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学视角下的《五灯会元》词语训诂举隅

2015-06-24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关键词:佛学灯会眉毛

(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佛学视角下的《五灯会元》词语训诂举隅

邱震强

(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五灯会元》中的“知有”有人释为“知晓、知道”,我们认为当训释为“知道圆成实性(妙有)”;“不惜眉毛”有人释为“不惜花费心思”,我们认为当释为“不惜承受恶报”;“惜取眉毛”有人释为“省点精神”、“少费点口舌”,我们认为当释为“不敢造恶”;“眉须堕落”有人释为“思考错误、言行未当”,笔者认为当释为“承受恶报”;“出队”有人释为“出行列”或“出队列”,我们认为当释为“住持有事远出”。

佛学;《五灯会元》;词语;训释

《五灯会元》是我国一部著名的佛教著作,记录了两千多位来自国内各地的禅师的言语,较全面地反映了唐宋白话的面貌,是唐宋白话的重要语料。但是我们对其词语的研究,却出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没有从佛学角度训释词语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略举三例,试图说明从佛学角度释读禅宗语录的必要性,不当之处,敬祁专家教正。本文所举《五灯会元》例证,均出自中华书局1992年苏渊雷先生点校版。

一、例一:知有

“知有”在《五灯会元》中用例甚多,如:

1.须知各各当人分上事,作么生是诸上座分上事?知有底,对众吐露个消息,以表平生行脚,参善知识,具烁迦罗目,不被人谩,岂不快哉!还有么?(卷十五《庐山护国和尚》)

2.上堂:“天宽地大,风清月白。此是海宇清平底时节。衲僧家等闲问著,十个有五双知有。只如夜半华严池吞却杨子江,开明桥撞倒平山塔,是汝诸人还知么?若也知去,试向非非想天道将一句来。”(卷二十《保安可封禅师》)

3.汝须知有此事。若不知有,啼哭有日在。(卷六《涌泉景欣禅师》)

4.上堂:“满口道得底,为甚么不知有?十分知有底,为甚么满口道不得?且道讹在甚么处?若也知得,许你照用同时,明得俱了。其或未然,道得道不得,知有不知有。南山石大虫,解作师子吼。”(卷十六《国清妙印禅师》)

《汉语大词典》等词典失收“知有”。有人认为,“知有”是“知晓、知道”的意思[1]133。然而,如所有众苦;说名为有。二解。大毗婆沙论六十卷六页云:问:何故名有?答:有增有减,故名为有。……三解。大毗婆沙论一百九十二卷七页云:然有声目多义。此中说属众同分有情数五蕴名有。……”[3]

可见,“有”是个佛学专有名词。至于“知有”,前人亦有论说。《金光明经》:“知有非有,本性清,希有希有,如来功德……”(《大正藏》第16《金光明经》)[隋]吉藏撰《金光明经疏》:“知有者知世谛也。”[4]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世谛】(术语)对真谛之称。世者世间,世俗。谛者事实,又道理。世间之事实,又世俗人所知之道理,谓之世谛。又曰俗谛,世俗谛,覆俗谛等。涅?经曰:‘如出世人所知者,第一义谛。世间人所知,名为世谛。’仁王经上曰:‘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花。’”[2]423又《楞严经》云:“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大正藏》第19《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明]真砲述云:“言知有知无者。谓所知之有及与所知之无也。”[5]吉藏与真砲的解说都表明“知有”是动宾结构。

据丁福保佛学词典的解释,“有”有四个义项,则“知有”亦当有四个义项,但在禅宗语录中,一般可训释为“知道圆成实性(妙有)”或“明了自己的佛性”,例(1)至(4)中的“知有”均为此义。

二、例二:不惜眉毛,惜取眉毛,眉须堕落

“不惜眉毛”在《五灯会元》中共见6例,如:

1.小参,举:“陆亘大夫问南泉:‘弟子家中有一片石,也曾坐,也曾卧,拟镌作佛,得么?’云:‘得。’陆曰:‘莫不得么?’云:‘不得。’大众,夫为善知识,须明决择。为甚么他人道得也道得,他人道不得也道不得?还知南泉落处么?白云不惜眉毛,与汝注破。‘得’又是谁道来,‘不得’又是谁道来?汝若更不会,老僧今夜为汝作个样子。”(卷十九《五祖法演禅师》)

