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写作瓶颈

2015-06-18阳化冰

文理导航 2015年16期
关键词:抽象突破瓶颈

阳化冰

【摘 要】突破写作瓶颈,首先要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多角度感知事物,从而发掘丰富的写作素材;要善于思考字里行间存在的逻辑关系;灵活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流畅而生动地叙事,准确而深刻地抒情、立意。

【关键词】写作;瓶颈;突破;多角度感知;逻辑;具体;抽象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在学生心目中,写作也如同一座大山,难以跨越。如何突破写作瓶颈?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也为此做了许多尝试。现将作文训练中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许多学生反映:面对作文题,感到无从下手,无话可写。这就是我们要突破的第一个瓶颈:发掘写作素材。写作的素材来自对事物的仔细观察,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要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首先我们要告诉学生:动用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界事物。学生们大多会把“观察”单纯地理解为“用眼睛看”,其实,要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我们不仅要靠视觉,还可以用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来感知事物。例如写动物时,我们除了写它的外观,还可以写它的叫声,写它皮毛的触感;如果写水果则还可以写写它的味道。再例如描写夏夜的景象, 我们可以描绘星空和远山的剪影, 也可以写虫鸣、蛙叫,写夜风拂面的感觉、脚踩在草地上的感觉,写空气里传来的花香、稻香等。感知事物时,要主动运用多个感觉器官,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我们感知到的信息越多,我们积累的素材也就越多。第二步,我们要提醒学生:一定要多角度地感知事物。外界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变换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有利于我们从多个侧面了解事物。例如写植物,我们可以写它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状态,可以变换时间写它四季不同的样子,阳光下和阴雨天不同的状态,早晨和黄昏外形的区别。如果是写动物,它幼年时和长大后一定有不同的外形特征,叫声和习惯也一定会有改变,不同的环境和心情肯定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写人也是一样,面对情绪的改变、处境的改变,人物的反应也一定有区别。要全方位展示描写对象,就要变换时间、变换空间从多个角度来描写。写作训练中,我们还要适时提醒学生加入合理的联想,甚至写一些和描写对象相关的事物。如介绍我们岭南美味的荔枝,就可以联想“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场景,也可以联系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的感叹,一方面突显了荔枝美味的特点,也给文章增添了许多文化的底蕴,让习作增色不少。正确掌握了运用多个感觉器官、多角度感知事物的方法,我们就能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初步解决说明、叙述、描写类文体写作中存在的“无话可写”的难题。除了这些我们能直接接触的人、物、事之外,那些通过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以及文化现象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为了更广泛地积累写作素材,我们还应该提醒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引导他们针对这些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观点。例如,“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解读“抗击非典”这一事件,体会医疗工作者的伟大与无私。关注“校园投毒案”,思考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养成关心天下事的习惯,一方面可以更加广泛地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针对具体现象进行抒情、议论的能力。生活中,处处都有写作的素材,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能做到文思如泉涌,面对作文我们就能奋笔疾书、下笔千言。

写作要突破的第二个瓶颈是:如何组织语言。很多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时会发现,学生习作中的语言缺乏逻辑。段落与段落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句与句之间也缺少内在的逻辑关系,甚至从整体来看文章也缺乏整体感。似乎学生们都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至于什么该先写?什么该后写?什么素材用在什么地方更合适?这些问题都没有考虑过一样。要让学生学会组织语言,老师可以设置特定的逻辑顺序,让学生进行片段描写,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设置“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不论是写人还是写物,先梳理出人或物的几个突出特征,用一个句子概述其某一特征,作为这一段落的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进行描述。例如写松树的“坚韧”这一特征,我们就围绕坚韧选取素材,写它挺拔的身姿,写对抗狂风暴雨的场景,写大雪后的美景。如果是写人,我们可以用一个中心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格),然后我们再围绕这一性格特征选取事例来突显人物性格(或品格)。 在进一步的训练中我们也要设置其它逻辑顺序让学生练习。如按照“先分后总”的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等逻辑顺序,逐一给出具体的写作内容进行片段写作训练,继而扩大到整篇文章的写作训练。在具体的任务式的训练中,学生既锻炼了思维能力,也提高了组织语言的能力。

在作文评改过程中,老师们还会发现,学生们很难做到题目、素材、主旨三者浑然一体。让学生习作的题目、素材、主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我们要突破的第三个瓶颈。初中阶段,我们主要训练的是写人、状物、叙事的文章,为了达到让题目、素材、主旨三者浑然一体的目标,我们的宗旨是:“把具体的题目写抽象,把抽象的题目写具体”。换句话说就是:对于具体的题目要写出蕴含其中的精神与品质,对于抽象的题目要依托于具体的人、物或事来写。例如:对于《我的妈妈》这样写具体的人的作文题,我们就要选取素材,展示“妈妈”的品质及性格特点。教材里,郭沫若的《石榴》也是通过描写石榴,来弘扬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而对于《温暖》这样较为抽象的题目,我们就应该选取具体的人或事物素材,将“温暖”具体化。余光中的《乡愁》,就是把抽象的“思乡之情”,具体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的意象中,让读者产生共鸣。正确把握了“具体”与“抽象”的辩证关系,我们的习作才能做到主旨突出、结构完整。

写作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通过具体有效的训练,我们的学生都能突破写作的瓶颈,成为写作高手。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市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抽象突破瓶颈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