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泡泡资源”,亲历文本细读

2015-06-26杨书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研读

杨书华

[摘 要]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泡泡提示语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泡泡提示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提示语 细读 研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73

打开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泡泡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大都是以学生学习伙伴的口吻出现在教材文本中的,有时出现在文章句首,抛砖引玉;有时出现在文末,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时出现在文中,或引领学生赏析,或引领学生比较品味……这是编者精心为学生设计的。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泡泡提示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抓“妙笔”,促“研读”

语文教材是书面语言的结合体,里面的优美词句数不胜数。人教版中有许多泡泡提示语都是针对课文的妙笔生花处,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口吻提出的。在课堂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文本表达的精妙,教师要巧用这些泡泡提示语,带领学生研读课文,从中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妙。

如在教学人教版《争吵》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终于挨到了放学。”在这句话旁边有个泡泡提示语:“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读泡泡提示语,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挨’字用得好?仔细研读课文,‘挨’字可以换成‘等’吗?为什么?”在这个泡泡提示语的提示下,学生带着问题仔细研读课文。通过结合上下文,学生结合克莱谛说的话,改成“等”字就体现不出作者心里所受的煎熬,这样通过对比,更能体现出克莱谛对同伴的关爱和宽容。

语文教材中像这样的提示语还有许多。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紧扣教材,细读文本,巧用泡泡提示语,促使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在比较、品味中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二、抓“表象”,导“生活”

有些文章被选入教材时,经过编者的加工和处理,语言文字就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内涵出现在读者面前。有些语言文字,读者可以直接理解和接受;有些语言文字需要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而新增加的泡泡提示语就给学生提供了便利,引导学生还原生活,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如在教学人教版《孔子拜师》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的学问渊博……一定会大有长进的。”在这句话旁边有个泡泡提示语:“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泡泡提示语为什么会这样提示呢?因为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无止境”这个词语书面语感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编者就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了这个提示语,这就为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巧妙借助泡泡提示语,引导学生链接生活,再现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的理解接受存在困难时,教师可以巧妙借助文本中的泡泡提示语,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就可以把抽象深奥的语言文字还原成鲜活立体的画面,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阅读效果。

三、抓“综合”,思“拓展”

阅读能力指的是学生全面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和处理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泡泡提示语,如“我能……”“我要……”“我知道……”等,以第一人称为主的提示语不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此为媒介,巧用泡泡提示语,适当拓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观潮》一课时,课文中的泡泡提示语是这样的:“我仿佛看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在课堂教学时,借助泡泡提示语,我是这样教学的:“读到这儿,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你还读懂了什么?”在问题的引领下,有的学生说:“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千军万马横冲直撞、浩荡奔来的情景。”有的学生说:“我好像听到了震耳欲聋的声响,吓得我赶紧捂住耳朵。”还有的学生说:“这段话描写得很有气势,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得豪迈些。”也有的学生说:“这段话写得太好了,我想把它记下来。”……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拓展或者综合能力形成的泡泡提示语还有许多。比如,《小木偶奇遇记》课后的“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

总之,泡泡提示语,在语文知识的引领和建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由于这些泡泡提示语像珍珠一样散落在文本各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捡起这颗颗“珍珠”,巧妙运用,从而使这些泡泡提示语在文本细读中大放光彩。

(责编 莫彩凤)

猜你喜欢

研读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的基础
古诗教学要注重“研读”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深读文本题尽其用
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小学语文“研读”教学模式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