2.山曰:“大众还会么?”众无对。山曰:“若无人道得,山僧不惜两茎眉毛道去也!”乃曰:“石霜虽有杀人刀,且无活人剑。岩头亦有杀人刀,亦有活人剑。”(卷七《岩头全禅师》)

3.上堂:“山僧是杨岐四世孙,这老汉有个三脚驴子弄蹄行公案。虽人人举得,只是不知落处。山僧不惜眉毛,为诸人下个注脚。”(卷十九《天宁梵思禅师》)果我们多看些出自佛典的例子,就可能会产生疑惑。

5.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具足正信心不放逸,勤修精进即得正念,用是念智知有、知无。(《大正藏》第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以上诸例,“知有”“知无”相对为文,如果“知有”是“知晓、知道”,那么“知无”又是什么呢?可见,“知有”不可简单地训释为“知晓、知道”。

何谓“有”?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所释甚详:“【有】(术语)(一)对于无或空而言。此有实有假有妙有等之别。如三世实有者,实有也。因缘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圆成实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缘之一。为造可牵当来果之业之位,即业能有当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约于分位之十二因缘,则当于壮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义。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无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执之,以为解脱,故遮遣之而特谓之有。有者生死相续之义,显非真灭之意也。上二界之贪,谓之有贪,上二界之漏,谓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2]505

朱芾煌《法相辞典》所释最详:“【有】瑜伽九十七卷十一页云:又住于此,若生,若长,能生后际

《汉语大词典》等词典失收“不惜眉毛”。有人认为,以上例句中的“不惜眉毛”含有不惜花费心思的意思[1]132。

《五灯会元》共见7例“惜取眉毛”,如:

4.问:“法身无为,不堕诸数,是否?”师曰:“惜取眉毛好!”(卷六《洛浦元安禅师》)

5.山(首山禅师)曰:“或有人教汝现三十二相时如何?”师曰:“某甲不是野狐精。”山曰:“惜取眉毛。”(卷十一《三交智嵩禅师》)

6.问:“古人云:如红炉上一点雪。意旨如何?”师曰:“惜取眉毛好!”(卷十三《曹山光慧禅师》)

《汉语大词典》等词典失收“惜取眉毛”。有人认为,“惜取眉毛”与“不惜眉毛”语义相对,含有“省点精神”的意思[1]132。也有人把“惜取眉毛”释为“少费点口舌”[6]779。

《五灯会元》共见6例“眉须堕落”,如:

7.上堂:“若说佛法供养大众,未免眉须堕落。若说世法供养大众,入地狱如箭射。去此二途,且道保宁今日当说甚么?三寸舌头无用处,一双空手不成拳。”(卷十九《保宁仁勇禅师》)

8.初参西院,便问:“拟问不问时如何?”院便打。师良久,院曰:“若唤作棒,眉须堕落。”师于言下大悟。(卷十一《兴阳归静禅师》)

9.岭曰:“汝归与疏山道,若将三钱与匠人,和尚此生决定不得塔。若将两钱与匠人,和尚与匠人共出一只手。若将一钱与匠人,累他匠人眉须堕落。”(卷十三《疏山匡仁禅师》)

《汉语大词典》等词典失收“眉须堕落”。有人认为,“眉须堕落”含有“思考错误、言行未当”的意思[1]132。

我们认为,要正确释译这三个词语,必须了解几个佛教故事:据《大正藏》第53[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646页、《大正藏》第50[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649页、《大正藏》第51《释门自镜》815页记载:释僧远“性诞不修细行。好追随流荡欢騴任”导致“眉毛一时随手落尽”;《大正藏》第53《法苑珠林》989页记载,行军仓曹参军因“於精舍佛面取金”而致“旬日之间眉毛总落”;《大正藏》第51《弘赞法华传》记载,县事企图玷污持颂法华经的尼姑而导致“眉毛鬓髪。一时俱堕”;《大正藏》第51《法华传记》92页记载,沙弥云藏“得法华经五六卷。缀纸衣”导致“眉毛皆落”;《大正藏》第51《华严经传记》167页记载,释法念因不持戒律导致“眉毛堕落”;《大正藏》第51《古清传》1097页记载,释普明因犯淫戒导致“眉毛鬓髪。一时俱堕”。

