命科学领域学生学习攸关产业发展的知识,包括智慧财产权、产业管理、产值评价及相关法规等,计有4200人次参与跨领域课程。伙伴学校开设转译医农讲授课程111门,培养的学生约4700人次,实验课程113门,培养的学生约2500人次。

培养学生实务经验与技能

为加强业界及学校合作,以培养学生实务经验与技能,使正规教育毕业生能迅速投入产业。目前,台湾“教育部”资助学校开设转译医农产业实习课程53门,赴业界实习学生数共667人次。其中有86名学员因修习课程,而获得进入生技产业从事研发相关工作的机会。除提供专业领域知能外,特别着重于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聘请业界专家授课及举办产学交流活动,强化转译观念,同时借由办理国际研讨会、技转研习会及产业论坛,提供产学对话管道,激励师生转进生技产业的兴趣;2013年共举办104场,约8600人次参与。

台湾“教育部”还从2014年开始推动“生技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以生技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核心,系统性地规划生技产业实务教学课程及高级课程,并以跨校、跨领域学员为对象集中授课,学员能由浅入深获得整体一贯的培训,使其能积极投入生技产业的创业与开发。规划的生技产业创新创业课程包括生技关键技术、创业精神与启程、市场分析与技术鉴价、团队组成及人才管理、知识产权管理与法规、市场营销与经营策略、财务风险管理、个案实例专讨、计划实务演练等九大方向。通过公开征集,甄选适合的大专校院成立“农业/医药生技产业教学实习推动中心”及“跨领域生技产业精英培训推动中心”,由推动中心邀集相关产学研各界专家整合规划九大方向基础、进阶及高级农业/医药生技关键技术及跨领域课程,并组成跨界教学团队协助授课,招募全台湾硕/博士生、博士后、教师及业界精英组成创业团队,共同参与修习课程。完成高级课程的团队,其创业营运计划将可通过成果展方式观摩分享。优秀团队将被辅导参与相关国际竞赛或转而参与台湾“科技部”或“经济部”相关创业活动方案,也可通过中介与相关产业建立联盟,进行加值合作或选才就业。

与海外大学合作培养人才

为提升岛内医疗器材产业的研发能力,缩短岛内医材产业的学习曲线,台湾“科技部”运用“台湾-斯坦福医疗器材产品设计之人才培训计划”(简称STB计划),通过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连结硅谷社群资源,为台湾培养具创新性医疗器材产品设计及产业化实务能力的“跨领域种子人才”,并致力构建整合生医工程的创新与创业平台。自2007年至今,共完成12个梯次的斯坦福赴美培训计划的选才活动,吸引了403位来自各领域杰出成就的专家参与,已甄选出34位赴美学者,其中14位为临床医师,20位为工程师(18位为博士),结训学员目前共计24位。而完成培训的学员中有7位已进入创业阶段,合计组成5个创业团队,并皆已获得资金挹注发展为新创公司,包括为治疗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创新产品Somincs、可携式导尿管CompactCath、移动医疗照护解决方案iXensor、深层电磁波治疗设备NeuroPrex,以及由时习数位公司所开发的视觉脑部深层同步刺激学习工具。由岛内所开设的临床实务培训,目前已积累培养119位人才,并产生34份医材原型构想书。其中1位学员以体感复健技术创立龙骨王公司,另有6位学员通过此培训平台,顺利申请进入斯坦福赴美培训课程。

台湾“科技部”还通过STB Club和STB-eNET平台举办岛内外创新创业交流活动,建立医疗器材创业合作网络,至今共办理24场媒合交流活动,以及36场STB Club课程活动。STB Club为运用传递硅谷育成经验来协助研发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新创医疗器材社群网络。STB-eNET(www.stb.org.tw)则是提供国际创新医疗器材技术与产品发展现况与趋势的网上知识传递平台,现在每月订阅《STB创新医疗器材简讯报导》电子报的人数已超过1500人。

为配合生技产业发展需求,台湾“科技部”仿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卓越研究成果商品化机制SPARK Program模式,打造SPARK Taiwan-“生医与医材转译加值人才培训计划”,通过扶植岛内区域型培养大学成立,以构建符合生医成果商品化需求的本地培养环境为目标。2013年吸引台湾大学和成功大学争取成为培养大学,除投入共计2100万元新台币的配合款与台湾“科技部”共同投入各研发团队前期关键开发导向经费外,还在台湾生技整合育成中心的指导与协助下,通过培养大学选派的技术教练、个案专案管理人员及新药与医材跨领域专家顾问团的积极投入,实质协助培训项目朝向商品化推展,更促使培养大学逐步构建校内整合育成的能力与环境,以形成自发自主性的成果应用开发聚落。SPARK Taiwan还在岛内首次推动里程碑模式的经费补助,配合扶育案源达成目标里程碑的辅导机制,使培养大学善用有限资源来获得最大效益。至今,两所培养大学共甄选出15个培训团队,计有69位教授、医师及研究人员投入培训课程及产品研发。

