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个教授有点“萌” 王恒礼

2015-06-25张文雅

科学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大学矿产哲学

张文雅

记者第一次见到王恒礼是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作为中国地质大学的教授,他来公园参与科普宣传活动,坐在展台后为观者做展品介绍。在一群年轻工作者中间,王恒礼白发红颜十分“抢眼”。

当记者向他询问活动的详情时,他耐心地讲解“地球日”的来龙去脉,讲完后,笑逐颜开地告诉记者“我今年81岁了”。言语之间不是倚老卖老,不是故作姿态,更像是人们对喜悦之情的分享,让人有种感觉“这个老头儿有点萌”。

他的专业一点儿也不“萌”

如果说初次见面,王恒礼让人感觉和蔼可亲,那么,当记者深入了解到他的职称、成就后,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王恒礼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教授,虽然已经“退休”20年,但他还坚持上班,做学术研究。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副理事长、地学哲学研究所所长。

地学哲学,没错,这个听起来一点儿也不“萌”的专业就是王恒礼的教学专业。

为了让记者“搞懂”这个听起来“又文又理”的专业,王恒礼花了一个小时来讲解,他讲述的方式更像在课堂讲课,虽然会议室没有黑板,他要面对的“学生”也仅有一人,但他还是讲得十分认真,引人入胜。

“任何科学都要传播一种思想,传播一种价值观。但是,(科学)一旦上升到文化的层面,那就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了,而是一种哲学问题。”在王恒礼看来,科学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哲学问题。

科学与哲学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问题,竟然“本是同根生”。王恒礼进一步解释,科学的目的是造福人类,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但从近代科学发展来看,我们“造福人类”的科学方法有些畸形——掠夺式开采、掠夺式获取自然资源,造成整个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破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科技越发达,获取的资源就越多,对自然界的破坏也就越大。此时,人类需要反思,这种反思就要求人们上升到哲学高度。这便是科学与哲学结合的大背景。

科学与哲学结合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一定对这句话记忆深刻,看起来通俗易懂的一句话,而颇有种“大道理”的劝解意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安排人类活动,从而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因“反思”而生的专业

地学哲学的诞生与科学哲学的合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说到地学、地质,人们便会想到开矿采矿。“这种看法是很狭隘的。以前,我们研究生在写论文的时候,写的最多的就是什么地方有矿,那里的矿产储量是多少。他不考虑,矿产资源与社会的关系。”王恒礼如是说。

为了让记者更好地了解地学哲学,王恒礼以矿举例。过去,科学家看到最多的是矿产的自然属性。但透过哲学视角,人们还发掘了矿产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他进一步解释说,因为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有了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来源于矿产的自身价值;而作为饰品的玉石、项链、钻石都对应着矿产的文化属性;生态属性则是从生态环保角度考量的。

王恒礼介绍道,现在对研究生、博士论文要求提高了很多,论文报告必须要提出所开发的矿产对社会的作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如何。“不是任何矿产都可以开采的”,正是本着这种“反思”原则,地学哲学专业应运而生。

地学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研究确立的。1981年,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期间,在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张文佑先生的倡导下,由10名代表共同发起组织地学哲学专业组。1983年,专业组成员在首届全国地学哲学讨论会上,确立了地质哲学学科。1988年,因为研究范围不只局限于地质学,还涉及其他学科理论,而更名为地学哲学。

作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的王恒礼也见证了这一专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多学科互相交叉,是一个协同创新的过程。”王恒礼用自身的学习经历印证了这句话。

圆了两个“梦”

王恒礼首先与地质结缘,这个结缘过程颇有一股“豪气”。“在报志愿的时候,我看到《人民日报》有一篇社论叫《祖国的需要就是你的志愿》。”那么祖国需要什么呢?王恒礼想到,地质与老师。当时,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大炼钢铁与开采矿产,还需要人才教育。于是,王恒礼第一志愿报了地质,第二志愿报了师范。最后,他成功被中国地质大学录取。

1959年,王恒礼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他原本打算毕业之后去北京地震局工作,当时北京地震局刚刚成立,亟需大量人才补给。“但当时学校不同意”,学校希望从优秀的学生干部中挑选一部分学生留校,于是时任学生会主席、学生党委委员的王恒礼便留校任教。

留校后,本科学习探矿工程专业的王恒礼便犯难了,“我要干什么(岗位)?”为了更好地任教,王恒礼打算先确定好“学点什么”,“当时我对哲学感兴趣,于是我就去了人大学习哲学经典著作”。1959年到1962年,王恒礼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哲学。

随后,王恒礼回到母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开启了自己的教学生涯,直到1995年退休。

“原来想考地质,也想当老师。后来学了地质,而且还在毕业后当了老师。”王恒礼说,这段经历让他“圆了两个梦”。

除了老师这个职业,王恒礼在学校还有多个角色。他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即使退休后,他仍坚持科学研究。他还担任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主任,曾经参与创建了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系。用王恒礼的话来说,人文经管系的创立也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后的产物。除此之外,他还是老年合唱团的团长。

乐天派“文艺老年”

如果不知道王恒礼是一所理科院校的教授身份,人们或许会猜他是音乐老师、体育老师以及文学老师。除了一般的教学、科研工作外,王恒礼还特别喜欢弹钢琴、唱歌、打网球,主编出版了多本专著。

王恒礼对音乐的热爱源于父亲。“我爸爸从前就在大学指挥乐团,管理合唱团。我的哥哥姐姐都很喜欢音乐。”王恒礼说,喜欢音乐不一定从事音乐。他更多是将音乐看作是一种爱好,一种生活的乐趣。

于是,他从小就学习拉小提琴、大提琴,经常在学校、沈阳市礼堂演奏。后来,在小孙女学习钢琴的时候,王恒礼索性也跟着学起了钢琴。

退休之后,王恒礼组建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一个老年合唱团,并担任合唱团的指挥和主唱。“老年嘛就是老有所乐,参加这些活动就是丰富老年活动,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素质。”

除了对音乐的热爱,王恒礼还打了30年的网球。“跟李瑞环、跟李鹏都打过网球。反正打网球也是一种爱好。”与其他一心钻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不同,王恒礼十分看重爱好的培养,“一个人生活不一定都要精,但应该很充实” 。

王恒礼这种生活情趣还与他的性格相关,他总结了两个因素:“在我的字典当中没有‘困难二字。谈困难没什么用,有困难就想办法解决。其次就是乐观,我看什么事情都比较豁达,不钻牛角尖。”

可以说,王恒礼是典型的“乐天派”。无论你什么时候看见他,他总是一脸笑容,与人谈笑风生。在办公楼等待电梯的时候,碰到抽烟的同事,他立马举起手掌做起了北京市最新公布的禁烟手势,“抽烟不好”……瞧,他的“萌”劲儿又上来了。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大学矿产哲学
《矿产综合利用》征稿启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矿产综合利用》征稿启事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盘点2020国内矿产新发现(二)
向地球深部透视——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徐敬领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