以上六个载于唐代文献的因果报应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遭受恶报时,眉毛都会落下。因此,眉毛的落下在唐以后的文献中就成了“恶报”的代名词。可见,“不惜眉毛”应是“不惜承受恶报”之意,“惜取眉毛”则是“不敢造恶”之意,而“眉须堕落”则为“承受恶报”之意。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从上面的例子看,禅师“不惜眉毛”都是为了给后学说法,难道说法也是造恶吗?从禅宗的角度看,回答是肯定的。在阅读禅籍时,我们发现,禅师遇到有关“佛性”的问题时,一般不肯回答,因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可能成为障道因缘。

另外,《祖堂集》里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

10.後於惠林寺,遇天寒,焚木佛以禦次,主人或讥,师曰:“吾茶毗,觅舍利。”主人曰:“木头有何也?”师曰:“若然者,何责我乎?”主人亦向前,眉毛一时堕落。有人问真觉大师:“丹霞烧木佛,上座有何过?”大师云:“上座只见佛。”进曰:“丹霞又如何?”大师云:“丹霞烧木头。”(《祖堂集》卷第四“丹霞和尚”)

有人认为,“眉毛堕落”语含双关,既是说“主人”(上座)向前烤火,眉毛被火烧掉,也含有此人思考错误、言行不当的意思,故下文有人问“上座有何过”[1]133。

把“眉毛一时堕落”释成“眉毛被火烧掉”值得商榷,“被火”没有依据。我们再看上面举的六个佛教故事,都跟火没有关系,第一则故事释僧远的眉毛是自然落下的,第二则故事行军仓曹参军的眉毛是“旬日之间”自然慢慢落下的,第三则县事的眉毛、第四则沙弥云藏的眉毛、第五则释法念的眉毛均是突然莫名其妙落下的。可见,这里说的只是一个因果报应故事,眉毛是自然掉的,因为丹霞心中只有木头,所以没有报应;因为“上座只见佛”,所以有恶报,眉毛便会自然落下。

那么,恶报为何与眉毛落下有关呢?这是因为,“眉者面首之媚。表所胜大乘完媚”(《大正藏》第34《妙法莲华经玄赞》),“眉者面之首。一面之上。最胜莫於眉。眉者媚也。面上头上。事须得眉。眉与头面。媚好也”。(《碯续藏》第34《法华经玄赞要集》)。

因果报应在世俗看来不可思议,究竟真实性如何,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要明确的是,因果报应理论是佛教的根本理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皆不实,唯有因果不爽,明确了这一点,上面关于“眉毛”的用例,就都迎刃而解了。

三、例三:出队

“出队”在《五灯会元》仅见2次,如:

1.僧问:“东牙乌牙皆出队,和尚为甚麽不出队?”师曰:“住持各不同,釺黎争得怪。”(卷六《凤翔府招福禅师》)

《汉语大词典》等词典失收“出队”。有人把“出队”训释为“出行列”或“出队列”[6]308。

我们认为,要正确释读以上语录,关键是释读“出队”一词。我们可以从宋代的禅宗语录中找到一些“出队”的用例。

2.出队归。上堂举五祖师翁出队归。示众云。出队半个月。眼不见鼻孔。失却祖师禅。拾得个骨董。且道。向甚处着。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径山法孙出队八十余日。鼻孔常与眼睛相见。(《大正藏》第47册,[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第一)

3.出队归上堂。透过铁壁银山。红尘闹市。全彰古佛家风。……(《碯续藏》第68册,[宋]师明集《续古尊宿语要》)

4.出队归。云。……(《碯续藏》第68册,[宋]师明集《续古尊宿语要》)

6.后天童觉和尚出队至上虞。夜宿其庵。连榻与语。大奇之。(《碯续藏》第86册,[宋]道融撰《丛林盛事》)

例(2)至(5),“出队”的施事均是说法的老师,后均接“归”,然后接下来便“上堂”,可见“出队”不能释读为“出行列”“出队列”,老师不可能站在队列里,更不可能从队列里走出来,然后又回到队列里,接下来又上堂说法。例(2)还有“出队半个月”“径山法孙出队八十余日”的说法,例(6)说“出队至上虞”,这些例证更证明“出队”不能释读为“出行列”“出队列”,排队不可能排这么长的时间,“出行列”也不可能出到某个地点去。

