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一个“读”字了得

2015-06-26黄瑞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情趣文言文课堂教学

黄瑞华

[摘 要]文言文与古诗词的教学,强调的都是熟读成诵。姜树华老师执教文言文《东施效颦》,整堂课都指向了一个“读”字。听读、自读、跟读、指导读、诵读这些读的形式,让学生学会了猜读、对照译文读,进而熟读成诵。一个“读”字实现了文言文的学习路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文言文 熟读 正确 情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08

姜树华老师执教文言文《东施效颦》,整堂课都指向了一个“读”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教学要求。文言文与古诗词的教学,强调的都是熟读成诵。姜老师的课堂中,做足了“读”的工夫。

一、读得正确

“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语)读正确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读正确首先得有读的兴致,其次才会有正确理解的读。教学伊始,姜老师让学生自读课文,不为别的,只为看一下文言文的“模样”,要求学生“跟文言文初次见面,说说你的印象”。显然,学生很欣赏这样的“初次见面”,自然地打量起课文来。初次接触,他们感到新奇并产生兴趣,因此没有畏难的情绪。接着,姜老师便示范朗读课文。他的朗读抑扬顿挫、缓促有致、韵味十足。于是,有了学生如此的评价:“老师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东施过街的那个场面。”“老师的朗读似断非断、似连非连。”“老师是理解着朗读的。”……一个个开始恍然大悟,赞叹不已,他们也跃跃欲试。于是,课堂进入了学生自读互助阶段。

姜老师的“放手”学,迎来了课堂中最欢畅的学习状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琢磨,或是对照译文读,或者查阅工具书读,或是猜意思读。小组内学生相互纠正,甚至于产生了争议,真正形成了“学生学得面红耳赤”的课堂教学局面。

二、读出情趣

文言文的朗读当然不能停留于读正确的层面上,较之现代文的朗读,更要有高低错落之势、画面跃然之感、扬止有度之韵,这样的朗读才能见形象,见韵味,见情趣。姜老师在学生充分自读互助的基础上,开始引导学生全班共学,采用了“读—评—再读—再评”的方式逐句推进。姜老师特意强调了听后评价的学习要求:“有怎样的朗读,背后就有怎样的理解;读得好不好,就看理解得准不准。咱们班同学的语文水平高与低,我只要看她读完之后,大家有没有反应就知道。她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不好,总会有反应的。”在姜老师的“激将”下,学生读得认真,听得也认真。于是,各组间相互交流、补充、纠偏,迎来了课堂中最为有效的互动。“‘病心要读得强调些,这是西施皱眉的真正原因。”“‘归字后要稍停顿,是‘回去的意思。”“‘坚字的朗读可以稍重一些,富人们把门关得紧紧的,他们才不想看到东施呢。”……好一个“有怎样的理解就有怎样的朗读”!文中的关键字词都在学生们共学中一一解决,这样的学习场何等的珍贵、有价值。把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拉近了文言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知识积淀的距离,又体现了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东施的形象在学生对词句的琢磨、理解、朗读中跃然纸上,越读越有情趣。

三、读出文本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阅读更多文言文的兴趣。姜老师在教学中做足了引导拓展的教学工夫。由文中侧面烘托的句子迁移到《汉乐府 陌上桑》中对罗敷美貌的侧面烘托句段,学生们读得兴致盎然;由庄子的点睛之笔“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延伸到练说环节——“假如你是东施的某个邻居,你会怎么劝说东施?”王大妈、刘三叔、王老伯、李二哥们都出现在课堂,好不热闹。不经意间,寓言教学的目的在课堂上悄然达成。由现有的文本延伸到没有句读的古文本、竖排的古文本、篆书体的古文本,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成功实现了背诵课文的目的,好扎实的举措。课末发给学生的文言文《庄子寓言(节选)》课外阅读作业,更是巧妙地将文言文阅读延伸至课外,并强调同伴间的互助学习。姜老师成功地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让学生在极强的兴致之中,阅读更多的文言文。

听读、自读、跟读、指导读、诵读……姜老师借助“读”让学生学会了猜读、对照译文读,进而熟读成诵,一个“读”字实现了文言文的学习路径。这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对文本词句的琢磨、涵咏、体味上,强调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想象,大胆猜读,从而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听到作者内心的声音,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情趣文言文课堂教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