迄今,台湾生技整合育成中心共举办了7场大型的交流论坛,邀集超过30位各领域的岛内外专家讲授与交流,培养大学并配合培训案源的需求,开办超过85小时的培训与实作课程。召开17场专家辅导会议,由岛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并提供个案辅导达65项,藉以增进学研团队的产品开发能力。

鉴于台湾生技产业持续发展,未来将持续通过强化产学合作,增加实习实作机会,以缩短产学落差,并鼓励大专校院发展专业领域及特色科系,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同时,经由跨领域课程与培训,以及延揽岛内外具实务经验的专业人才来台创业及担任培训指导工作,协助培养产品开发、国际营销、通路开发、专利分析、技术转让、国际法规、产品查验申请及产业市场分析等产业专业人才,预期可有效提升台湾生技人才专业水平,促进人才适才适用,加速生技产业发展与成长。

生技产业抢人大作战

目前,台当局推出一系列生技人才培育计划或博士就业相关的补贴,产业界可以让员工得到免费或低价的在职培训,或是得到高达每年100万元新台币的博士级薪资补助。这一系列的方案,可以缓解目前一部分高级人才毕业即失业的窘困,也同时让主管部门能对目前高速成长的生技产业需才迫切的情况有了着力点。

这些方案确实为生技产业拉近了衔接性人才培育的落差,因为学校所教与企业所用的人才供求往往差异很大,除了研发性的工作以外,大多的其他职能都必须重新培训,如专利、财务、临床试验、法规、鉴价等,也让想加入产业的学生或从业人员,多了取得独立性机构核发的专业证照(如专利师、鉴价师等)的机会。然而,若深入了解产业现况,台湾生技产业人才要能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这种衔接型人才培育方案真能符合产业的人才需求吗?

近来,台湾许多生技股股价都有优异表现,许多公司的市值已高于10亿美元(约合300亿元新台币、大约是美国前五十大生技公司的规模),也有一些公司的市值甚至超过了2.5亿美元(约合75亿元新台币,大约为美国前百大生技公司的规模)。然而,台湾这些可以挤身美国百大生技的公司是否也拥有同等市值的国际级企业一样的竞争条件呢?创新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这些企业又到底该拥有怎样的人才,方能不辜负投资人的期待呢?

台当局虽积极在设法补足产学中间落差的人才,但眼前台湾生技产业要跃进国际舞台的人才鸿沟问题却可能更值得重视。台湾生技公司要想真的拥有国际竞争力,而这竞争力将来自能揉合研发,生产、专利、法规、市场及所有外在大环境因素的跨领域人才。根据统计,过去十多年来,台湾生技产业的市值、营收、公司数量等指标都增长了10倍以上,向内衔接的产学人才也增加了许多,但向外衔接的国际型人才却没有等比例的增加,因此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生技产业正进入国际型人才的抢人大作战时期。

企业亟需“黑天鹅型人才”

当原本只够10家公司的人才要被50家公司抢,最容易看到的现象就是这些人的总体酬劳被出得起价的公司哄抬。这可从公开信息中许多高级经理人拥有的股票价值破亿元可窥见一斑,而出不起或不愿意竞标的企业就势必在抢人大作战中屈居下风。

向外衔接的国际型人才究竞要有哪些人格特质呢?虽然每家公司各有其特殊专业上的需求,但仍有些共通的优先顺序:首先是所谓“黑天鹅型人才”,即具备快速而多元的学习与整合能力,因为单一专业能解决的问题早就已被深耕多年的“白天鹅专家”解决了,剩下的都是需要跨领域的“黑天鹅型人才”才能解决的。

简单地说,除了本业以外,其他如研发、财务、法规、法律、制造与行销等专业,最好能很快地深入学习,否则也一定要找到信得过的专业人员协助。这种“黑天鹅型人才”能够努力不懈地思考突破困境的方法,每次遇到问题,总能找出至少三个解决方案。山穷水尽疑无路,但在绞尽脑汁思考后,常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次,还要具备反脆弱的能力,即遇到挫折后的回复力及成长力。对生技产业而言,挫折忍耐力特别重要。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实证也显示,忍耐很消极,必须要有快速的“回复力”,且最好能培养“反脆弱”的能力,也就是能从挫折中反而能获益、成长的能力!

猜你喜欢

生技人才培训
人才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