其实,“出队”在佛典中是我国佛教禅宗的专有名词,《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有详细记载:“凡住持有事远出。客堂先一日挂牌。(牌云)明日某时。方丈和尚公出。往某处。大众师。闻鼓声。齐集恭送。住持预日。午饭。在斋堂白众告假。即晚。方丈设两序茶。嘱托院事。监院与衣钵。备住持出门应用之物。次日时至。知客鸣鼓四下。即上方丈。合掌白云。(大众师送和尚)。住持到祖堂礼祖。次至大殿礼佛毕。即鸣钟鼓。维那云。展具。顶礼和尚。礼毕。随送出山门而回。凡住持在外。朔望等节。不挂免礼牌。至回山信到。侍者先报客堂。客堂挂牌。(牌云)即日某时。方丈和尚回山。大众师闻?声。齐集迎接。候住持至山门。维那云。(大众师顶礼和尚)。住持说免礼。即回堂。然此乃远出半月一月之礼。若早出晚归。或三五日之期。但告知衣钵库房客堂而行。大众不迎送。又凡遇住持回山。大众不及迎接。即于晚课毕上方丈。顶礼慰安。并请开示。仪与晚参同。”[7]

在古代,当家和尚离开所住持的寺庙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清·仪润曰:“此之住持出入。即古之公事出队。及出队归也。古之住持。领众办道。非常住公事。未尝敢出于寺。今则身为住持。不知领众办道。逐日夤缘奔走。以求名闻利养者。其失可胜道哉。”[7]可见当家和尚不敢轻易离开所住持的寺庙,是为了专心修行。

从上可知,“出队”就是“住持有事远出”之意。“对”的本义为“坠落”,假借为集体的编制单位。“出队”之“对”为“集体”之意,“出队”字面义即“离开僧团集体”。“出队”又作“出乡”,但《五灯会元》未见用例。其他佛典用例如:

7.出乡归上堂……(《大正藏》第47册,[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第二)

8.上堂。山僧未出乡。……(《大正藏》第47册,[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第三)

9.出乡上堂。……(《大正藏》第47册,[宋]崇岳、了悟等编《密庵禅师语录》)

《汉语大词典》等词典失收“出乡”。“出乡”之“乡”是“同辈、同类”之意。《礼记·缁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郑玄注:“乡、方,喻辈类也。”孔颖达疏:“言君子所亲朋友及所恶之人皆有辈类,言君子善者则为朋友也。”[8]这里的“辈类”即“同辈、同类”之意。因此“出乡”即是“离开佛门同学”之意,与“出队”义同。

学界对于以上三则训释,或因不明世谛理论,或因不明因果报应理论,或因不明禅宗丛林清规理论,出现了一定的失误。限于篇幅,我们仅举三

则,其实,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有人将“啐啄”释为“推究、考问”,将“说得”释为“口中诵说者”,将“心心法”释为“以心为心之玄法”,将“言下”释为“言语之下”,将“本来心”释为“本来之心”,等等,都是不明佛理所致。可见,训释禅宗典籍,熟悉一般的佛教理论是必要的。

[1] 袁宾.《五灯会元》词语续释[J].语言研究,1987(2).

[2]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 朱芾煌.法相辞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534.

[4] 吉藏.金光明经疏[M]//大正藏:第39.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174.

[6] 普济.《五灯会元》白话全译[M].蒋宗福,李海霞,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 仪润.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M]//日本京都藏经书院.碯续藏:第63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1923:434.

[8] 礼记[M]//郑玄,注;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769.

Explaining the M eaning of W ords in A Collection of Five Lamps(五灯会元)from the Buddhism

QIU Zhenqia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Law,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114,China)

“ZhiYou(知有)”in A Collection of Five Lamps means“to understand Own Buddha nature”,not“to under-stand”;“BuXi MeiMao(不惜眉毛)”means“Not be afraid to bear evil for”,not“Do not worry or bother”;“XiQu MeiMao(惜取眉毛)”means“Dare not to do bad things”,not“to Save some spirit”;“MeiXu DuoLuo(眉须堕落)”means“toWithstand evil for”,not“Thinking iswrong,words and deeds are incorrect”;“ChuDui(出队)”means“the headed monk far out Because of something”,not“Out of the ranks”.

buddhism;ACollection of Five Lamps;words and expressions;explain

H131

A

1673-8268(2015)05-0140-05

(编辑:刘仲秋)

10.3969/j.issn.1673-8268.2015.05.026

2014-08-12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五灯会元》训诂研究(13YBA014)

邱震强(1963-),男,湖南宁乡人,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词汇训诂研究。

猜你喜欢

佛学灯会眉毛
为什么头发长得很快,而眉毛、睫毛几乎不长?
春节灯会
剃眉毛
眉毛有个性
当狗狗有了眉毛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苦厄的修行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